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疍家博物馆里拍照,阅读,听解说两个小时过去了,看的看了,听到听了,拍的拍了,心愿了结。走出博物馆来到新村码头,这里是陵水最大的渔港码头。它是几十万年形成的潟湖,西南东南由猴岛,呆呆岛守卫在南海上,东边由几十万年的海浪冲积沙洲淤堵形成的一闭合的潟湖。只有新村镇一个大口子直通浩瀚的南海,这里水深港阔,中型渔轮可以停靠,是南海作业的渔轮避风优良港湖。</p> <p class="ql-block">在疍家博物馆字下面,那星星点点的痕迹,都是进港口的渔船,再往右边就是疍家鱼排,这里都是网箱养殖。因为这个高德地图放大功能太差,变得模糊不清。如果用谷歌地球看新村码头地图,那每一艘渔船上网眼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船上的人狗走动的图像看的一目了然。可惜谷歌地球今天已经不能打开。</p> <p class="ql-block"> 只见新村码头几百艘渔船泊在水上,刚刚卸完鱼货,码头上泡沫箱垛成山,这箱里装满鱼货和冰沙,等待着冷藏车运到大陆各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 十点多来到码头,水货交易接近尾声。据说天一亮,这里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嗡声鼎沸,水货交易刚刚开始,叫卖声,还价声,摩托声,皮卡声,吵吵嚷嚷,响成一片。那繁荣,那兴旺,那红火在海南也数一数二。</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新村码头上,极想找一个疍家老人聊聊,他们年轻时怎样在南海打鱼的?走上岸边停靠的疍家渔轮,船头是收放网具的轮机,后边堆积着渔网,网眼二寸大小,说明远海作业船,是捕大鱼的。进了船舱,没有人,只见驾驶台上 像圆轮状的舵孤零零的在那里,机舱的别处放置生活吃饭用具。</p> <p class="ql-block"> 我走出船舱,看到岸上一位老者向我这里观看,走近老者看到寻问的眼神,便向老人说明自己的愿望。想了解疍家生活,老人听后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生于澳门,土生土长的疍家人,说着粤语调的普通话,但可以听明白。我在船舱口给他拍了一张相片。老人诉说起他的海上生活……</p> <p class="ql-block"> 老人十岁就跟着大人下南海了,水性特好。每当三月末,东南季风刮起,疍家起帆下南海。“打鱼吗?不是。在南海岛礁常年炎热,那时没有今天一样的冷冻设备,捕获的鱼量大,根本晒不成鱼干,就腐烂了。主要去采收海底礁石上的美味——红鲍鱼。这红鲍鱼南沙岛礁特产,个大肥美,一个一斤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香港富人的最爱。一个采收季能晒制一舱鲍鱼干,这一舱干货,到岸香港商人早已等在那里。卸去鲍鱼干,换回金黄色的两根金条,收入非常可观。苦也受了,罪也忍了,疍家就是这样在海上刨生活的。哎——,不管那个民族,那个族群挣钱是世界上最难的营生,只有辛勤付出,才能换得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岛礁上将打捞上来的鲍鱼,用盐制后一夜后,晒制在竹帘上,我和父亲在海底采收。在这南海深处就你们疍家,没有其他人吗?有时候能见到印尼人,很少见,他们主要捕鱼,太平洋上鱼类更丰富。菲律宾人呢?越南人?这里是中国的地盘,岛上有郑和立的石碑,疍家的坟墓。奥,原来是这样。当九月到来西南季风刮起,就是回家的日子,从大陆带来腌制鲍鱼肉的食盐用完了,米面所剩不多,鲍鱼干已经放满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已经将渔船缝隙用木棉絮扎填紧,又用桐油刷了几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父亲拿出发黄的老黄历,确定了启程的日子。母亲开始摆供,拿出保存极好神位,摆上香蜡,供上米酒,糌粑,鲍鱼……只见香烟袅袅,纸灰飘飘,母亲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乞求老天保佑,龙王庇护,一路顺风,安全回家。</p> <p class="ql-block"> 黑沙角就是自己的家乡,虽然没有房屋,没有土地,但从小生活在这片水域,那里有自己的玩伴,熟悉的百姓,那片水域就是自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是啊,疍家水上的流浪者,他们辈辈守护南海,在南海水下作业,他们为保卫南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功不可没。已经十一点多了,我告别了老人,回到疍家博物馆。在那空调的博物馆休息区,电脑上敲下这些东西,分享给大家。了解疍家这个陌生族群,谢谢你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