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下寺游览!

ai雪儿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的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其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奇特,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 广胜寺在黑神话“推广”之前就已享誉盛名,寺内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赵城金藏》现存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p><p class="ql-block"> 下寺位于霍山脚下的霍泉池沼之畔。陡峻的甬道之上,面临霍泉,和上寺不过二里之遥。寺院由天王殿、弥陀殿、大佛殿等建筑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寺庙坐北面南,因山坡地势而造,气势磅礴,高低错落有序,随地势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错落,层叠有致,是一组富有变化的寺庙建筑群。始建于唐代,金末毁于战火,元代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在洪洞赵城的大地震中塌毁,随即再建。明代在原基础上重新修建,基本保留了原构。下寺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山门前有长坡踏道,建筑间距离稍远且有高差,位置渐次抬高,坐北朝南,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明应王殿是水神庙的主殿。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面宽、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这里最有看头的是内四壁的197平方米元代壁画,其中南壁东侧的元杂剧壁画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并与西壁北上侧的打球图,于1998年同时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寺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现存的元代壁画是以祈雨、行雨、酬神内容,是古代寺庙中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现在还有200多平米,壁画主要描绘了水神祭祀的相关习俗,包括祈雨、降雨和酬神三个部分。 西壁祈雨,包括《勒建兴唐寺图》《祈雨图》《下棋图》《捶丸图》。 东壁行雨,包括《庭院梳妆图》《渔民售鱼图》等好多内容。 </p><p class="ql-block"> 在下寺大雄宝殿,除了几尊现代佛像外,整个大殿再无其他,这里便是广胜寺最大的遗憾。当年广胜寺面临坍塌,却没钱修缮。寺院决定舍画保殿,便以1600银元出售大雄宝殿的壁画。如今这几幅元代壁画与广胜寺天各一方,广胜寺大雄宝殿被剥下的四幅壁画被分别收藏在美国三座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在下寺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造景观:“中华龙”。“中华龙”由辽宁省鞍山市的岫岩玉雕刻而成,雕刻有五十六条龙,寓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精诚团结。“中华龙”于2012年洪洞县一位企业家捐赠,据说价值三千余万。</p><p class="ql-block"> 走出广胜寺,一潭碧水清澈见底,这是霍山脚下的霍泉。</p><p class="ql-block"> 洪洞是由原洪洞、赵城两县合并而成的,位于霍泉两侧的洪洞和赵城两县,千百年来为争霍泉之水,械斗不休。终由官府出了狠招:两县各选一人,于沸腾的油锅中赤手捞铜钱。十枚铜钱,谁家捞出几枚就分几份泉水。赵城人以悍勇著称,一把就捞出七枚,得七份;洪洞无可再争,得到三份,便有“三份灌洪”之说。如今那些激烈纷争,血火过往,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p><p class="ql-block"> 2023年,霍泉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国内首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 古老而秀美的霍泉水,静静的流淌、闪着圣洁的光。霍泉与广胜寺,它们守望着彼此的前世今生。汩汩泉水喷涌而出,不舍昼夜,千百年来,灌溉着这片土地,滋养出厚重丰富、多彩奇绝的文化,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