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南宁待的时间不久,短短几天时间,依照惯例还是首先去了当地与近代军事活动有关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仑关。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误解,我第一次听到时也有误解。总以为昆仑之名定在西部,在青藏高原的巍巍群山之中。身边也有朋友是这种认知,直到我在昆仑关现地与他聊天,他还在奇怪“昆仑关怎么会在南宁呢?”。这也不奇怪,毕竟昆仑山之名千百年来已经深入我们的认知,昆仑山之方位千百年来已经深入我们的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就从昆仑关这名字由来说起吧。广西这个昆仑关的昆仑其实来自壮语。壮语里昆仑这个词是两个意思的组合,昆是山上的竹林,仑是林荫。Goenraemh是壮语昆仑的发音。查了查资料,昆仑关所在地叫昆仑台地,也就是那片区域壮语里都叫昆仑。不过这也只是昆仑关名字由来的一种解释,不一定是真实原因。昆仑关,秦汉时没有这名字,唐宋时开始有,明清时广泛使用,这个时间段跟中土向两广及交趾延伸治理,此地战争密度加大的过程恰好匹配。我愿相信,壮语音译,加上汉文化里昆仑的崇高神秘,以及这里的战略重要性交织后,汉语将其命名为“昆仑关”。昆仑关之名前,这里叫雄南关。同样的,广西境内很出名的六万、九万、十万大山之名,也都是来自于壮语音译,分别是“lueg van da san”(六万大山,甜水谷山)、“gaeuj vai da san”(九万大山,水牛头山)、“sik vai da san”(十万大山,顶天山),用汉语拼音发音法读读看,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此,有了广西山多,二十五万大山(6+9+10=25)之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正题,昆仑关的军事活动。昆仑关在区域地理中,处于桂北和桂南之间的重山密岭中,所在海拔不高,也就是山间通道处,自秦汉开始,这里就有驻军,是中原地区向南越方向进行军事部署和治理延伸的关键节点。这里向南是南宁,再向西南方向是崇左和友谊关,进而入越南,向北是柳州、桂林,再向北就是湖南的衡阳、长沙,进而入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两千多年来,这里凭着独立于群山中的小高地和沟壑合围地形,逐步形成了扼守岭南地区南北交通的重要关卡,古驿道、行军道、今国道均由此经过。长江流域腹地把这里当做防御纵深的边关之一,中南半岛把这里作为进近中土的前进要冲来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来到1937年。鬼子在中国全面开始了陆地作战,东北三省南侧的山海关已破,东部五省的江防海防也失,东南珠江口附近的大亚湾、虎门也陆续易手,北平、上海、广州,进而是南京、武汉纷纷落入敌手。这一切,均集中于1937-1938年间的一年多时间。鬼子全面侵华陆战展开,海上合围,南京的国民政府带着家底签到了成渝方向,持久战上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国际上对立的两个阵营都把目光投向了东土西南的中南半岛。这里气候湿热,农业、矿产资源丰富,东侧是北部湾,北侧与中国大陆接壤,是理想的第二战略纵深和保障资源基地。我们这边与法国🇫🇷形成联合,借助北越地区深入我国的滇越桂越公铁运输线和湘桂铁路构建起了中国大陆与中南半岛间的陆路交通线🛤️。这条线,南北方向形成中南半岛汇集海陆两方向资源对中国大陆正面战场的补给,北南方向形成中国战场与东南亚战场的互通与补给。鬼子那边也意识到,要想在中国大陆开展深入的全面作战,特别是持久作战,分割并控制中南半岛,利用东南亚丰富资源,战略上将正面战场合围圈闭合才是出路。同时,如果鬼子能够将东北-华北-华中-西南这条斜向贯穿中国大陆的战略占领线打通并掌控,其“大东亚”的图谋将指日可待。此时是1938年底,1939年上半年。这个阶段,鬼子在外交上向法国人🇫🇷施压,企图切断并控制桂越通道,收效不好,其已在着手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行动。这里要多说一句,我们与中南半岛接壤,实际上是两个地区,一是桂越接壤,二是滇越接壤。但云南方向是在云贵高原上,与越北的接壤地区相较桂越接壤地区,海拔更高,交通更不便。同时,云南没有出海口,广西边境是陆海相连,除了陆上交通,越南海防到广西钦州、防城方向还可连接海运,总体上桂越交通线的作用和方便程度都高于滇越方向。另外,两广地区,自古下南洋的华侨众多,抗战时期这股力量也是支撑我们全面抗战的重要力量。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资出物资,南洋华侨,甚至欧美华侨的很多支援也都经由中南半岛进入主战场。这样看,桂越交通线,以及广西地区对全面交战的双方都意义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下半年,鬼子的行动上线。鬼子先是集结精锐于海上,在海南岛三亚形成规模化兵力。这里要分别说一下参与这次行动的几支鬼子主力的情况,没法细说,重点说调动,有借鉴意义。</span><b style="font-size:20px;">1.第5师团</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部队从1937年到这次行动前,在华北打过平型关和忻口,在华东打过徐州和台儿庄,在华南打过广州。此次集结前还在东北的齐齐哈尔,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从中国领土陆地最北集结到了最南的三亚。</span><b style="font-size:20px;">2.台湾混成旅团</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部队是鬼子在台守军混编的,参加过长三角地区的淞沪会战。</span><b style="font-size:20px;">3.第28师团</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部队集结前从日本本土和中国大陆其他占领区调出。</span><b style="font-size:20px;">4.海军部队</b><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第5舰队和第3联合舰空队,此次行动前一直游弋在中国东部南部海域,承担海上运输和火力支援任务。从上面可以看出几个情况。</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是</b><span style="font-size:20px;">,鬼子兵里的精锐强力部队不算太多,否则不会在分布于不同方向广泛战场的多次重要战役中反复出现同一支部队;</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二是</b><span style="font-size:20px;">,鬼子的兵力调动与运用还是值得肯定的,善于集结优势兵力,按照系统的作战部署打重点地区重点战役;</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三是</b><span style="font-size:20px;">,鬼子的兵力运输能力和部队机动能力很强,跨地域调动大规模兵力的效率不低,能够有效支撑其作战意图;</span><b style="font-size:20px;">四是</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100年前的那个时候,鬼子已经开始实践合同甚至部分联合作战,只是还没有发展成今天如此这般样貌与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11月初,鬼子的正式行动展开。此时,中国沿海港口基本都被鬼子控制,长江能够实现有效航运区段的两头武汉和上海也被鬼子控制,唯独还剩山海相连的北部湾地区没开战。如果鬼子控制了这里,成渝方向的陪都和大后方就真的岌岌可危,这也是后来衡阳会发生大战的原因之一。三亚集结的大军团鬼子兵有4万多人,在其海军饱和运输保障下,11月15日于钦州湾登陆,主要登陆点企沙和龙门如今分属防城港和钦州,其实就是这次我来回走了三趟的龙门大桥所在地,那里叫茅尾海。还别说,现场看了地理后会发现,那地方真就适合登陆作战,只是不适合非常大规模整建制的登陆,具体鬼子采取了什么登陆方式,待咱研究研究再说。11月16日,钦州就被占领。接着鬼子就沿着陆路通道一路向北,一周后占领了南宁。至此,非常危险的态势出现,短短十来天时间,桂南区域的守军就抵抗失败,重点城镇被占领,桂北通往湘鄂的通道起点已在敌人手中,而我们看似懵逼一样,还没有效动作。至12月中下旬,鬼子又利用钦州和南宁两个重要支点,向西南占领了镇南关(友谊关),奇耻大辱之事:鬼子烧了镇南关,扣走了关楼上“南疆重镇”石匾原物,拓走了“镇南关”,一起拿回小岛。这就好比邻居找事螚你,把你家门拆了,把门上的照妖镜卸走,还留了张门额照片,说:肿么样?!服不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略危机,奇耻大辱纠结在一起,我们也要有动作了。有人会问,前面所说这一系列过程中,中国军队在干嘛?这个问题,我有意回避了,否则文章都不一定能过审,敏感点较多,同时还有常凯申集团内派系的问题,有兴趣自己找资料研究研究吧,不可说太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12月上旬,鬼子给李宗仁和白崇禧,称日军占领南宁是为切断蒋介石政权和法属印度支那的交通线,还表示若李、白执迷不悟与日军为敌,驻南宁日军有信心战胜其五十万军队。之所以如此,跟李、白桂系此前和鬼子的关系有关。这段内容已不只是策反,更是威胁,翻译过来就是“你俩试试看,要打的话我用南宁万把人干死你五十万!”。李、白当然是拒绝了,“鬼子你穷困潦倒,中国我胜利在望,日本终将自取灭亡”,反击行动上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几个人名就完事,关于细节还是不多讲。白崇禧、李宗仁、杜聿明、夏威、甘丽初、廖耀湘、戴安澜、郑洞国、邱清泉、刘嘉树、郑庭笈等等。他们有的在昆仑关正面核心打,有的在南宁南部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等方向打。从1939年12月18日左右,打到1940年1月中下旬,血战一个月,彻底控制昆仑关地区,5人换1鬼子,我们拼死两万人,打死了鬼子一个知名少将,邱清泉之“邱疯子”称号也自此闻名。近一年后我们收复南宁,鬼子主力从钦州湾当时登陆的地方上船后撤,但之后在桂南和东南亚仍旧打了近五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了解昆仑关战役细节,我有几个建议。一是,找比较详细和客观的军史战争史看并参考;二是,找《铁血昆仑关》电影看看,这电影一度没法找到,跟时政原因有些关系,现在能找到;三是,抖音、微信等平台上搜一搜了解,但这个途径最不靠谱,很不靠谱,信息失真,流量为主。以上供参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仑关一战,是桂南会战的核心事件,也是我们对鬼子第一次运用攻坚作战并成功,同时一定程度打破了鬼子控制我们对东南亚国际交通线的策略实施,更是让大家抗战的信心极大坚定。以往,特别是1937年中开始,跟鬼子绝大多数的大仗都是防御作战,胜负皆有,战略被动,这次是攻坚进近,成功夺取,往后的信心倍增。多说一句,广西老表们的斗争意识,家国情怀在这期间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也接受了战争的锤炼,愈加坚强有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宁方向的第一站就到了昆仑关战场遗址。如今市内到景点已有高速公路连接🛣️,但仍要走一段国道。现地穿行于桂南群山里,特别是看到南门向上的陡峭阶梯,是能感受当时作战攻坚之难的。北门是正门,或许因为南门上山太陡峭了,现在已经不开放。因为爹妈年纪大了,看过主峰山头上的馆后,就没有再下山上山爬到另一个山头上的立碑处。那里是杜聿明给阵亡将士亲书立碑,不远处是阵亡将士公墓。博物馆可以仔细看看,内容挺丰富,也很详实。去时天不好,赶上了北方南下的寒流前锋到达,风大较凉,有点间歇的阴雨和晴天。说到这,想起了一事。前一晚入住时,看到前台小姐姐穿着羽绒大袍子,打趣问道“在广西是不是十五度以下你们就觉得凉了?”,回答很惊人“是的!不仅凉而是冷,要冻死的,所以要穿棉袄”。而当时,我穿的是厚短袖😉。即便是站在昆仑关上觉得凉,也只是薄卫衣+薄外套,跨地域作战,人的适应性看来还是很关键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昆仑关待的时间不长,两三个小时吧。阴郁的天气配合着旧战场的肃杀,以及没有几个人的安静。我就想,此向西南也有一关,原为镇南,后改友谊。如果友谊关又改回镇南关时,世界会怎样?如果战火又烧到了昆仑关,世界会怎样?战以止战,兵以弥兵,是个口号,是个愿望,是个悖论,最好无战休兵,美好愿望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杜聿明的制服臂章是“还我河山”,看到这个,突然有股很悲壮的情感堵在胸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建的博物馆前的纪念广场上,有立柱一百一十,每柱刻两姓,共二百二十姓,均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