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1日至23日,澄迈县中学张喜忠名校长工作室借助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高端研修资源,开展了“心新融合: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校长能力的提升与实践” 专题研修活动。23日上午,我有幸倾听了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带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实践》专题讲座。郭教授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长期深耕于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今天郭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理论和丰富鲜活的案例解读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让我对顶层设计、学科特性、融合需求以及跨学科实践,有了深刻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名称由来</b></p><p class="ql-block"> 在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其名称的由来有特定的背景。此次二版方案和课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际上吸收了多方面的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便是数学课标的经验。回顾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在2001年和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一直将相关内容称为“综合与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延续性,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沿用了前两版课标的叫法,继续采用“综合与实践”这一表述,尽管其本质是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数学领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b></p><p class="ql-block"> 数学学科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有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小学数学中经典的“营养午餐”活动为例,这一活动看似是数学范畴内的内容,但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在这个活动中,不仅涉及到数学中的统计知识,用于对午餐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还关联到化学领域,因为需要探讨营养的比例,以确定合理的饮食搭配;同时也与生物学的很多知识紧密相连,比如不同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等。</p><p class="ql-block"> 从2022版义教数学课标来看,综合与实践被明确视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将置身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之中。这里强调主语是学生,意味着学生要亲自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如果是由数学老师主导,那么必须确保学生能够运用到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因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抛开学科本身去进行跨学科学习。</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时,通常会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展开,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去感悟各种联系。比如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以及数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而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地理领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理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着自身独特的定位和要求。它强调要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来开展,围绕某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作为主干部分,然后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从而开展综合学习。与数学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更加强调自身课程内容的主导地位,如果在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连地理学科自身的内容都难以凸显,那么这样的设计是不符合要求的。</p><p class="ql-block"> 此外,地理学科特别指出,在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后,要有物化的学习产品。物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撰写研究报告、绘制各种地图、制作模型,甚至是学生参与演剧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物化的成果体现。物化学习产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学生内在精神力量的显性化表现。当学生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完成的这些作品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我真行”的自我认同感,这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虽然并非所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都必须要有物化成果,但在地理学科中,它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方面。</p><p class="ql-block"> 从具体的设计环节来看,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于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并且详细地梳理出了五个关键的设计环节。首先是制定学习目标,要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同时融入多学科的能力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其次是选取学习主题和内容,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家乡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等方面选取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确保设计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然后是选择学习形式,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适当选择如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方式,并且主题学习要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接着是选定学习场所,不局限于校内的课堂环境,而是要充分调动相关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多学科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开展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水平展开,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变化以及学习成果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p><p class="ql-block"> <b>案例: </b><b style="font-size:18px;">“探访‘地球之肾’——湿地”</b></p><p class="ql-block"> 以“探访‘地球之肾’——湿地”这一案例为例,它是地理课标中给出的一个非常优秀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该案例不仅有具体的内容阐释,还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设计思路。在这个案例中,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成果展示等环节。在跨学科方面,涉及到生物学,用于研究湿地中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数学,可能用于数据统计和分析,比如湿地面积的测量和变化统计等;信息科技,用于制作电子地图等任务。同时还包括具体的任务群,如探究湿地的功能,包括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湿地保护的建议,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及综合其他学科知识,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案。从题目设计来看,“探访‘地球之肾’——湿地”相较于单纯的“探访湿地”,具有更鲜明的价值导向。“地球之肾”的比喻,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湿地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类的肾脏对于身体健康的关键作用一样,从而在情感上与湿地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且蕴含着保护湿地的价值观导向。如果只是“探访湿地”,学生可能更多地只是关注湿地的一些客观信息,如湿地的定义、形成过程、分布位置等,缺乏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案例:北京经验与PDC项目</b></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在教育改革方面有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2015年,北京市发布了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北京课程计划,也就是北京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学科类课程需要用不少于10%的时间来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由于很多学科实践活动本质上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可以说这是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提出“不少于10%的时间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依据来源。</p><p class="ql-block"> 呼家楼中心小学积极响应这一政策,从2015年开始开展PDC(Project - Driven - Creation,即项目 - 驱动 - 生成)项目。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在北京市获得了特等奖,还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且成立了国际联盟,吸引了美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参与其中。PDC项目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项目来驱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不断成长,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维和意识方面得到提升,形成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通过项目的实施,最终生成学生的经验与技能,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素养与情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跨学科主题学习题目设计</b></p><p class="ql-block"><b> 案例: </b><b style="font-size:18px;">“探秘故宫怪兽之谜”题目设计</b></p><p class="ql-block">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题目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以呼家楼中心小学开展的项目为例,他们曾经进行过“探秘故宫怪兽之谜”的项目,同时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推进讲座,题目是《故宫中轴线建筑概览及神兽装饰》。对比这两个题目,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在设计上的差异以及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影响。</p><p class="ql-block"> “探秘故宫怪兽之谜”这个题目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它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探究范围,即围绕故宫中的怪兽展开。然而,具体要探究哪一个怪兽,老师并不会进行指定,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怪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文化典籍、艺术作品等,还可能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而且,最终能够探究出什么样的秘密,不仅仅取决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与他们自身的努力程度、认真程度以及合作沟通的能力密切相关。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符合儿童喜欢探索未知、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就像真实的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一样,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故宫中轴线建筑概览及神兽装饰》这个题目则显得过于学术化,更适合用于宣讲和知识传授。它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一些已经确定的、客观的信息和事实结论,比如故宫中轴线有哪些建筑、这些建筑上有什么样的神兽装饰、它们的造型和寓意是什么等。这些信息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探索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内容时,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因为这些信息通过简单的网络搜索或者阅读相关书籍就可以轻易获取。这样的题目设计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不太相符。</p><p class="ql-block"> <b>案例: </b><b style="font-size:18px;">“学会用数据说话——画一幅校园清凉地数据地图”题目设计</b></p><p class="ql-block"> 再如浙江袁晓萍老师设计的题目“学会用数据说话——画一幅校园清凉地数据地图”,这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题目范例。从题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明确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即“谁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其次指出了学习的过程和目标,即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最终学会用数据说话,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养成用数据来表达观点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仅仅凭感觉去判断;同时,题目中还包含了学习的内容是“数据”,并且通过副标题“画一幅校园清凉地数据地图”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特点。为了完成绘制校园清凉地数据地图的任务,学生需要运用数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同时可能还需要涉及到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校园的地形和环境特点;以及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用于地图的绘制和展示等。这个题目既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开展相关的活动,又很好地体现了以数学学科为主干,整合或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点的跨学科理念,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题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中华传统节日”题目及教学认识探讨</b></p><p class="ql-block">题目评价: “中华传统节日”这一题目欠佳。该题目涵盖范畴过于宽泛,缺乏精准指向性。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传说、纪念意义等。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课堂上学生展示了诸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具体节日内容,也开展了写春联、包饺子等相关活动,但宽泛的题目无法清晰呈现教学的核心要点,难以聚焦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反映的教学认识: 此题目暴露出教师潜意识里对教学的认知存在局限。教师将重点更多地置于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信息,如知道有哪些节日以及节日的常见活动等,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与传统节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关联。这种教学倾向,使得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获取,难以真正深入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更难以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不利于学生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p><p class="ql-block">分析的意义: 对题目好坏进行分析,其本质是挖掘教师内在潜意识中的教学认知。通过审视题目,能够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和侧重点,进而思考应如何正确看待教学,即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体验、文化认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后续还将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展开讨论,这与正确认识教学及优化教学题目紧密相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