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行(五) : 蒲津渡· 黄河铁牛

源泉

<p class="ql-block"> 观黄河铁牛</p><p class="ql-block"> 黄河铁牛唐时铸,蒲津渡口千年驻。</p><p class="ql-block"> 三省通衢达四方,金身琥珀光永著。</p><p class="ql-block"> 乙巳正月西行路,鹳雀楼畔瞻此处。</p><p class="ql-block"> 力挽万钧留胜迹,中都风流倨翘楚。</p><p class="ql-block">公元2025年2月,农历乙巳蛇年正月初六中午,我和老伴从普救寺出来前去观瞻著名的黄河铁牛。开车沿黄河1号旅游公路西行,途中见到三处蒲津渡口的遗迹。这三座城阙式的建筑矗立在黄河1号旅游公路的中间,形成一座座环岛。城阙顶部多已毁损,现在虽不见了木质结构的楼阁,若是复原,想必也是巍峨壮观了。每个城阙都四面开门,每个门洞上都有砖雕和石扁额,瓦灰色的砖楼矗立在大道的中央,静静地望着东来西去的车与人,似乎在回忆千年前商旅的驼铃、将士的车驾、诗人的酒葫芦。</p> <p class="ql-block">  来到免费开放的铁牛博物馆,门柱对联颇为工整"有幸今生重见千年古渡,无须远步遍游万里名桥″。前行穿过绿树掩映的百余米通道,来到一处广场。江泽民总书记书写的"蒲津渡遗址″镌刻在一通分外醒目的巨石上。浇过石碑,拾级而上,就见到了多年魂牵梦萦的黄河铁牛。只所以关注黄河铁牛,还是当年教书时曾讲过宋朝和尚怀丙带领村民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黄河铁牛的故事,故此,始有了登鹳雀楼瞻黄河铁牛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冬日晌午的阳光铺洒在宽大的宏大的露天铁牛展览台上,阳光给铁牛、铁人、铁柱铁础等镀了层琥珀色的金箔,走近摸上去,感受到一种青铜般冷硬的质感。伸手触碰牛角时,听到旁边的人说"这些铁牛已经1200多岁了"。看表面虽然粗糙的铁牛铁人,抚摸起来却没有任何硌硬的感觉。凉凉的铁牛和铁人,透过指尖传来的凉意里,分明带着征服万年黄河桀骜不驯的精神磋砣和黄河文化厚重的历史颗粒。围绕着展览台上们四组铁牛和铁人,仔细端详:每个铁牛都重达40余吨,它们稍稍前倾半卧着,身向拖着铁制的横杠,牛首高昂,肌肉虬结,一幅博击风浪、力挽狂澜的模样。伫立在四头铁牛旁边的四个铁人:西北方位的是维吾尔族铁人,鼻头硕大,鼻梁隆起,鼻翼上部尖细,头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轻盈长袍。东北方位的是蒙古族铁人,脸方眉粗,神态彪悍,头戴束帽,手提于胸前,若似牵缰勒马状。西南方位的是藏族铁人,目光深邃,头戴一顶“缀耳”帽,身着藏袍,左臂套于袖内,右臂套衣袒露于袖外。东南方位的是汉族铁人,面孔慈祥端庄,头戴前低后高的“相公”帽,身着短袖大翻领的唐服装,颇有现代时尚的感觉。曲肘双手握拳状,习惯地放于右胸部旁‌。这些铁人目视前方,神态各异,或威武雄壮、怒视前方;或凝神目、沉静优雅;结合着装造型,或隆鼻深目、卷发穿袍的西域商贾模样,或袒胸露背、肌肉虬结、衣衲飘扬的神情,仿佛随时化身一跃,来到当世,与人诉说千年前黄河渡口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说起黄河铁牛自然离不了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史书记载,“舜都蒲坂”便是这座城,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永济称名“蒲坂”,始于秦朝(郡县制)。之后历代行政建制屡次变更,又有蒲反、河城、′泰州、蒲州、中都、河东、河中府等称谓。</p><p class="ql-block"> 古代蒲州城,西濒大河天险,南依中条屏障,地理位置独特,有“晋之咽喉”、“关中锁钥”之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18场重大军事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如“韩信木罂渡军”“曹操西征马超”“北魏一统北方”、“李渊南下反隋”、“郭子仪收复两京”、“徐达攻克陕甘”“李自成义军北上”等。</p><p class="ql-block"> 蒲州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区,人口非常密集,古往今来都是国之重镇,古时候这里有个渡口叫蒲津渡,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这里造过浮桥。但是黄河发起大水来往往是肆无忌惮,六亲不认,浮桥一次次被洪水冲跑。到了唐朝的时候,唐玄宗命人倾全国之力打造了八只大铁牛,分于黄河东西两岸,用铁链一端栓着铁牛,一端拉着浮桥 。</p><p class="ql-block"> 地理决定历史,历史发展文明。历史上,蒲州城有两次繁华兴盛期,分别是唐朝和明朝。唐代开元时期,李唐王朝将蒲州设为“中都”,成为与京师长安、陪都洛阳、北都太原齐名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蒲州籍诗人星汉灿烂,《全唐诗》中就可找到20多位(柳宗元、王维、卢纶等),个个都是诗歌翘楚。明代时,蒲州商业兴盛、经济繁荣,山西太原和平阳、蒲州同负盛名。这一时期,蒲州仕宦辈出,诸如杨博、王崇古、张四维、孟桐、韩爌等四品以上的官员就达15位之多。当地有句顺口溜: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蒲州城仍很繁华。当地百姓说:蒲州城很繁华,殿宇不下好几千。抗日战争时期,蒲州城遭受兵燹十分严重。1959年,兴修三门峡水库,蒲州城处于淹没区,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池废弃。199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各级文物部门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完整出土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唐开元十二年(724年)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镦柱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护岸石堤。四尊铁牛,是迄今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走下铁牛铁柱等铁器们的展览台,来到目前未开放的蒲津渡铁索桥展示区旁,有一通巨大的现代石碑向人们昭示了发掘重现蒲津渡遗址的过程和意义。1989年专家在蒲津渡遗址上勘探发掘,‘出土文物黄河大铁牛(共四尊),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经测算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据考证,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专家认为铁牛数量之多、体积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久,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堪称"国宝"。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李铁映、王兆国、陈慕华等先后莅临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黄河东岸的四只大铁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头朝西,牛尾朝↗东,面河横向两排,中间有铁山,寓意是稳如铁山,各重约40吨,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良的铁牛!据此可以推断,黄河的西岸,应该也有四只同样的大铁牛,牛头朝东,牛尾朝西,远远相望!</p> <p class="ql-block">  游完蒲津渡遗址公园已是傍晚,夕阳照在对面不远的鹳雀楼上给高大巍峨的楼阁镶嵌上一轮闪光的金边,回望绿树环绕的蒲津渡遗址,人流熙熙攘攘,充满欢乐气氛。不由感到,山西是个好地方。返程途中,下高速到了运城,想想一定要吃山西刀削面,于是便驱车到了一家有名的刀削面馆,吃来绝对有滋有味。看店中宣传栏介绍,山西刀削面素与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四川担担面、兰州牛肉面并称五大名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闻名。它的特点是: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山西刀削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调料,也就是俗称的“浇头”或“调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有蕃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都是常见的浇头。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关于山西刀削面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中的水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全家人急得团团转,老汉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老婆婆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流传至今便有了刀削面之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