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历史,人物故事

Richard Yao

<p class="ql-block">一代霸主之殇? </p><p class="ql-block">齐桓公,这位春秋首霸,生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死后竟落得如此凄凉,若诸公子争位,无人顾及,一代霸主何至于此?这一幕不仅是对一代霸主的讽刺,更是对成功人士教育后代失败的深刻警示。齐桓公生前宠信易牙、竖习、开方三个佞臣。 易牙本是王宫厨子,桓公曾叹道,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此为憾事。易牙回家将四岁孩子杀了,煮成肉汤,送给桓公。桓公吃了,觉得鲜嫩无比,问易牙这是啥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幼子之肉,为求国君身体安泰,杀子以献主公。桓公非常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骨肉,极为宠信;开方是卫国贵族,跟随桓公后,十五年从未离开,随叫随到。开方父母过世,也不回去奔丧。桓公觉得开方爱他胜过父母,大为宠幸。竖刁是齐国宦官, 为了表示对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桓公感叹竖刁爱他胜过身体,引为亲信。对这些违背人伦的媚之举,却被齐桓公视为忠心。管仲临终前曾告诫齐桓公远离这三人,但齐桓公不以为然。齐桓公病重期间,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将桓公关在室内,筑起高墙,不给桓公饭菜,也不准他人出入,齐桓公活活饿死。齐桓公这种是非不分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教育。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互相残杀,全然不顾父子之情、手足之义,正是其教育失败的必然结果。齐桓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称霸事业,却忽视了子女特别是储君的培养,也未能将“尊王攘夷”的政治智慧、“九合诸侯”的胸襟气度传承给下一代,反而让子女耳漂目染了权力斗争的残酷。这种教育缺失,导致了齐国的迅速衰落。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不能以身作则,孩子可能会在价值观、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历史长河中,教育子女的正反面教训比比皆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却因偏爱钩弋夫人导致外戚干政、 政权不稳。反观曾国藩将“以德为本、以学为基、 以身作则、以和为贵”贯穿于子女教育始终,长子曾纪泽成为著名外交家。这说明成功的家庭教育对后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齐桓公的悲剧警示我们,个人的工作事业很重要,子女教育也同样重要。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更在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下一代。唯有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递给下一代,才能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循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