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出行第118天),多云转晴 离开田蓬镇(海拔1520多米),沿着G219、S307省道、818县道(路况随着公路等级的降低确越来越好了,怎么回事?) 途中,路过G219国道滇桂交界处(海拔970多米)。 此处位于G219国道 9358公里+156米处。 广西境内的<b>G219国道</b>与广西的“<b>沿边公路</b>”部分重合,路面重新铺装,走起来舒服了。 到那坡县城加油+洗车,然后上高速公路,共行驶约200公里,用时4个半小时。 下午到达广西靖西市。 <b>靖西市</b>,广西百色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中越边境,边境线长152.5公里。靖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1℃,境内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四季如春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又有山水“小桂林”之誉,是旅游、度假和避暑的理想胜地。 本想参观博物馆,但没开门,不知何原因。改为去游览旧州古城。 <b>旧州</b>位于广西靖西市城南9公里,古名那签、顺安峒、归顺土州。旧州原为归顺州(今靖西)州治所在地,清顺治六年(公元1650年),为抵御外敌侵扰,州治北迁计峒(今靖西县城)兴建州城,原归顺州址改为旧州。 据清《归顺直录州志》记载:南宋末年,江西省广信府广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县地)人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因兵败,张天宗率部众300余人退走广西,因途中迷路,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气候温和,就在此住下,与当地土民一起,辟垦山林,开荒造田,引水灌溉,还把内地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土民,使这个偏僻的壮族山区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民众悦服,把张天宗推为峒官,把此地称为顺安峒,举来年号,依循宋制,以驻地那签为中心,把辖地划为五个峒,每个峒分四路四甲,并设置亭田,用其收入助婚丧嫁娶、孤寡伤残,设乡塾教育土民子弟,百姓安居乐业,成为边地的“世外桃源”。 <b>绣球广场</b>位于景区入口处,整体采用绣球、壮锦、铜鼓相结合,总高度达12.75米,具有强烈壮族元素风格。广场中心的大绣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绣球。 旧州山水如画,田园似锦,人文古迹众多,壮族民俗风情浓郁,历史悠久,有“<b>壮族活的博物馆</b>”之美誉。 <b>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b>位于靖西县新靖镇,于2005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 ,是中国的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其保护区包含旧州街、西南街、大街、东内巷、东外巷、上安马、下安马、巴诺等街(村)。<br><br>靖西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由<b>展示中心</b>和<b>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b>。<br><br><div>展示中心位于旧州街内,占地2亩,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是一个集壮族文化展览、文物及资料收藏、工作人员办公、研究人员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展示中心以图、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采集民间的实物展览相结合,表现当地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经济、文化概貌。原状保护则通过古遗址、古民居、古戏台、古陵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展示壮族建筑的发展过程。此外通过绣球一条街、山歌对唱等形式表现民间工艺、歌舞、文学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div> 旧州还是名扬四海的抗倭民族巾帼英雄<b>瓦氏夫人</b>的故乡。瓦氏夫人勤苦习文练武的感人事迹,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b>瓦氏</b>本名岑花,乳名氏瓦,归顺直隶(今广西靖西)人。岑花的父亲<b>岑璋</b>是归顺州的土知州。岑花自幼便喜爱武术,对刀枪兵法等无一不精。岑花在15岁时,遵父母之命,嫁给了田州知府同知<b>岑猛</b>。由于当时忌讳娶同族,因此岑花嫁给岑猛后,便以乳名为姓,于是大家都尊她为<b>瓦氏夫人</b>。<div><br>岑猛对朝廷阳奉阴违,私下招募兵马。嘉靖二年,岑猛起兵反叛,遭到了朝廷镇压,其子岑邦也被明军斩杀。岑猛逃到了归顺州岑璋的家中躲避。岑璋听闻岑猛的不义之事,更恨他对朝廷不忠,于是大义灭亲,以鸠酒毒杀了他。</div><div>岑璋得到了朝廷的宽恕。保全了瓦氏夫人及孙子<b>岑芝</b>,仍按世袭的规定,让岑芝袭承田州知府同知的官职。但岑芝年幼,尚不能主事,便由瓦氏夫人代为主理田州事务。瓦氏夫人通过传授武艺及排兵布阵等,培养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b>狼兵</b>。</div><div>嘉靖二十九年,海南发生黎族暴动。已长大成人的岑芝受朝廷征召,前往平定暴动,不幸在作战中重伤而死。朝廷感念岑芝死战有功,于是让他的儿子岑大寿和岑大禄相继袭职。但是岑大寿和岑大禄都还年幼,瓦氏夫人只得继续承担起抚育曾孙的责任并代理田州事务的职责。</div><div>嘉靖三十三年,日本内乱四起,大批日本浪人垂涎明朝的财富,涌入明朝沿海一带烧杀掳掠。明世宗命兵部尚书张经负责两广军务,征调岑大禄率狼兵出征。</div><div>但岑大禄尚未成年且未任军职。于是,已经58岁的瓦氏夫人向朝廷请命,准允她亲自率军征倭。朝廷准允了她的请求,并授予她“女官参将总兵”的官职。</div><div>瓦氏夫人集结狼兵约为6千余人,于次年二月抵达浙江嘉兴,并立刻与明军联合与倭寇展开了激战。瓦氏夫人率狼兵把倭寇打得哭爹喊娘,四散而逃。此战,倭寇死亡3000余人,损失极为惨重。而瓦氏夫人及狼兵因此名声大振。</div><div>明世宗对瓦氏夫人的英勇赞赏不已。不仅封赏有加,还赐封她为“<b>二品夫人</b>”。</div><div>可惜,倭寇尚未平定,昏庸的明世宗听信奸臣严嵩等人的谗言,冤杀了抗倭名相张经。致使抗倭军队失去得力统帅,瓦氏夫人为此义愤难填,在得到朝廷的准允后,告病还乡。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三日率军回师田州,嘉清三十六年病殁,终年59岁,葬于今田阳县那兰村路桥。<br>后人感念瓦氏夫人的民族精神和大义,在她去世后,为她修建了庙宇、陵园,以此凭吊她。</div> <b>黄肖琴</b>,绣球能手,出生于旧州街一个民间手工艺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b>中华巧女”</b>的美誉、被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一级民间工艺师、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她制作的绣球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以及国内各省市。 <b>百福墙</b>。旧州古城百福墙雕刻在大理石板上,分为百福字和百福印两个部分,寓意“百福盈门则殃销祸散”。 <b>百寿墙</b>。旧州百寿墙寓意:“家有两老,寿延百子千孙”,寄托了旧州百姓对安康顺遂,圆满人生的美好愿望。 旧州先民为中国戍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当地百姓筑起<b>和字壁</b>警示后人——与人为善,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b>和字壁</b>上的“和”字是一个古体字,古体“和”字右侧的口部,形似古代兵器“戟”的形状,从字形上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其一,和平的生活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守护,一味地求和退让无法换来正真的和平,“弱国无外交,弱国无主权”是中华民族从抗击侵略的屈辱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其二,“和”左半边形似一个人,“一个人拿着一张口”是为“和”字,意为:口舌是非有时候比刀剑伤人更加厉害,人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嘴,不搬弄是非,不斤斤计较、避免口舌之争,便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b>壮音阁</b>。旧州壮族人民娱乐演出的大舞台。 <a href="https://tv.cctv.com/2017/02/22/VIDEJqCITCVGCbWYT0pEKOOE170222.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央视《记住乡愁 第三季》 第三十五集 旧州镇——忠勇爱国</a> 旧州也称为<b>绣球街</b>,是因为旧州自古以来制作传统工艺品——绣球而闻名于世。旧州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参加制作绣球,年产绣球30多万个,被誉为“<b>绣球一条街</b>”。 <b>绣球</b>是壮族文化符号之一,是广西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用彩绸作球瓣,每个球用12个球瓣组合而成,各瓣均匀对称,分别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上花卉图案,手工精细,美观大方,寓意着吉祥、美好。过去绣球是壮族男女青年相爱传隋的信物。现已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改革开放以来,绣球作为旅游工艺品走向市场,使绣球随着游客飘洋过海,产品远销全球。 全国闻名的绣球一条街,依河而建,石板地面,两边有众多古建筑,大青砖,厚木门。走在绣球一条街上,随处可见壮乡人民缝制精美的绣球。当地的男女老少,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祖孙三代全会做绣球,绣品图案精美,手工细腻,如旧州风景般钟灵毓秀,让人难以释手。诚为绣球之上品,有口皆碑,是靖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b>旧州画派</b>最负盛名的便是赵大宜,这位八旬老人高小文化,家住山水秀丽地方,常看到画家到那里作画,从小爱好美术,务农之余刻苦学画,虚心向到家乡画画的人求教,从此绘画便成了他一生的执念与守望。其画作色彩鲜明,富有生命力,自成一派,被称为“旧州画派”。他的国画作品曾荣登中央、省、地报刊多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名字编人《中国美术家人名录》,县人多称他为农民画家。路过他的画室,可以进去看看他笔下的靖西山水。<div><br></div><div><br></div> <b>相思长廊,</b>相传,古时候村中的男子跟随瓦氏夫人出征抗倭,每逢佳节,留守家中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时常会到沿河长廊上放河灯,让河灯随着流水把相思带给远方的亲人,同时挂花灯祈祷亲人早日平安凯旋。 <b>文昌阁</b>,位于旧州街以东鹅泉河中的小岛上,是—座四角型三层高的古阁,青砖木架,四角攒尖顶,是旧州古镇上最经典的建筑文昌阁建于清朝的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独有风采,是古时文人墨客聚首吟诗论文之处。 <b>文昌桥</b>。 <b>瓦氏点将台</b>。是“抗倭民族巾帼英雄第一人”瓦氏夫人的练兵台遗址。点将台上架有—个长胜之鼓。战争之时震天的鼓声能够鼓舞士气,旗开得胜;和平之时隆隆的鼓声能够驱散疫疾,破除厄运,一鸣惊人。<div>瓦氏夫人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div> <div><b>情定旧州 · 雾锁鹊桥</b>, 横跨在鹅泉河上的红色的吊桥是旧城古镇的亮眼景点之一。步入桥上,系上祈福条,纳福助运,祈祷爱情美满、事业红火,必将迎来好运伴身!</div> 登上稻田中的观景台,俯瞰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一座座春笋般的小山拔地而起,挺立在云雾缭绕的天际,隐藏着些许的神秘。 每年的三月份,都是油菜花的盛开季节,旧州进入赏花模式,送走了冬天,迎来了花海,在旧州古镇的油菜花园区,随处可以看到绽放在路边及河畔的数十亩油菜花,放眼望去,可见一片金色花的海洋。 夕阳西下。 古镇周围奇峰秀美,山水如画,田园似锦,自然风光并不比桂林山水逊色多少,大有与之争雄之气势。 <b>望桥</b>,古时候村中的男子跟随瓦氏夫人出征抗倭,流水寄相思,每逢佳节,留守家中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时常会到石桥之上“望儿、望夫、望父”,盼望战场上的亲人早日平安归来,久而久之,望桥因此而得名。<br> 在古代,望桥是旧州古城的盼望之桥、盼归之桥。<br><br>如今,由于“望桥”谐音“旺桥”,所以人们把望桥视为希望之桥、兴旺之桥。每逢佳节,人们都会到“旺桥”上踩桥,祈求“福旺、财旺、运道旺”的好彩头。<br> 壮音阁的背面是老年人活动中心。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fe39fae018796f257fceae7be1336d11&q=%E6%97%A7%E5%B7%9E&src=player-next&srcg=mohe-svideo_normal&sid=86cfcdd64df586c2bca58d93471aba9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游中越边境靖西旧州古镇,千年的绣球之乡,值得一看!</a> 今天是冬至,要吃饺子了。<div><br></div><div>离酒店200多米的“东北人家”,只剩下一张小桌了,点菜:白菜豆腐炖粉条+10个韭菜肉馅饺子+10个芹菜肉馅饺子+1瓶啤酒!由于客多,等了许久。<div><br></div><div>冬至大于年啊,家乡的味道,诱人!!</div></div> 今天,温度开始回升了,没那么冷,就舒服了! 2023年12月23日(出行第119天),晴 上午,游览鹅泉景区。 <b>鹅泉</b>,又名灵泉,位于广西百色靖西市,是靖西著名的八景之一,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为中国西南部的三大名泉之一(大理的蝴蝶泉、桂平西山的乳泉)。是世界第二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的源头。是中南地区母亲河——珠江的源头之一。<div><br></div><div>鹅泉是一处面积达50余亩的巨泉,泉水从石灰岩缝隙中涌出,汇入深潭,然后继续东流,称为<b>鹅泉河</b>。</div> 鹅泉水四季不涸,水质清澈如镜,周围山峰如屏,景色优美,花草树木繁茂,各种植被丰富。 <b>15孔古桥</b>位于东隅村口,古桥建于清朝年间,桥长约76米,宽1.5米,有15个涵洞组成的石灰料石拱桥。半圆桥孔映在河水中,组成一个圆,相映成辉、古色古香,美不胜收,使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鹅泉风景区具有很强的人文魅力。 古桥横跨泉水而过,长桥卧波,景色优美,气势壮观,是鹅泉风景区的—个胜景鹅泉古桥为靖西县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古桥。每当夕阳夕照,斜阳桥拱映生“十五个月亮”,衬以泉边逆光的丛丛翠竹,即是一道绝妙佳景。 <b>莲花步道</b>,一块块荷叶造型的石墩弯弯曲曲,延伸到水中央,踏上莲花步道,能体会到一种步步生莲的美感。这里也是《蜀山战纪》的取景地之一。 <b>怡心亭</b>在整个鹅泉河道的中央,如同漂浮在水面上。在亭中,可以360°感受到这整个鹅泉的美景。 鹅泉的中心小岛上,有一座<b>龙神庙</b>。原为<b>杨媼庙</b>,旧时鹅泉的村民认为美丽的盛景是龙神的恩赐,因此在湖中筑庙祭拜,到庙中烧一炷香,向龙神祈福,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庙前立有清代《鹅泉亭碑》等三块巨大石碑,石碑所载的大都是历史以来有关鹅泉的由来及题诗,古朴典雅,庙内四壁题字碑刻众多,映衬以山光水色,显得极为清幽。是研究鹅泉及靖西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div><b>鹅字碑</b>,字高约六尺,宽约三尺。字体笔走龙蛇,神采飞动,点画遒美,行气流畅,潇洒飘逸。是目前广西最大的鹅字碑,笔画苍劲有力,一气呵成,为辽代海门儋州人所书,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归顺知州宋和主持刻拓。碑上“鹅”字两旁,有“一方咸赖鹅泉泽,灌润鄰疆併外邦。”生动体现鹅泉对于这方土地的重要性。</div> <b>灵泉晚照,</b>鹅字碑后有明代皇帝赐封的“灵泉晚照”。其注释铭记有一首诗云:“叠叠峰峦来此岗,滔滔潭水甚汪洋。一方咸赖鹅泉泽,灌润鄰疆併外邦。龙神在此極靈感,凡有祈求罔不藏。临祭一歌鱼便起,浮游水面尾朝蒼。”<div><br></div><div>大明成化六年,归顺州州主岑宗绍汇集社会群黎,要建廟堂并奏明圣上,成化皇帝朱见深在审阅后龙颜大喜,亲笔为鹅泉题写“<b>灵泉晚照</b>”四个御赐大字。现旁有志诗刻在崖上,其诗云:“滴滴流泉屋一间,书声遥傍出區褰。风回還树云常旧,日落孤村门自关。花影入簾從上下,燕泥落缄任飞还,可能绝客频勾引,赖得林深路几弯。”的诗句。</div> <b>鹅泉跃鲤</b>位于景区中心,俗称念安。相传古时念安屯有—个名叫杨媪的老人。一天,她在叫喊(壮语地名,意为鹅坳)上拾到两个鹅蛋,爱不释手,杨媪将其带回家,用自己的体温将鹅卵孵出。杨媪无儿无女,把小鹅当自己女儿—样养育,朝夕相伴,相依为命,后来小鹅长大,原来是两只神鹅。为了报答杨媪养育之恩,一对神鹅搅动田间沟洫成潭,从此泉水奔涌,沂流成川,使沿河两岸良田得以灌溉,人们丰家足食,安居乐业。<div><br>人们为了感谢杨媪养鹅造泉之功,在潭中小岛上立庙,并把农历三月三定为<b>鹅泉诞</b>,自明代以来,三月三这一天,文武官员,平民百姓都来到潭边大修禊事,以祝丰年,人们还把米饭撒入潭中,群鱼拥来争食,激起阵阵浪花,引起水面震动,鲤鱼受惊便会竞相跃出水面,故民间留下“鹅泉跃鲤三层浪”之说。</div><div><br></div><div> 清代归顺州有一位名叫颜嗣微的知州目睹了这一动人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千,即兴写下联云:“清流激湍修禊正幕春天气,莺穿鱼跃凭栏助太守吟情”。</div> <div><b>跃鲤桥</b>,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当地官员会到此祈福,撒米入泉,鱼儿就会跃起迎客,浪花飞溅,呈现“鹅泉跃鲤三层浪”的景观。</div> <b>鹅仙塑像</b>。 <div><b>鹅泉泉眼</b>,古老的泉眼孕育了如诗如画的鹅泉。据介绍,鹅泉是一口峰林谷地中的上升泉,泉口属岩溶溶洞,是地下暗河的出口。水文地质勘探资料显示,暗河主流长21公里,汇水面积258平方公里,枯流量1.4立方米每秒。泉水从石灰岩缝隙中涌出,汇入深潭,然后继续东流,成为<b>鹅泉河</b>,后又一路汇入<b>归春河</b>,成为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中国最美瀑布之一的<b>德天大瀑布</b>的源头之一。</div> <b>长寿坡</b>,鹅泉是一处康养圣地,负氧离子含量高,被群山环抱,最出众的一座便是长寿坡。延登山步道而上,也不失为一种锻炼,山上有三个不同高度的观景台,可以观赏鹅泉的不同景色。<div><br></div><div>长寿坡还是很陡的。上山的人不多,上到第二层观景台时,就只有我们俩了,健康长寿已是毫无疑义的了。继续登到第三层观景台。</div><div><br></div><div>登上<b>叫喊岩半山亭</b>,可以尽情欣赏一幅幅壮乡的田园美景,饱览着“鹅泉”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div> <b>转运磨园</b>,是用石磨组建而成的<b>。</b>石磨为圆形,使用方式也是转动。流水叮叮咚咚在磨园转了一圈,听说摸摸就能转运呀。 靖西香糯凉粽是靖西标志的特产之一,有800余年的历史了。糯王的产品全部是以大香糯为原材料进行制作。有特色凉粽,西米粽等,口感甚佳,糯香浓郁绵长。<div><br></div><div>工艺:首先把粒大、纯净的香糯米泡于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浓碱水,搅匀后浸泡10小时,捞出再清漂2次,盛于竹箕中,沥干,以竹叶包扎成三角形或长条形小粽子,捆好,放到锅里煮三四个钟头即可。凉后剥去竹叶,凉粽晶莹透亮,呈金黄色,香气浓郁。把香糯凉粽切成小块,盛入碗内,撒上蜜糖,香甜可口,且甜而不腻,具有软、滑、韧、爽等特点。 </div><div><br></div><div>买了一个黑糯米和一个白糯米的,好吃。但光顾的吃了,忘了拍照了!</div> 鹅泉之美名扬天下,曾在2012年入选中国“<b>五十佳最美乡村</b>”。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39f773b016a6af30cad1afea59e0aff4&q=%E9%B9%85%E6%B3%89&src=result-like&srcg=mohe-svideo_normal&sid=62025f5abe02bd8f2d19da1b96c48efb"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这里是鹅泉 德天瀑布的源头中国西南三大泉之一 还有美丽的传说!</a> 下午,休息。 傍晚,参观胡志明在靖西的“越盟”旧址。 <b>胡志明与壮族人民陈列馆</b>位于靖西市新靖镇新生街302号,上世纪40年代初,这里曾是胡志明领导的“越盟”靖西办事处,是胡志明与越南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和基地。<div><br></div>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本名阮必成,号爱国、秋翁,幼名生恭,出生于乂安省南坛县,毕业于顺化国立学校,越南共产主义革命家,第一任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 胡志明是他在二次大战时用以抗日的化名,因而沿用。他曾担任越南劳动党主席和第一书记(后改称总书记),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1969年9月在河内逝世,享年79岁。 陈列馆占地面积434.9平方米,是具有壮族特色与欧式建筑结合的两层砖瓦结构大宅院。<br> 陈列馆分五大部分,以约300幅珍贵图片以及丰富的文物实物、大幅油画、人物蜡像、浮雕作品和模拟景观,展示了胡志明和越南革命者在靖西和中越边境的革命活动及其与广西壮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对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中越友谊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 胡志明1911年离开越南赴法国等寻找救国道路。30年后的1941年1月28日,他和他的战友从靖西与越南边境的108号界碑(现在的675号)处返回越南。 胡志明于1940年10月在桂林成立了“越盟”。1940年12月,胡志明率越南共产党人自桂林转移至靖西后,这个机构也随之带到靖西。1941年5月中旬,胡志明在北坡主持召开中央八次全会,并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阵市线(亦简称“越盟”)。会后,胡志明与越南共产党人又回到了靖西,新靖镇新生街上这栋小楼成为新的“越盟”的办事处——“越盟”靖西办事处,1941年6月6日,胡志明在这里写下重要的战斗文告《告越南同胞书》,号召越南人民奋起抗击法、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 胡志明与壮族人民陈列馆,是一处十分重要的胡志明革命活动遗址,同时也是中越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一个历史见证。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83848702318818151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书记县长当导游:广西胡志明与壮族人民陈列馆,是红色革命的遗址</a> 从陈列馆出来,品尝了当地小吃“<b>噃叽都</b>”,挺好吃的小点心。 晚餐,又去了昨天吃饺子的“东北人家”,点了锅包肉和牛腩炖柿子,好吃啊!看样子是想家了。 <br><br>待续。<br><br><br><br>更多的内容<br><br>请关注我的美篇号:61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