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传承两枝心连心 共话亲情根深瓜瓞旺

东方飞鹰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邯郸市丛台区东辛庄村张氏宗亲会代表张文豹、张同喜、张文君等一行13人前往武安市张粟山村,寻访同宗后裔交流,对接家谱。</p> <p class="ql-block">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洪洞大迁民,我祖原居洪洞县张曳村,弟兄三人,其中老大老二迁往直隶(河北)广平府,途中长兄张安(张大小)因患病不能前行,遂被安置在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张粟山村(今属河北)居住。二弟张小大正常迁至广平府邯郸县北上宋村生活,每逢过年张小大领儿子张增前往张粟山看望哥哥,辛苦攒钱,总想有一天兄弟二人能够回山西省亲,终未遂愿。明弘治年间连降大暴雨北上宋村淹没,经过七年努力,弘治十四年,张氏四世张文秀带领四子在北上宋村西边高地(原是黄河支流河堤)建房,后又有几户来此居住,形成自然村落,大家习惯称为新庄垱,后改名东辛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国时期,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速派名将廉颇带兵迎敌。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处粟山脚下,且张氏为多,故名张粟山。</p> <p class="ql-block">上午张文君、张利峰、张荣新在张粟山温桂平的带领下,走访了张新江宗亲,互相交流家谱,亲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水流千里有缘,族传万代是亲。</p><p class="ql-block">在张粟山村委会会议室,六百年后迁民两兄弟后裔再相逢。东辛庄宗亲张文豹、张同喜、张文清、张文君、张文峰、张利峰、张荣新、张文存、张学胜、张保顺、张文明(南程庄)、张学阳、张学国与张粟山宗亲张招书、张延召、张拴义、张福昌及温桂平等人共话六百年亲情,缅怀共祖,血脉相连,手足同根,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亲切交谈,共续家谱文化。通过这次交流,亲情再次得到升华,愿我们家族团结和睦,兴旺繁荣!</p> <p class="ql-block">东辛庄宗亲向张粟山宗亲捐赠《东辛庄张氏家谱裔志》,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张粟山村张氏宗长张来栓因在武安市过冬,未能见面,改日再登门拜访。</p><p class="ql-block">傍晚,张文君、张文峰、张利峰在邯郸市拜访了张建华宗亲,感谢他对本次交流会的支持并提供的信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