在新闻与诗意的交叉地带重构世界认知——评张频《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 元宝君

绿城秋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编者按】</span>张频,是广西广播电视台一名作家型丶学者型资深记者(高级记者),因职业使然,离岗退休前,他曾出访过澳大利亚丶新西兰丶美国丶加拿大丶日本丶巴西丶阿根廷丶智利及德国丶意大利丶瑞士丶法国等欧洲十国丶和越南丶老挝丶泰国丶缅甸等东盟五国等世界30几个国家和国内30多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处,他习惯以记者的眼光和职业习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捕捉到所到国家或地区的民风民俗丶历史文化丶政治制度丶社会形态丶物产资源丶民族风情丶人情冷暖。近期,他将这些游记丶散文作品结集出版了《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一书。其独特的写作形态和写作风格在广西新闻界和写作界引起了小小的波澜。广西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容本镇教授丶广西区党校写作教研室二级教授陈学璞、河池老年大学韦卫教授丶广西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丶中国著名书画家潘立远等名家纷纷为张频这本新作撰写了洋洋洒洒的评论或读后感,其中由陈学璞教授撰写的评论在《河池日报》副刊发表后,先后被新华网丶人民网和新浪网丶搜狐网丶网易网丶百度网丶今日头条等全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其中新华网仅头一天的浏览量就达92万人次。从而使本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影响。除此之外,南宁市热心网友元宝君最近也为张频这本书写下了以下这篇颇有深意且颇有专业水准的文学评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在新闻与诗意的交叉地带重构世界认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评张频《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元宝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旅行文学早已突破攻略指南的桎梏,演变为一种承载文明对话的特殊载体。张频的《一个广播记者眼中的世界》以其独特的跨界视角,在新闻纪实与人文观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三十余国的风土人情在专业记者的冷峻笔触下焕发出诗意的光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构与重建:新闻眼里的世界图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从业数十年的资深记者,张频始终保持着职业观察者的敏锐嗅觉。在悉尼邦迪海滩记录冲浪文化的狂欢时,他没有止步于游客视角的猎奇,而是深入追问"板冲浪运动如何重塑青年亚文化认同";探访巴西贫民窟时,他避开廉价的悲情渲染,转而从社区自组织的运作模式中解析底层社会的生存智慧。这种带着新闻学训练的观察维度,使得书中每个场景都像被置于棱镜下的万花筒碎片,折射出超越表象的社会肌理。</p><p class="ql-block">当他在撒哈拉沙漠追踪游牧部落时,笔记本里不仅记录着星空下的帐篷故事,更暗含对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文明存续危机的叩问。这种将个体叙事纳入宏观历史坐标系的书写策略,让寻常的见闻录升华为具有社会学价值的田野调查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冷眼与温情:异质文明的双重视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业记者的理性底色与文人墨客的感性情怀,在张频的字里行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东京银座的橱窗前,他既剖析消费主义催生的"景观社会"现象,又为那些在深夜居酒屋坚守传统的匠人写下充满温度的注脚。这种二元视角的交织,恰似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让读者既能保持审视的距离,又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大巴扎的香料迷宫中,作者既用社会学方法解构商品流通网络,又通过一个老人擦拭铜秤的细节,展现手艺传承中的尊严与虔诚。这种冷峻分析与人文关怀的共振,使得书中每个文化切片都呈现出立体的多维面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场与抽离:行者书写的边界探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频的独特价值在于始终保持着"观察者"的清醒自觉。当他站在吴哥窟的废墟前,既不像游客般沉溺于沧桑幻觉,也不效仿学者进行考古学考据,而是以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捕捉"废墟如何被当代旅游经济重新编码"。这种介于介入与疏离之间的书写姿态,为旅行文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空间。</p><p class="ql-block">在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写作时,他既没有刻意美化底层生活,也没有站在道德高地进行批判,而是在记录真实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距离感。这种克制的叙述策略反而让文字获得了更大的思想张力,如同纪录片导演在拍摄弱势群体时使用的客观镜头语言。</p><p class="ql-block">这部游记集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图景,更重要的是它示范了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方式——如何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保持人文温度,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多样性。当读者跟随张频的笔迹穿越三十国山水,收获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认知维度的拓展与思维方式的革新。在这个算法推荐构建信息茧房的时代,这样的跨界书写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世界认知永远始于脚下的土地,成于超越边界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2日於广西南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