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三明沙县的大山里,有一个叫水美村的古村落,在宁静的大山中,映入眼帘的民居颇有东瀛之风,照片刚上传,圈内问讯不断:去日本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充滿田园风光的宁静小乡村,村里保留有三个土堡:双兴堡、双元堡和双吉堡,水美土堡群由同一家族不同时期建造的三座防御土堡构成。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座土堡布局结构均衡,装饰装修精美,有彩绘、木雕、石雕技艺的地方特色。水美土堡群是沙县现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是三明地区唯一的土堡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沙县板鸭是沙县的美食,村里养鸭专业户院子里的小鸭子长势喜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土堡前被震撼到了,水美土堡群总占地面积10240平方米,由福建省安溪张氏家族为了防御土匪侵扰而兴建。张氏家族在沙县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逐渐积累财富,成为当地的大户家族,为了安居乐业,防备匪寇的侵扰,开始拉开了建造土堡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双兴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双吉堡动工后的第2年,是水美村新建的第二个土堡,历时三年竣工。双兴堡是保存和修缮得最完整的一座,也是最出片的地方,它背山而建,高低错落,屋檐如群雁展翅,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三座土堡呈“品”字形,互为犄角,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古堡厢房前天井。</p> <p class="ql-block">水美土堡群和南靖土楼的建筑风格有相似之处,但水美土堡更注重实用性,适合居住和防御。</p> <p class="ql-block">沿着土堡内跑马道走一圈,感受当年的岁月峥嵘。跑马道外墙上有内大外小的斗形了望窗、统枪孔、注水孔、木地板上有机关,可能是暗道,也可能是陷井,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火力网和纵深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登上雕式角楼,居高临下,俯瞰全景。堡外青山环抱,堡体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站在土堡前的坪地上,恍惚间感觉人是时光岁月中的一颗沙粒,太渺小了。</p> <p class="ql-block">土堡的堡墙,它是用大石块错峰堆砌做基础,再用生土垒砌而成,最厚处能达到80厘米,在冷兵器时代,外敌是无法攻克的。</p> <p class="ql-block">古堡的门板使用的是难以燃烧、木质硬朗的苦椎树木料,即使刀砍斧劈也难以破门而入。</p> <p class="ql-block">双吉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第一座土堡,面积较小,它与双兴堡对面而立,是张氏家族的祖屋,目前还未修缮。</p> <p class="ql-block">从双吉堡旁的高地眺望双兴堡。</p> <p class="ql-block">面积最大的双元堡,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水美土堡群中的最后一座土堡,是保存最完好的,至今还有居民居住。</p> <p class="ql-block">双元堡门洞上的题字“奠阙攸居”,出自《尚书》,意为“石头垒建的稳固之处,就是安居乐业的家”。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古堡的坚固,也蕴含了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朴素愿望。</p> <p class="ql-block">双元堡前告别这个小众又超有韵味的水美村。</p> <p class="ql-block">福建多山,路途中出隧道的一景,让人平添一份惊喜。</p>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闻名遐迩,发祥地的小吃与其它地方吃的细节上真的有区别。每一口小吃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直奔庙门扁肉店,店堂里挂着沙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横匾。</p> <p class="ql-block">烧卖、汤扁肉、鲜虾饼每一样都好吃。那才是真正的沙县小吃。特别是那一碗汤扁肉,与馄饨口味大不相同。师傅说他们一般取凌晨宰的猪腿纯瘦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木锤敲打,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调料用筷子搅成糊状。皮子用面粉和少许碱水打成薄皮,一个个包成精巧的蝴蝶状,下水浮起后,捞入碗内,放入猪骨清汤,加入酱油,新鲜猪油,味精和其他佐料,撒上香葱,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真是一碗汤扁肉,制作皆辛苦啊!</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黄河流域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的经营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传统,每天制作的数量不多,一般都是当天制作,当天售完。据专家介绍,小吃的原料存放超过半天,味道也会走样。因此,有经验的老板,为了维护小吃的声誉,宁可缩短营业时间,减少营业额,保证了品牌小吃的新鲜可口。</p> <p class="ql-block">源底村地处浙闽边陲,位于龙泉市上垟镇,是龙泉市现存历史建筑规模最大的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中至今仍保留着民间古建筑36栋古宅。</p> <p class="ql-block">这些红墙灰瓦,圆底尖顶,错落有致的建筑,是储藏粮食的仓库,是源底村的“义仓”。</p> <p class="ql-block">源底村义仓由当地先贤徐敬五在民国时期倡议设立。宗旨是“积谷备荒,信用借与,利济贫民,协助生产”,义仓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徐敬五的善举,也为当地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p> <p class="ql-block">枕着青山,身后的义仓群,在湛蓝的天空下,美得让人心弦微颤,由衷惊叹!</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一个个酷似土楼的红色建筑间,仿佛闯入了“大鱼海棠”的世界中。</p> <p class="ql-block">尽管岁月流逝,残墙沧桑,仍难掩其昔日铅华芬芳。在我们眼中这里像一帧打开的古画卷,向每个探访的来客,诉说着古往今来,传递着人间的真善美。</p> <p class="ql-block">这些义仓不仅美观,更是源底村历史文化的见证,站在这些建筑前,不禁感叹我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古宅粉墙高耸,雕梁画栋,一派古朴优雅景观。</p> <p class="ql-block">剑瓷廉韵馆</p> <p class="ql-block">源底村这个非常小众的景点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参观龙泉青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青瓷是龙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 <p class="ql-block">美的东西总能引人瞩目,现今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做得十分精致,收获着青瓷精品告别龙泉。</p> <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落脚金华横店影视城,这里的人造景点和浮躁之风,让我们觉得反差很大。</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旅程已经进入了尾声,一个月来,我们行走在福建这个有福之地的山水之间,从北姥南豸的仙都名山到石狮的海上佛国;从泉州、福州、长汀的古韵悠悠到平潭、东山、南澳的海岛风情;从南靖、水美古堡土楼到古田的红色圣地;从漳州的历史深沉到龙岩的自然壮丽……。每一步都踏着文化的节拍,每一眼都是风景的盛宴。我们走过了千年的古街,聆听了石板路上的历史回响;我们品尝了地道的闽南小吃,让味蕾在海鲜与小吃的交织中跳跃。一城城,一站站,车随心动,随心所欲,不为打卡,只为心的愉悦,一个月来大家的脸晒黑了,行囊中却收获了一份份惊喜。这样的旅行,我们称之为云游。福见(建)福爱,闽南,再见不是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继续探寻那些未曾触及的角落,继续书写与闽南不解的情缘。(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