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岱庙天贶殿《启跸回銮图》

水墨大家

<p class="ql-block">壁画始绘于宋代,全长62米,高3.3米,以天贶殿北门为界,东为“启跸图”,西为“回銮图”。壁画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绘制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壁画构图宏大,布局严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为我国壁画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泰山神乘坐四轮六马玉辇,左右为炳灵王与延禧真人护驾;文武百官簇拥前后;还有仪仗队、乐队和威风凛凛的卫队;此外还有麒麟、大象、骆驼和背负法器宝瓶的神兽狮子、摇旗的夜叉以及抬着的猎物等等。画中有697个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宫殿楼阁、山林桥涵、百官仪仗、坐骑祥兽疏密相间,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使得整幅图画场面浩大,气势恢宏。更由于壁画所采用的色彩浓淡相宜,显得华贵而又深沉,热烈而又宁静,表现出了东方特有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壁画于清代重修天贶殿时重绘,部分运用了西洋画法,较好地保持了宋代绘画原貌。</p> <p class="ql-block">《启跸回銮图》内容极为丰富,其所涉及的对象除了帝王的化身泰山神和文臣武将外,还描画了当时的各种服饰、兵器、神器、建筑、树木等等,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及帝王封禅文化、宗教文化的详实资料。</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画为中国宋代的巨幅壁画,藏于中国三大皇宫宫殿之一的泰山岱庙天贶殿内,全图长62米,高3.30米,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该题材的绘画全国仅此一幅。</p> <p class="ql-block">岱庙壁画的艺术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惊叹。乾隆帝与嘉庆朝诗人张鉴题咏壁画,亦各有“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之句。近代随着社会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岱庙壁画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更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像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想象”,“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计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据说,大殿建好以后,宋真宗曾下令招募全国的画家来为大殿作画,因为谁也没真正见过神如何“出游”,是怎么个“排场”,所以画稿都没有令宋真宗满意。最后,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灵机一动,按照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完成了壁画绘制,宋真宗非常高兴,重赏了这位画家。也就是说,现在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仿照真实帝王出巡的场景而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p><p class="ql-block">泰山岱庙</p><p class="ql-block"> 2021年03月10日 09:43 山东 1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是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宫殿,始建于宋代,建筑样式完全按照帝王宫殿“九五之制”营造,民间传说初建时的高度仅比皇帝的金銮殿矮了三砖。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峻极雄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进入大殿后,首先会被东、北、西三面墙壁上的巨幅壁画所吸引。这幅壁画全称《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高3.3米,长62米,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启跸图》描绘了泰山神离开宫殿出巡时的场景,分为恭送、行进、迎驾三个环节。泰山神处于壁画的中心位置,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辇四周文武百官前后簇拥,前有泰山三郎炳灵王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图》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计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像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想象”“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大殿建好以后,宋真宗曾下令招募全国的画家来为大殿作画,因为谁也没真正见过神如何“出游”,是怎么个“排场”,所以画稿都没有令宋真宗满意。最后,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灵机一动,按照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完成了壁画绘制,宋真宗非常高兴,重赏了这位画家。也就是说,现在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仿照真实帝王出巡的场景而绘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岱庙壁画出现后,千余年中随庙宇历尽战乱、火灾、地震等劫难,庙殿屡建屡毁。最初的原图已毁失不存,现在保留下来的图,是清初绘制的。据泰安大汶口《刘氏族谱》载:“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当时岱庙大殿之名)壁画,即其所绘。”据此可知今存壁画出自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之手。此后乾隆、同治年间又经重描。192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除天贶殿神像,在大殿西壁修建戏台,致使壁画多处受损。1930年,因“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壁画也曾被炮弹击中,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炮弹并没有爆炸。2015年,在对壁画进行修复时,技术人员于壁画墙面深处取出了三枚未爆的炮弹。如今,历尽沧桑的千年壁画不断地在向世人讲述它的往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