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闯仕途(第十六集)

书同文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style="" color="#167efb">书同文美篇号</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5568628</font></b></div></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 color="#ed2308">布衣闯仕途</font> </b></div><div><b><br></b></div></h1><h3><b> (续上集)多添一个孩子,就多一份负担。我经常自责,疚感自己无能。同时,也为孩子“投错胎”而遗憾。俗话说,儿多母苦。孩子们小不能自理时,全靠父母呵护,他母亲也时不时发句牢骚:“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哟!”</b></h3> <b>  孩子们最大的福份,全靠母乳喂养,我们不要去买牛奶,也不用半夜三更起来调制,更不必为奶粉钱而发愁。妻子有时来点幽默:“光这笔帐就为你们家节省多少开支,将来记得还我哟!”我笑答:“不但我还帐,还督促孩子们一起还!”</b> <b>  孩子们上学,每人额定早餐1角钱,只够买两个炸面窝,然后到学校去喝水,若买馒头吃,则省点钱可买冰棒。长子从小就学会省钱,替父母分忧,不吃又香又脆的面窝,改吃馒头发糕,5分钱一支冰棒也舍不得买,实在渴了,街边小摊位的大碗茶,只要2分钱一碗。</b><div><b> 而进入本世纪初,我长孙两岁半时,有人逗他,给一分硬币,不接。还呀呀学语:“买不到!”(意不值钱)后又给他一百元纸币,仍不接。见逗者手里有一元纸币,强行抢走,把在场人都逗乐了。可见如今的幼童,今非昔比呀!</b></div> <b>  孩子们衣着,是流转式的,也像我们这一代人,老大长高了不能穿转老二,老二又不能穿了转老三。特别是转至老三时,衣服已经很破旧了,老三穿着旧衣服进学校,老师甚或同学说他“艰苦朴素”。老三长大了回忆道:“那时认为别人是在夸我,实际上是带讽刺意味”。我们当父母的,只能向孩子表示歉意,若不那样精打细算,怎能熬过艰辛岁月。</b> <b>  记得少儿时,母亲给我最好的饭菜——猪油拌饭,或蒸鸡蛋。而我们已是为人父母了,在生活逼迫下,我的孩子别无选择,“遗传”父亲的嗜好:“猪油炒鸡蛋饭”,只要再加点盐,什么菜都不用。而且个个都会自己操作,只要上餐有点剩饭则已。当然,毕竟是新一代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爱好”:煮黄豆当菜下饭。当父母买不起肉和鱼时,靠煮黄豆为他们补充营养。懂事的老大,故意宽父母的心:“爸妈以后不用买肉鱼,我们不爱吃,煮黄豆是最好的菜!”我听罢一阵心酸,许久难以平静。</b> <b>  为了减少家庭开支,我们夫妇俩,利用星期日,实际上在我的工作中,很少有休息日。当然,尽管是星期日,还得向领导请假。我们与邻居老雷夫妇俩,约定去三湖连江水库对面的牛头山砍柴,那里没有桥,而是靠老雷在公社任武装部长的关系,找村里借了一条船,我们两家四口子,带一些干粮,划船抵达对岸,砍山上林间杂柴草,直至将近黄昏,终于装满一船。此时,肚子里完全无货了,中午一点干粮,靠喝水库的水一起嚼下。可是,一船柴草,得靠两个男人运回家,幸好,借到两部板车。于是,我与老雷相互鼓励,勒紧裤带,同时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每人走了三个来回,约莫40公里,硬是将一船柴草运回住处。当我拉第二趟时,因柴草堆得太高,走到水库堤坝下坡处,差点连人带车翻滚下去,幸亏我在部队拉过板车,下坡时,将车把牢牢扛在肩上,让其慢慢下滑。可是,我那车轮突然碰到石头上了,导致差点出问题。</b> <b>  我们家还有一个传统,我上学的书包,是母亲剪了姐姐不能穿的旧衣服,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而我孩子的书包,他们母亲继承“光荣传统”,也用破旧衣服制作,不过已经进化了,是用缝纫机扎制的,无论样式还是外观,简直与买的真假难辨。</b> <b>  不知妻子是受做孩子书包启发,还是她的灵感所致,便同我商量,买一疋细帆布,利用晚上加班缝制成手套,然后请街边小摊代销。好主意!说干就干,因当时帆布不用布票,属工业防护用品,我买了一疋试试看。于是,请内弟从机械厂锉磨一把窄型钢刀,找来一块三夹板,将帆布手套拆开,照其样制作模板。第一双手套制作成功了,简直与买的无异,我俩为之欢欣。经测算,用市场手套价格扣除成本,确实有利可图。每天晚上,安排孩子们入睡后,我与妻子便开始“战斗”,我负责裁剪,她专心缝制,一直至深夜,因脚踏缝纫机做帆布吃力,造成噪音也大,怕影响邻居,所以只能适可而止。第二天,我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请街边小摊代销,双方有利可图,皆大欢喜。</b> <b>  俗话说,好事多磨。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制作手套,也逃不过此怪圈。有一天,我将帆布叠好上十层,画完粉线,正准备切割时,突然停电了,待手来不及松开,刀片便划在小指上,顿时鲜血染红了帆布。夏暑冬寒,妻子只要上缝纫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几乎忘记睡觉。</b> <b>  令人可恶的是,一点帆布手套,竟有骗子伸黑手。起初,一个街边小摊主,我们谈好交第二批货时,结清上批货款,每次问她,总说没卖完,最后耍花招,称“只剩几双了,明天一个大客户要几十双,卖了给你两批一起结算。”结果,我刚把手套交付,第二天便人去摊位空,邻近摊主一打听,已跑回武昌县了。唉,算例霉了。那次一共损失手套几十双,难怪有人说“无商不奸”,我却遇到了“无商不骗”,令人心痛之余,我不得不吸取教训,另找一个县城关人的摊主,让他为我们代销。</b> <b>  后来,我又设法托2348工厂的战友,在工厂搞点尼龙锦纶之类的军用布次品,因该厂属军队总后勤部管理,专门生产军用布。妻子继续发挥缝纫工特长,不但解决孩子穿衣问题,还将布料制作成青年装,让摊主代销,取得好的效果。做点帆布手套,硬是“顶着石臼唱戏——人吃亏戏不好看”,利润太薄,机车受损。结果,靠着妻子的手艺,我当购销员,才有了些积累,家里添置了如电饭锅、电风扇一类的产品,还买了台小黑白电视机,解决了孩子们到别家蹭电视看的处境。</b> <b>  我自县农办调入该局起,经历工作角色不停转换,办公室的事务,本来一抹带十杂,由于新设单位,人手少,哪里需要哪里去。局属供销公司,经常抽我去帮忙跑业务,我先后带领小胡、小蒋和小彭,到过武汉、咸宁、通山、崇阳和蒲纺等地,有的地方往返多次。</b> <b>  有一次,同小胡一起,去通山县厦铺公社大山里调运木材,我俩搭乘“东——25”拖拉机,正在山间小道往上爬。可是,眼看一辆满载拉煤的拖拉机,可能刹车失灵,飞一般往山下冲来。幸亏我们拖拉机手反映快,选择拐角左边靠坡停下,因避让及时而免遭撞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结果,拉煤车冲下山崖,造成机毁人亡,令人目不忍睹。</b> <b>  后来,我们回到通山县招待所,小胡心情似乎还未平静,反倒问我:“你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你忘了,我是当兵出身,经历过援越抗美战争生死考验的人,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我答道。小胡抬头看了看我,似投来欣佩目光。</b> <div> <b>(待续)</b></div> <b><font color="#ed2308">赞曰:<br>  沧桑苦渡,昆仲团圆又别泪;<br>  坎坷甘临,手足点醉再忧怀。</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