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我的父亲母亲 ‍

雪湖

<p class="ql-block">  ——洪湖岸边的老邮差和李仙娘子</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父母恩重似海深</p><p class="ql-block">一、喜结良缘</p><p class="ql-block"> 青梅竹马两无猜,喜结良缘回民街,</p><p class="ql-block"> 如同红嘴相思鸟,娘子紧随老邮差。</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母亲两家人住在沔城红花堤回民街,父母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小时候爱动脑筋,有一次她突发奇想,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们拿了根竹竿说要把天捅破,结果捅不着,我母亲一脸天真地说:“这天也太高了,只有请孙悟空帮忙了!”</p><p class="ql-block"> 1934年初春,我母亲魏尚珍刚满18岁,正值花样年华,长得亭亭玉立。据老人们回忆:她当时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在清秀的脸庞上,有一双优雅迷人的大眼睛,灿若星辰,她嘴巴特别乖巧,非常招人喜欢。一家养女百家求,沔城上门提亲的人不在少数。但母亲的归属早已注定,主要是父亲家和母亲家走得近、来往多,再加上他俩感情好,小时候玩在一起,长大了也不愿意离开。我父亲是一个头脑灵活、扎实肯干的实在人,也深得母亲喜欢,这也注定了他俩是一家人。缘分天注定,两家的长辈也欢喜自在、一拍即合。</p><p class="ql-block"> 由于母亲年轻时长得很漂亮,亲戚们经常开玩笑,说她有点像仙女下凡,邻居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李仙娘子”,这个美名被人叫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 青梅竹马的恋人</p> <p class="ql-block">  沾着过年的喜气,1934年正月初十(星期五),我父母亲在沔城举行了具有回民习俗的婚礼。那时候兵荒马乱,穷人家的婚宴只能从简,虽然摆了十桌,每桌有十个菜,但都是当地的土特产,以魚虾为主,另外从清真寺购买了一些牛、羊肉。钱不够,找亲戚朋友们借,为了节约,两家人一起办婚宴,由此有了当天婚礼的风光。</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有个姐姐即我们的姨妈,她嫁给了天津人姓张的阿訇即我们的姨父,他是一个谈吐不凡很有魅力的男人,是经学院的高材生,据姨妈讲:“姨父是开明人士,解放后在北京曾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年我也沾了光,跟着他在北京住了几天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再说婚礼中,姨父主持了我父母亲的宗教仪式,在仪式上他询问了新郎新娘是否志愿结为夫妻等问题,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宣读了《古兰经》中的有关章节,完成了婚姻契约的签定。</p> <p class="ql-block"> 沔城回民婚嫁习俗</p> <p class="ql-block">二、无私母爱</p><p class="ql-block"> 慈母恩重十月胎,三生报答子孙拜,</p><p class="ql-block"> 五男二女成器日,七姊团圆同寄怀。</p><p class="ql-block">㈠生儿育女</p><p class="ql-block"> 按照地方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多子多福是每个家庭的向往。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乱因素的影响,人口相对较少,政府出台了限制避孕和人口流产的政策,鼓励人们生育,促进人口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前(1971年),生育7、8个孩子的家庭很普遍,洪湖新堤有个姓周的邻居家生了14个孩子,并且都是順产,这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到不可思议。过去的人之所以有能力生这么多,究其原因:一是孕妇营养差,导致婴儿小,容易顺产;二是孕妇劳动强度大,体格健壮,可以轻松顺产;三是医疗条件差,不能顺产就是母子两亡,顽强的意志促使产妇顺产。反观现在的年青人,对照以上原因可找到差距,如现在的营养好了,婴儿的个头翻倍增长,八斤以上是常态,如果过去那些年代的产妇怀上这样的巨婴,又没有剖腹产的技术就难办了。</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从1935年到1956年这21年间,生了9胎,全部是顺产,除了有两个夭折以外,留下了健康的5男2女。</p><p class="ql-block"> 按照出生先后顺序,他们分别是:我的大姐(1935年1月2日);大哥(1936年9月28日);1938年生下男孩,患脐风夭折;二哥(1941年4月13日);1943年生下女孩,患天花夭折;二姐(1947年12月8日);三哥(1949年10月1日);本人(1952年7月3日);弟弟(1956年1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多子女家庭画面</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生育了五男二女</p> <p class="ql-block">㈡母亲离世</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一辈子的黄金岁月全部用来生儿育女了,她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子女的未来。1962年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家里一贫如洗。为了维持生活和学费开支,让子女们健康成长,父亲找公家借了千元的债务(那是一二十元工资的年代),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生存下去,母亲拖着病体到新堤郊外捡黄豆,不幸昏倒在农田里,被同去的邻居送到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1962年6月23日下午,那天下着暴雨,母亲坐在病房的凳子上洗脚,父亲和大哥坐在病床上,正在商量家里的生活支出,当谈到负债数目和家里快没米下锅时,母亲心里万分焦急,一头栽倒在地上,她突发心脏病去世,那年才46岁。她扔下了一大家人,扔下了10岁的我和6岁的兄弟,去了天堂。那天,我们一家人哭得惊天动地!医院病室的走廊上和院子里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看到我们一家大小悲痛欲绝的场景,许多在场的人默默地留下了同情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1962年6月26日上午,按照回民的习俗将母亲的遗体送往回民墓地。当安放母亲遗体的木匣从清真寺大门抬出时,我和年幼的兄弟跪在马路上嚎啕大哭,我们成了没妈的孩子,姨妈和哥哥姐姐们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由阿訇和亲友们组成的出殡队伍排成了长龙,绕行了城关主干道,每当经过老街坊、老单位、老熟人的家门口时,都有鞭炮声为我母亲送行。我母亲的人缘很好,看她身后,鞭炮的烟雾笼罩了新堤环城的整条街就是个证明。举行完葬礼的第二天凌晨两点钟左右,压抑很久的父亲突然情绪爆发了,他的哭声像打雷一样,吵醒了艾家老屋的所有邻居。他和母亲相亲相爱一辈子,母亲的突然离去,他怎么受得了?我从来没见过父亲哭过,仅有这一次,可见他俩老的感情之深。</p> <p class="ql-block"> 五男二女为父母扫墓</p> <p class="ql-block"> 父母碑文</p> <p class="ql-block">㈢苦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据大姐回忆:1943年出生的女孩叫毛毛,生性聪明乖巧,经常和大人玩捉迷藏的游戏。有一次,大姐把她的娃娃鞋藏在了房间的门背后,问她:“鞋子哪儿去了?”结果她在房间里转了一圈,终于推开门,用手指着里面,口里不断念念有词:“鞋鞋!”一脸的天真好聪明好可爱。但她三岁那年不幸感染上了天花病毒,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抗生素属于紧俏管制药品,父母亲借钱到黑市上也没有买到消炎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人世,临终的时候,她两只小手还捧着金果(点心)呢,母亲哭得快昏死过去。</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插曲是,我二哥小虎子两岁在家门口玩耍时被几个日本女子抱走了。那时候的他长得一副虎头虎脑的样子,十分可爱。她们给他糖果吃,哄他开心,把他当玩物。小虎子突然失踪,这可急坏了我父母亲,他们发动了亲戚朋友们分头寻找,当时有个老邻居给我们家报信说,有几个日本婆娘把小孩抱走了,父亲想了想:应该是抱进了日化区(日本人的住宅区)。父亲以邮差的身份冒险进入,在寻找中一路遭到日本人的盘问和训斥。所幸小虎子在一个宿舍庭院里被找到,孩子一个劲地哭叫着“爸爸”,父亲冲上去一把抱住了他,口里不停地重复着:“我的小虎子乖乖,找到你了!总算找到你了!”如果不是上天眷顾,我们家差点儿失去了一个亲兄弟即当年可爱的小虎子。这件事过去好多年了,可想起来仍使人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苦难童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㈣管教子女</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对子女管教是恩威并重、有奖有罚,有两件事让我没齿难忘。</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音乐课老师教了一曲《我的个布娃娃》,放学回到家里后,我坐在床前踏板上的马桶上拉大号,突然心血来潮地放开嗓子唱道:“我的个布娃娃,是个小哑巴,……。”母亲上来不问青红皂白给了我一巴掌,“叫你唱流氓歌,流里流气的。”我大哭了一场,不停地辩解道:“这是学校老师教的歌。”母亲弄清原委后,向我道了歉并严肃指出:“一个人要学好,不要学那些不好的东西。”这件事让我牢记了一辈子,即做人不能邪门歪道。</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母亲每天都要检查我们的作业,特别强调错误订正,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母亲在家里一贯宏扬正气,谁表现好就大势宣扬。三哥为了练毛笔字,攒了很多旧报纸,这个节约行为得到了母亲的表扬,让我们几姊妹明白了节约可贵的道理。三哥把旧报纸裁剪后写了一副对联,内容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母亲将对联贴在房间内餐柜的正面墙上,并将每个字用红墨水画了圈,母亲高兴地说:“写得好,我要把它贴到县委大院的门口去,还要贴到你们‘二道贩子’老师那里去(这个老师搞投机倒把被工商局处罚了)。”她还鼓励我们:“学习不能偷懒,勤奋才是关键!希望你们明白这个道理。”从那以后,这副对联成了我们的座右铭。母亲去世后,这副对联一直贴在墙上,直到我们几姊妹都考上了洪湖一中,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严母慈父多忠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