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游故宫随拍

解甲山人

故宫即原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整座宫殿由北往南分为前朝后廷,建筑沿轴线对称布局,秩序井然,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展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div>  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溥仪退位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紫禁城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 </div> ——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始称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安门是举行重大典仪的地方,凡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殿试公布“三甲”等重大仪典都在此举行。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也是整顿仪仗之地。 ——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若朱雀展翅,又称“五凤楼”。午门有五个门洞,从正面只能看到三个,背面看就有五个,故有“明三暗五”之说。<div>  午门正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出入走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走右侧门。</div> ——太和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始称奉天门,清顺治时改称太和门。太和门前列铜狮,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威武凶悍,铜狮与身后太和门相称。<div>  进太和门后即为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外朝中心建筑,殿内设有“建极绥猷”匾。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以北,殿内设有“允执厥中”匾。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以北,殿内设有“皇建有极”匾。</div> ——乾清门。乾清门即为内廷的正宫门,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称为“内廷”。<div>  内廷有三宫六院。三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内廷中心建筑,殿内设有“正大光明”匾。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以北,殿内设有“无为”匾。坤宁宫位于交泰殿以北。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改建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三宫东西两侧各有六院,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三宫六院“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div> ——神武门。为紫禁城北门。明称玄武门,清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 <p class="ql-block">  据电视宣传报导,冬至日前后正午时分,太阳光射在乾清宫地面,地面金砖将光反射至大殿上方的”正大光明“和”五条金龙“匾上,形成”金光耀匾“奇观。金光从左至右光逐步照亮整匾历时约半小时。此刻,众多游人拥在乾清宫阶下门前,等侯欣赏、拍摄这一景观。由于能看到全匾的地域太过狭小,有的游人大约提前一至二小时就在乾清宫门前占领最有利的几个位置等待着。我一惧拥挤,二缺乏长时间等侯的耐心,看到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只好与“金光耀匾”景观擦肩而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