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到蚌埠合肥之行(三)

温柔的鱼儿

<p class="ql-block">  安徽文房四宝厅: 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宝” 齐全著称于世。本陈列展出了纸、墨、笔、砚四种主要文具,同时还展示了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笔搁、印章等各种辅助文具。此外,陈列中还设有互动区,观众可尝试造纸制墨等工艺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制作文房四宝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  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 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p><p class="ql-block"> 宣笔,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毛长,便以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人称“蒙恬笔”</span>。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徽笔,宋代名笔,因产于徽州(今黄山市)而得名,又名“汪伯立笔”。2014年,由黄山市屯溪区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笔以“尖、齐、圆、健”四德著称于世,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控制墨液,宜书宜画,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  歙砚 [shè yàn],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p>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世界上神奇迷人又弥足珍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深深浸润到中国人的心灵和血脉。</p><p class="ql-block"> 安徽文房四宝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博大精深的微文化中一脉,微商的鼎盛给文房四宝的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文房四宝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微文化的传播,并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传统书写工具的文房四宝一度与大众生活渐行渐远,实用功能减弱,只成为艺术收藏和鉴赏品。走入新时代,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蓬勃兴起,文房四宝也再次焕发生机,它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理想、高超的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化精神,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文化自信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建筑陈列通过建筑构件、模型、图片等,全景式展示徽州建筑的美轮美奂,又从徽州整体搬迁古民居一幢,原状陈列,使人身临其境,尽情感悟徽州古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纪念性建筑。在古徽州,牌坊深受程朱理学的浸染,与徽州三雕的艺术形式结合,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社会、历史内涵。明清两朝不仅是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亦是徽州地区牌坊兴建的鼎盛期。明代徽州牌坊形制多柱不冲天,风格简朴大方,装饰多采用浮雕或单层浅圆雕,强调造型对称,讲究装饰趣味;清代则多冲天柱式,风格较为细腻繁复,愈加精雕细刻。有着"牌坊之乡"美称的徽州,曾有过一千余座牌坊,今尚存一百多座。一座座恢宏壮观的牌坊于古村落间层叠错落,巍然屹立,成为徽州地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表现建筑艺术之外,也体现着徽州人崇儒尚理的道德观念。</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徽州牌坊与祠堂、民居合称为"徽州三绝"。牌坊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除了本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外,还体现了徽州古建筑的杰出成就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牌坊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门式牌坊、标志性牌坊再到纪念性牌坊,牌坊的功能由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转变。徽州牌坊从功能方面主要分为功德坊、节孝坊、忠义坊、仕科坊等,或纪念、或表彰、或祝福、或颂扬,寄托着徽州人丰富的情感,更彰显了徽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1051年),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中国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中国印刷术发展中一个根本性的改革,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毕昇的活字版技术广为传播,是举世公认的用活字印刷的第一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事业有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写的哲学著作。又称《淮南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全书二十一卷,原书20余万言(今存13万余字)。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江淮撷珍: 展示的江淮大地的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竹木牙角器。这里展示的数十件馆藏古代工艺珍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古以来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而安徽正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吸纳周边先进文化韧勤劳、真诚豁达、开拓进取的性格。营养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孕育出安徽地域文化南北兼有的区域特色,塑造了安徽人坚韧勤劳、真诚豁达、开拓进取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绚烂的江淮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批批杰出人才在思想、社会、族的骄傲。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法制等方面为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成为民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文化连接过去和未来,"安徽文明史陈列"既是了解安徽历史发展脉络的窗口,更是领悟安徽人文精神的殿堂。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  安徽博物院新馆总体感觉: 博物馆气派漂亮,空间够大,入口咨询台有导览册,文物很多,参观者也很多,还有很多小朋友,工作人员挺热情,对询问者有求必应,也很了解文物展出状况,馆内有咖啡厅、餐厅、文创厅,饿了累了有足够休闲的地方,博物馆外面环境也很不错,散散步很惬意,如果晴天,推车遛娃很不错。如果文创作品再品种多些,精致些,会达到更好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