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女儿全胜花(原载《联谊报》)

陈大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昌龄一次游江南,来到钱塘江边,目光被一群江南女子所吸引,写下一首《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此诗呈现出一幅群女浣纱图,“江上女儿全胜花”是诗人脱口而出的赞叹之语,其情不自禁之情溢于言表。而“吴王在时不得出”则写尽西施选入吴宫后,越女都被家人深藏的压抑。“今日公然来浣纱”,妙在“公然”二字,活画出江上女儿肆情嬉耍的场景。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寻常的越女浣纱之景,竟妙语叠出,还写出了今昔之感。</p><p class="ql-block">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居于靠近灞水的白鹿原,在家中排行老大。稍长于李白(701—762),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王昌龄的家族在南朝时是显赫一时的琅琊王氏,到了唐代,家道中落,正是“王谢堂前旧时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无官职,王昌龄早年生活困顿,他在《上李侍郎书》里说:“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少年起,就开始耕了读生活,二十五岁外出漫游,这是为求功名作必要的准备。他先后往游河北、江南等地,又去了河西、陇右一带,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虽然并未能实现“一战封侯”的理想,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漫游期间还结交了不少诗友。唐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接下来讲了“旗亭画壁”的故事:一日天气寒冷,飘着小雪,三位诗人来到一家酒楼——因插着酒旗,故又称为“旗亭”,准备小酌驱寒。忽有梨园伶官十数登楼会宴,三人避在一角拥炉观望。一会儿上来几个才貌出众的名伶,乐声奏起。王昌龄说:“我辈久占诗名,也未分出过高下,今日何不赌上一赌,谁的诗入歌词的多,即为优胜。”高、王二人皆附和。一伶拊节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引手画壁记“一绝句”。又一伶唱“开箧泪沾臆”,高适画壁记“一绝句”。王之涣自信得名已久,指伶者中最佳一人说:若此人所唱不是我的诗,则甘拜下风。不久,佳人开口,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引得众伶人好奇,上前寻问,方知是三位大诗人,忙拜谢称“俗眼未识神仙”,邀入席中,欢饮竞日。元人据此编成杂剧,明代胡应麟以为这故事不过是“齐东野语”之类,不足为信。但据傅璇琮《唐诗人丛考》说,唐人绝句用于歌唱是当时风气,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虽有艺术加工,但其事并非绝无可能。</p><p class="ql-block">王昌龄于沙场搏一功名未果,转而用功读书,于开元十五年(727)中了进士,被授予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再应博学宏词科,一举登第后,却只得了一个氾水尉,这结果实在令他失望。由于对官场的一套虚伪礼节很是厌烦,因为不拘小节,被贬岭南。</p><p class="ql-block">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遇赦北归,途中过襄阳,访老友孟浩然,故人相见,十分欢畅,不料,孟浩然时值疾疹方愈,不慎“鲜食动疾”,竟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这让王昌龄万分悲痛。</p><p class="ql-block">开元末至天宝初,王昌龄在江宁期间,曾收徒授诗,世人因称他“诗家夫子”。后来,他又因“不矜细行”引得“谤议沸腾”,再次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说后写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首诗情真意切,被评家认为是李白最好的七绝之一。王昌龄也是七绝高手,明代李攀龙编《唐诗选》,以王昌龄《出塞》为压卷,并誉为“唐绝第一”。清代叶燮《原诗》也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他的边塞诗张显了大唐雄壮的气象,宫怨诗则对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沉迷声色有所讽刺。</p><p class="ql-block">王昌龄卒年今已不详,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安史乱起后,他被濠州刺史闾五晓所杀。唐开元、天宝是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的时期,王昌龄就生活于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他曾长期沉于下僚,身世坎坷,属于诗人中“位卑而名著者”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