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山海关</p><p class="ql-block">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大街1号,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牌匾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p><p class="ql-block">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秦皇岛市老龙头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西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因其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而得名“老龙头”。</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景区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关、宁海城和澄海楼组成,这些景点共同构成了老龙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景区内不仅有壮丽的海上长城景观,还有澄海楼可以纵目远眺大海,欣赏巨浪排空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秦皇岛长城入海口“天开海岳”碑是由唐太宗所写。这块碑刻是唐太宗时期薛仁贵东征高丽时途经此地所立。这块古碑很古老,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薛礼碑”。</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城构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崇祯年间的260余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光览胜的佳境。</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p><p class="ql-block">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嘉峪关、山海关齐名。</p><p class="ql-block">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距离北京市区约50公里。它是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关城,居庸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还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游客可以通过自驾、公交或地铁等方式到达居庸关长城。</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同样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与嘉峪关相似,但是两关的东西位置不同,且居庸关比嘉峪关修筑时间更早。始建公元1368年。</p><p class="ql-block">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p><p class="ql-block">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四大重要关卡即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手书”不到长城非好汉”。</p> <p class="ql-block">紫荆关</p><p class="ql-block">紫荆关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紫荆关是长城关口之一,也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p><p class="ql-block">1996年,紫荆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紫荆关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是蒙古高原经大同通往北京的要道。</p> <p class="ql-block">紫荆关古镇</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p><p class="ql-block">娘子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交通便利。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太原市均有火车直达娘子关站</p><p class="ql-block">娘子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时期,平阳公主曾在此地率兵驻守,她的部队被称为“娘子军”,因此得名娘子关。</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同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关隔山相对,同为控扼井陉的锁匙,是沟通山西、河北两省的咽喉要地。在古代,占据此关退可扼守三晋,进则逐鹿中原,因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三晋锁钥”“京畿藩屏”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1986年8月18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娘子关长城最早建于战国时期中山国,是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设立承天军戌守处,唐大历年间(767 年—779 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明朝时期因边患频繁,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娘子关现存长城为当时原貌。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现存的娘子关关城修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除了北侧为土墙之外,其余各面均为砖砌城墙。关城全长 600 余米,所围地界 12000 平方米,共设有东、南两处城门。</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p><p class="ql-block">平型关,明朝内长城沿线上的一个关口,位于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周长1公里。</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南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长城区遭到了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为纪念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战役遗址上建设的一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展馆前的将帅广场,由115级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尊铜象。</p><p class="ql-block">铜像两侧建立了刻有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等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讲话摘录及题词的20面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序厅、三个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半景画馆、将星闪烁厅组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平型关战役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战役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具体位置在蔡家峪、小寨及白崖台乡的关沟、辛诘、跑池一带。平型关战役遗址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地处一天然沟壑,两边高山陡崖如削,地势十分险要。</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不仅是军事重镇,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的说法,关下的代县倚雁门而控中原。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上千年的古建、古街、古道,被誉为“活着的古城”。雁门关的边塞文化为历代文人墨客带来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如赵武灵王实践“胡服骑射”、昭君出塞和亲、杨家将御辽等。</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名人壁</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名人壁位于景区明月楼广场,是一堵长63米、高28米的浮雕墙,上面刻画了战国时期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薛仁贵、杨业、卫青、霍去病、王昭君、李广、李靖、徐达等名将的浮雕,展现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些雕像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p> <p class="ql-block">2001年,雁门关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外城</p> <p class="ql-block">内城</p> <p class="ql-block">光化门</p><p class="ql-block">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其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尽管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光化楼仍然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p> <p class="ql-block">柔远门</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内城的西门为“柔远门”,“柔远”意指明W朝对边远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安定边远地区,通常采用进贡、茶马互市等手段,以实现明W朝的长治久安。关城的东门为光化楼,站在此门时可以拍到“门中楼”的别样景观。</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p class="ql-block">文昌阁相传创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年(1882)曾重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上层有花格门窗,四周施廊,朱漆木柱环绕,木刻花栏围之,下层回廊环绕,并建木梯,可登上层。该阁总建筑面积一百余平方米,为旧时祭祀文昌神之所。</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天下雄关碑</p> <p class="ql-block">武胜关</p><p class="ql-block">武胜关属于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市与湖北广水市的交界处,是古义阳三关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武胜关镇隶属于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地处广水市东北部,东与大悟县接壤,南与扬寨镇相连,西邻广水街道,北接河南信阳鸡公山风景管理处李家寨镇。</p><p class="ql-block">武胜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称为直辕或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更名为武阳关。到了南宋时期,最终定名为武胜关。</p> <p class="ql-block">武胜关地处险要,群峰环结,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这种复杂的地形使得武胜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与东侧的九里关和西侧的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合称义阳三关。义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成为历代兵家重视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此外,武胜关在近代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如吴佩孚在此地被打得节节败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胜门在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武胜门是明清时期武昌城北面唯一的城门。武昌有城始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武昌古城以砖筑垣始于唐代(公元835年),到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经再次扩建基本定型。沿城垣筑有城门9道,包括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宾阳门、忠孝门和武胜门。</p> <p class="ql-block">武胜关铁路桥横跨嘉陵江</p><p class="ql-block">武胜关铁路桥位于中国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与礼安镇之间的嘉陵江面上,于1993年7月建成通车。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方便修建东西关电厂,结束了武胜县西北嘉陵江两岸人民靠渡船过江的历史,也结束了武胜嘉陵江段没有桥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p><p class="ql-block">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p><p class="ql-block">友谊关设立于汉代,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如界首关、大南关、镇南关、睦南关等,1965年正式更名为友谊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关楼高22米,底层是厚实的城墙,中央为圆拱顶的城门,非常雄伟,有“天下第二关”之称,也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p><p class="ql-block">关楼名“友谊关”为陈毅元帅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关口岸</p> <p class="ql-block">镇南关(今友谊关)最早设于汉代,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4日,国民党残敌逃向桂越边境,同年12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二营四连,翻越十万大山,沿上思、思乐勇猛追击逃向越南的残敌,在左江支队凭祥独立营向导下,追歼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部抵达镇南关之敌。1949年12月11日18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镇南关插上红旗,标志着广西解放,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p> <p class="ql-block">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每年到景区的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历史长廊,已不见友谊只见利益。</p> <p class="ql-block">由广西提督苏元春题写的”南疆重镇”。1885年2月23日,法军入侵时,镇南关关楼被焚毁,广西提督苏元春督边时修复了关楼,并在关门上题写了“南疆重镇”。</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景区-镇北炮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友谊关景区内。这个景点是友谊关景区的一部分,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镇北炮台始建于中法战争后,由镇南关守将苏元春派人修造,用以抵御外敌入侵。炮台为圆拱形,以石块砌成,筑有石楼和地下营垒,坚固而庄重。炮台旁立有石碑,记述了筑台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登上金鸡山,可以俯瞰到镇北炮台的雄姿。这三座炮台——镇北、镇中、镇南炮台,是中法战争后的重要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虽然历史的风云已经过去,但炮台上的德制十二门大炮仍然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镇北炮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处让人深感敬仰的地方。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保卫祖国边疆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坚韧,也可以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每年到景区的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九大名关分别是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武胜关和友谊关。这些关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地理意义。</p><p class="ql-block">附:万里长城13关</p><p class="ql-block">1,第一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东北,是长城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2,第二关:黄崖关,坐落在天津市蓟州区,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3,第三关:居庸关,北京市昌平区的这处关隘,风景秀丽。</p><p class="ql-block">4,第四关:紫荆关,位于河北保定市易县,是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p><p class="ql-block">5,第五关:倒马关,河北保定市唐县的这处关隘,名字颇具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6,第六关:平型关,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的这处关口,地势险要。</p><p class="ql-block">7,第七关:偏头关,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8,第八关:雁门关,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这处关隘,以险峻著称。</p><p class="ql-block">9,第九关:娘子关,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这处关口,名字颇具女性色彩。</p><p class="ql-block">10,第十关: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交界处,是两省区的交界标志。</p><p class="ql-block">11,第十一关:嘉峪关,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这处关隘,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12,第十二关:阳关,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这处关卡,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13,第十三关:玉门关,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这处关隘,是长城的终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