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公园里的圆明园遗物-兰亭碑与仙人承露台座

安馨居士

<p class="ql-block">  多次闲逛北京中山公园。今天上午到中山公园散步,又来到了八柱亭(蘭亭碑亭)。 </p><p class="ql-block"> 位于唐花坞西侧的“兰亭碑亭”原建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这座书画艺术碑亭,称得上是世上绝无仅有之胜迹,1917年迁移至此。</p><p class="ql-block"> 亭中立着八根石柱,分别刻有著名书法家摹写王羲之的《兰亭帖》以及柳公权的《兰亭诗》。 第一柱虞世南、第二柱为褚遂良、第三柱为冯承素、第四柱为柳公权诗原迹、第五柱为戏鸿堂刻柳公权诗、第六柱为于敏中、第七柱为董其昌、第八柱为乾隆。 观赏八柱亭,再读王羲之兰亭序,更有意趣。</p><p class="ql-block">  仙人承露台石座 于1925年运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保护,先置于南门内广场为石灯台基座,1952年拆除,后分体陈放于筒子河畔,2024年8月移置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本来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坐石临流"这一景的核心,是"坐石临流"亭。它于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建成,初名叫"流杯亭"。</p><p class="ql-block"> "坐石临流"景图片</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帝御题“景自天成”的刻石匾额分嵌于亭南额方外侧。</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帝御题“引派涵星”的刻石匾额分嵌于亭南额方内侧。</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内景</p> <p class="ql-block">兰亭穹顶装饰</p> <p class="ql-block">兰亭长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亭内有一块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的石碑,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修褉图》及《题记》,背面则刻有清高宗(乾隆帝)的御制诗‌。这是</span>蘭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局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兰亭序原文 </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p><p class="ql-block">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p><p class="ql-block">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 <p class="ql-block">  仙人承露台</p><p class="ql-block"> 原位于圆明园之绮春园涵秋馆景区,建于清嘉庆年间,其上原有承露仙人铜像,1860年圆明园罹难后铜仙人不知去向。为圆明园文物免遭盗毁,石座于1925年运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保护,先置于南门内广场为石灯台基座,1952年拆除,后分体陈放于筒子河畔,2024年8月移置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唐花坞。唐花坞在公园南门内西北。平面呈燕翅形,是一座温室花房,一年四季鲜花盛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