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历史一半仙境 ‍一吉尔吉斯探秘

卫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概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北面是哈萨克斯坦, 西边是乌兹别克斯坦, 南边是塔吉克斯坦, 东边是中国 。 国土面积 为 19.99万平方千米。2024年人口720万。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天山山脉西段,境内高山积雪,多冰川,属于大陆性气候。天山山脉西段的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为中吉共有;而汗腾格里峰海拔为6995米,为中吉哈三国共有。境内90%的领土海拔在1500米以上。主要行政区划有比什凯克市,奥什市2市;楚河州、塔拉斯州、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纳伦州、伊塞克湖州、巴特肯州七州。吉尔吉斯斯坦主要民族有柯尔克孜族、别克族、俄罗斯族。主要宗教信仰为伊斯兰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获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五月本人随李肖教授带队的人民大学师生组成的考古研学团,来到了吉尔吉斯,先后在比什凯克、奥什、托克玛克、伊塞克湖州、塔拉斯州进行参观学习。参观日本东京帝京大学在新碎叶城的唐武周时期大云寺和老碎叶城的摩尼教寺院遗址;京都龙古大学新碎叶城的王方翼衙署遗址;由西安市考古所杨军凯挖掘的红河新城西侧佛寺遗址;巴拉沙滚喀拉汗时期的遗址;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奥什山洞博物馆;奥千卡拉万石灰岩山体上的天马岩画;奥什苏莱曼山约3000年前早期文明遗址;奥什孔子学院;乌兹根古城遗址;比什凯克郊区东干民居吃饭;伊塞克湖州哈拉科尔东正教堂、19世纪末的东干人的清真寺、普尔热瓦尔斯基纪念馆和碉像、乔尔朋阿塔岩画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吉尔吉斯有两个地接导游,第一个是比什凯克的别克,在中国沈阳留过学,人很温和,爱笑。第二个导游是孜牙士,在奥什孔子学院当教师,是新疆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别克说他们的《玛纳斯》将你们中国当敌人,你们不生气吧。孜牙士说奥什1990年和2010年每二十都会暴发乌兹别克人与柯尔克孜人之间的蚤乱,都会有二千多人伤亡,说到这些,孜牙士都会忧心忡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带着这些问题:吉尔吉斯这个古老的民族有什么历史;三千年前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生存之争延续到今天的奥什,奥什的过去,太丰富了,今天出路在哪里;素叶、碎叶、巴拉沙滚,玄奘、王方翼、李白,突骑施、喀拉汗、西辽,楚河畅想;从米努辛斯克的叶尼塞流域到今天的吉尔吉斯,千年的民族迁徙和流浪,发生了什么;今天的东干人;一个成立三十四年的国家,方向在哪里;丝绸之路的仙境一般的国度。本遍文章试图进行一一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吉尔吉斯人的远古祖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史前文明时期,俄南草原到西伯利亚地区的阿凡纳谢沃文化(5000年前)和安德罗诺沃文化(3000年前),是带有高加索人种的青铜文化。而在同一地域内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2800年)、塔施提克文化(2100年)是早铁时代高加索人和蒙古利亚人种强烈混杂的特征的文化。这个文化的继承者就是公元六一十世纪叶泥塞河流域的黠戛斯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吉尔吉斯的柯尔克孜人的远古祖先是坚昆,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到了唐朝中后期改为黠戛斯。他们活跃于叶尼塞河上游,中国典籍称为剑河。最早的记载是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坚昆,西汉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五单于争国,呼韩邪单于南下漠南归汉,而与之对立的郅支单于西走,到了坚昆,并将坚昆作为其首都。后来致支单于又西走到了康居,今天的中亚天山山脉西部。继匈奴之后,鲜卑檀石槐尽据匈奴之地,坚昆、丁零当属鲜卑的统辖范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崛起,公元552年突厥伊利可汗北并契骨(坚昆),但并未因此屈服,史称“突厥之北,契骨之徙,切齿磨牙,常伺其后”。到第二突厥汗国时,《阙特勤碑》记载:“黠戛斯,骨利干人(今天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 )都是突厥人的敌人”。黠戛斯人与突厥人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首先黠戛斯人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民族,他们说的是语言是古突厥语的北部方言,文字是鲁尼文;黠戛斯人精于冶铁,这与突厥也很相似。收继婚制与突厥同。他们的不同:突厥的崇拜图腾是狼,而黠戛斯人崇拜母牛、尚虎;黠戛斯人的丧葬习俗与突厥人有区别,突厥人在死者离世与发丧日,有先后两次剺面(用刀划面和耳朵)的习俗,而黠戛斯人有剺面和不剺面的两种,“火葬,收其骨,踰年而为坟墓”与突厥不同。黠戛斯人的衣服同于突厥,而帽子的款式却是“锐顶而卷其末“,与我们今天看见的是一样的。黠戛斯人从事畜牧业、农业、渔猎。突厥人主要是畜牧业。历史上坚昆或黠戛斯与鄂尔浑河为中心的游牧帝国总是对立,首先是不同的文化传𠄘,黠戛斯人继承了南西伯利亚古代历史文化塔尔加文化和塔施提克文化的衣钵。虽然也经历了突厥化的演变,如文字使用、宗教、历法、风俗等。但是毕竟不是同一种传𠄘,地理上在娑陵水(今天的蒙古最大的河流色椤格河)以北的萨彦岭以北的独立的盆地。与南方的游牧帝国不同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所以鄂尔浑河游牧帝国强大了就必须先征服黠戛斯,南方帝国稍有松懈,黠戛斯就会越过萨彦岒南下俟机进攻他们。改变草原政治格局的同时,改变变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唐太宗对漠北的经略,从贞观到永微年间,唐灭东突厥、薛延陀汗国、车鼻汗国后,漠北铁勒各部纷纷南下附唐。公元648年,黠戛斯君主俟利发失钵屈阿栈抵达长安。朝见太宗。帝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拜俟利发左屯卫大将军,即为都督,隶属燕然都护,“皆得世袭”。坚昆第一次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朝先后两次与突骑施、黠戛斯联合打击后突厥默啜可汗。在这一统战备景下,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黠戛斯使者入唐,中宗李显说你们国家与我同宗,不是其它蕃国可比,以拉近与黠戛斯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历史典籍中第一次见黠戛斯是李陵后裔说。李陵为李广之孙,陇西成纪(今天水秦安县),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率兵五千与八万匈奴兵占于𠗕稽山,战到粮尽,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匈奴单于欣赏李陵勇武,将女儿嫁与李陵。立为右校王。被单于授予统领黠戛斯领地,其后裔也在继续统治到成吉思汗时期,这可能是传说。李陵之后的陇西李氏士大夫“耻其不能死节,累及家室”故“以李氏为愧”,到北周时,陇西李氏重兴,李虎为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子李邴为唐王。大唐李氏认其郡望为成纪李氏,李广后人。中宗李显之所以这么讲,有点拉拢的意思,但是也不牵强。唐朝与突骑施、黠戛斯的从北、西、南联合作战计划因为中宗的暴亡而夭折,而黠戛斯却遭到了默啜可汗的报复。《阙特勤碑》记载,阙特勤26岁那年与其叔可汗默啜踏着齐腰深的雪,夜袭黠戛斯,杀死了他们的可汗—拨塞匐可汗。718年,默啜被拨野骨伏杀,而默啜的陵园第一块杀人石(突厥传统,杀一个人,陵墓前排列他生前所杀的敌人,立一石)就是拨塞匐可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唐开元年间,第二突厥汗国的统治者毗伽可汗时期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得到改善,黠戛斯与突厥的关系也随之得到改善。一直到第二突厥汗国在公元744年被回纥所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默啜可汗陵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黠戛斯与漠北回纥的关系更为对抗,还曾经与唐朝结盟,此事在汉文史料也得到印证。回鹘第二代可汗磨延啜讨伐黠戛斯,黠戛斯在与回纥的斗争中处于劣势。磨延啜于色楞格河北岸建城,《磨延啜碑》记载“我让粟特人和中国人在色椤格河处建造了富贵城”(下图)。共建造了15座城,从萨彦岭到叶尼塞河流域,将这些城堡与土墙联按起来,长达230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史之乱磨延啜亲自统兵援唐,后方空虚。黠戛斯向回纥发动进攻。唐乾元元年(758)年,磨延啜回兵与黠戛斯大战于剑水(叶尼塞河流域),“坚昆可汗,应弦殂落,国业荡尽,地无居人”,损失惨重的黠戛斯自是不能通中国近100年。到8世纪末,黠戛斯逐渐恢复了与回鹘的抗衡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义可汗(808一821)是回鹘(这时经唐朝的确认其国名由回纥变成回鹘)强盛时期。回鹘向西用兵。主要敌人是吐蕃、葛逻禄,从吐蕃手中夺回北庭,无暇顾及北边的黠戛斯。回鹘遣宰相讨伐,被击溃,黠戛斯阿热可汗说:“尔运尽矣!”回鹘不能组织有效反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鹘的都城在卾尔浑河流域的哈喇巴拉嘎斯(下图),也是由唐朝与粟特帮助他们建立的都城,坐北朝南,北部是一座人工堆积的山,山上有塔,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山下是可汗的牙帐,比周围略高一些。北到南有中央大道,两侧官邸衙屠。这个的西南角有一个高台,这与中亚粟特人的建城规制是一样的,主要平时关押要犯或者是城中的要塞,中间还有一口水井。如果有内乱,皇家成员可以暂时躲避,以待援军之用,在井中出土了唐朝庭的玉册。在喀喇巴拉嘎斯外围是排列的宗教塔形建筑遗址,还是当年的建设遗迹。从空中看这座城址,规模宏大。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阻断。丝绸之路的交通转向漠北的回鹘道,使这里成为大城市,空前繁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叛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阿热破杀回鹘可汗,攻破喀喇巴拉嘎斯城,“诸特勒皆溃”,阿热命部下烧毁了回鹘可汗的牙帐。终结了回鹘可汗在漠北的统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黠戛斯人攻破回鹘牙帐,迫使回鹘残部西奔吐蕃、葛逻禄,南下漠南至唐朝边界。黠戛斯军队足迹遍布天山南北,西到阿姆河流域,南到阿克苏、喀什噶尔,追击回鹘残余。这个时间是在840一866年之间。866年,仆固俊回鹘部落强大并控制该地区。黠戛斯人退出西域,又回到了叶尼塞河流域。往南出走的回鹘特勤乌介逃到漠南,黠戛斯将远嫁回鹘的大唐太和公主救出,并护送回唐朝。黠戛斯希望唐朝能够册封,先后四次请求没有获得。主要原因是回鹘在安史之乱时,对唐朝有功;唐朝一直认为回鹘就是强大的存在;唐朝耽心封了黠戛斯对中原王朝又像回鹘强迫唐朝进行绢马贸易,使财政紧。黠戛斯消灭了南逃的乌介,并将其余部带回漠北。黠戛斯最终还是回到了叶尼塞河流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黠戛斯与吐蕃、赫连铎联合出兵十万,帮助唐朝平定了沙陀李克用之乱。此后黠戛斯的历史再也没有出现在汉文典籍的记载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籍中将费尔干纳盆地称为大宛国,都城是贵山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广利二征大宛,可能是我们都熟悉的事吧,但是前后的故事还要从张骞凿空西域说起。张骞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标是乌孙,联合昆莫抗击匈奴。张骞的副使来到了大宛。从此以后汉使就很频繁的出使西域诸国,最多时有七八个使团同时在西域,带着汉朝的馈赠品,希望与西域诸国友好交往。获得大量一手信息,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上双方的物质往来。与此同时匈奴单于也派出使节出使。匈奴的使节,只要单于一个手谕,使节们的接待工作非常好,马匹也配有各种饲料悉心饲养。而汉朝的使节,不但不接侍,马匹的喂养先付费,才能供给。西域诸国觉得汉朝太遥远,匈奴骑兵说来就来,怕匈奴,不怕汉朝。这一对比,汉朝使者回家给武帝打报告。武帝先是派使节求购天马,大宛的王不但不卖天马,还将使团劫获,夺了小金人(买马的钱),杀了使者。出使大宛的使臣说大宛守军兵力不足,公元前104年武帝派李广利为征大宛的大将军,为“贰师将军”,就是奥什将军的意思。第一次出征大宛应该是从大宛南边的伊尔克什坦向北征大宛。那时大宛的都城奥什不是今天的奥什,而是在乌兹别克境内靠近安集延的地方。先到了郁城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乌兹根,离今天的奥什大约有60公里。这里是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古城要塞建在河流的二级阶地的陡坎上,据险固守。远到郁城的汉朝士兵只有数千人,没有攻破郁城,更不能夺取大宛都城奥什,刹羽而归。汉武帝一道谕旨,要求在玉门关外屯兵,“入玉门关者斩之”,那时的玉门关不在今天的墩煌以西的今天的小方盘 ,而在玉门。李广利的残兵屯田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整个墩煌绿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准备,李广利二次率六万军队远征大宛。牛、马、骡、驼数万计,粮草充足。这一次是从东边的吐尔尕特进入。由李广利主力攻打奥什,派上官桀攻打郁城。毕竟大宛是西域大国,实力强捍。上官桀经过一次失利后,第二次攻克郁城,郁城的王北逃到康居国(可能是今天的纳伦河谷),上官桀追到康居,迫使康居王交出郁城的小王。大宛国都奥什的攻城打的非常不顺利,李广利通过围城断粮来逼大宛投降,可是城中屯积的粮食很多。第二策略是将流入城中的河流改道,断绝水源。后来得知城中有一个秦人(古代陕西、甘肃天水一带)帮助大宛国打了水井。上官桀派四个士卒护送郁城小王去奥什,可是一路上都是大宛国的势力,万一被人劫走那就麻烦了,这时一个叫赵弟的士卒一刀将郁城小王的头砍下来了,后来这个赵弟回到长安被汉武帝封侯了。在大宛国攻坚的关键时刻,大宛的贵族将国王毋寡杀了,将人头送给李广利,扶持了新王昧蔡为大宛王,愿投降汉朝,并给汉朝二三十匹一等汗血马和上千匹二三等的汗血马。一年以后,其国相又杀昧蔡,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宛王,并将蝉封之子送到汉朝为人质,汉朝也就默许了他们的政权的更迭。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李广利只是攻破了大宛国都城奥什的外城,内城并没有攻破。李广利劳师远征仅仅是为了二三十匹好的战马吗。战马做为冷兵器的主要特种武器,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从此以后西域到中亚地区,汉朝的影响力发生了逆转,力压匈奴。对于汉朝向西域的经略都是决定性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费尔干纳盆地称为拨汗那,东伊朗语意为“仅有一个出口的山间谷地”,玄奘称为“柿捍”。贞观二年(628),玄奘途经柿捍附近,闻听该国数十年无大君长,发生了政治分裂。玄奘南下印度取经两年后,接待他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莫贺咄所杀。统叶护之子为肆叶护可汗,与其伯父相互攻杀,其伯父以不听号令为由杀了拨汗那王—契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拨汗那之战”,说的是玄宗开元三年(715),吐蕃与大食攻击拨汗那,立阿了达为王,拨汗那王兵败后,逃奔安西(库车)求救。安西副都护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如果不救就无法号令西域。遂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以突厥士兵为主的非主力部队),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曾8个时辰下三城,俘斩千余骑。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威震西域。据史料,黑衣大食呼罗珊总督屈底波在713年就征服了拨汗那,715年又一次入侵拨汗那,击败拨汗那王。还有一种说法,屈底波一度东侵喀什葛尔。屈底波在715年8月被他的部下将领杀死。历史学家王小甫认为,屈底波9月之前被杀,大食撤兵,吐蕃趁虚而入,继大食之后成为阿了达的宗主。唐朝出兵时,大食军队已经从拨汗那撤军了。但是张孝嵩出兵时,并不了解大食从拨汗那撤兵的消息。唐朝这次行动抵制了穆斯林的东征,拨汗那九世纪才被穆斯林最终征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亚诸胡中,拨汗那与唐朝的关系虽然建立的晚,但是关系最为密切。天宝三载(744年)赐外家姓“窦”给拨汗那王。又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下嫁宁远(拨汗那)王,是唐朝唯一的一次与中亚诸胡的和亲。拨汗那是吐蕃进出中亚的交通孔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拨汗那是唐朝在西域的防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44年唐改拨汗那为宁远国。762年,吐蕃称霸西域东部地区唐朝国势衰弱。拨汗那逐步伊斯兰化。822年后,萨曼王朝统治拨汗那,拨汗那断绝了与唐朝的朝贡往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楚河流域探寻历史遗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多年前,看到一则新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总统说,中国唐代的大诗人的故乡在吉尔吉斯的托克玛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碎叶又叫素叶,在今天托克玛克西南8-10公里的阿克. 贝希姆废城。碎叶废城遗址最早的部分,就是玄奘到过的碎叶城,《大唐西域记》中,大清池(伊塞克湖)西行500余里(1唐里= 0.44公里)至素叶城。素叶西行四百余里,到千泉。现在看玄奘记载的里程差距比较大。实际上伊塞克湖到阿克.贝希姆废城的实际距离只有110公里。伯希和的研究那时的交通是湖北岸,有可能玄奘记录的起点不在湖的最西侧,而是将湖北岸的距离也算在内了;季羡林老先生还认为有可能走的湖的南岸。玄奘到印度,绕道楚河流域的碎叶、千泉。主要是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牙帐,拿到经过各国的通行许可。然后南下经河中、吐火罗(阿富汗)到印度。今天的碎叶废城的西南角有一处城中之城,是粟特人建城的特色,玄奘见到的居民,应该是粟特人。虞美人花开的季节,穿越一千四百年的时空隧道遇见碎叶,不知是佛缘还是丝绸之路的纽带呢,或者是李白的“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的大美天山的召唤呢?不知道,我来了!到西天山探寻历史与美境共赏的中亚之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8世纪开始,中国人往返中亚,大多数取丝路中道、南道,具体说就是于阗或者疏勒到葱岭的道。但是,大多数中亚诸胡东来的道却是碎叶道。9世纪以前,中亚诸胡东来道路西走木鹿(谋夫),东汇碎叶。碎叶为中亚通往中国道路的咽喉。其地位与敦煌不相上下。碎叶向东至安西、和庭州,唐朝在西域的两大政治中心。9世纪以后,中亚诸胡,主要从碎叶东行,沿天山北麓至庭州,然后走回鹘道至中原或契丹的辖境。庭州—碎叶道应该是这个时期唐至中亚的官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方翼衙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碎叶城的东侧有一个更大的城,站在远处眺望,城墙的遗迹清淅。这就是唐朝安西四镇的碎叶城。由日本京都龙骨大学在这里挖掘。他们的负责人是山内先生,按照规矩,别人的考古工地,没有出成果,没有下结论,是不能拍照的。但山内先生让我们可以拍照,非常感谢!李肖教授通过在北京大学的一个日本学者打了招呼,有一定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内先生给我们介绍的是王方翼衙署的散水,所谓散水就是建筑外墙边缘有一道硬化的排水斜坡。就是屋沿上的水落下来,通过散水流到建筑外侧,防止对房屋基础的浸泡。现在建筑散水一般用砼来抹,还有排水沟等设施。山内先生介绍王方翼衙署的散水,是用鹅卵石拼砌起来的。插入地下,形成花纹,非常完好。在散水外侧有砖块嵌固,是为了让这个散水不变形,起一个阻挡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散水就可以判断出衔暑建筑的外墙,及范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方翼衙署就是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调露元年(679),裴行俭的波斯道行军,打着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到卑路斯扺抗大食为名,长途跋涉,从安西到楚河流域,将叛乱的阿史那都支和叛将李遮匐擒获,押送长安。随裴行俭出征的安西都护王方翼乘胜建碎叶城,是在老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同年九月,碎叶正式取代焉耆成为安西四镇之一。王方翼的碎叶城是桉照汉地风格而建造,周长6-7唐里,有三个门。建筑布局独特,吸引中亚胡人进驻,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的商业重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718年,开元六年,突骑施崛起,攻破了碎叶城。其可汗苏禄就是与黑衣大食在阿姆河、锡尔河扺抗的西突厥首领。开元七年也就是公元719年,唐玄宗将碎叶送给了苏禄,并将公主嫁给他。这与唐玄宗与第二突厥汗国的关系有关。《阙特勤碑》说“十箭突厥是我们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战略盟友。王方翼的碎叶城,历时40年,离开了大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裴行俭,河东裴氏,大唐的西域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永徽年曾任长安县令,当时唐高宗李治准备废王皇后,立武后为妃。他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亲信。私下里说立武后不吉利,被贬西州刺史(吐鲁番)。后跟苏定方学习军事,在第二突厥汗国崛起之初,他率三十万大军,平叛,取得胜利。他后面被武则天压制,抑郁而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方翼,太原王氏,他奶奶是李渊的同母妹妹,他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的族兄。王皇后被废,王方翼被武则天打压。王方翼在碎叶立了大功,手臂受了箭伤。682年到长安见到高宗,王方翼还是高宗李治的表哥,李治是当年的晋王。高宗看见王方翼手臂的箭伤还渗着血,眼泪都掉下来了,但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一代名将王方翼被武则天贬崖州,客死他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应该就是王方翼修筑的碎叶城。他的父亲是被贬嫡的李姓。其祖上可以追溯到陇西成纪(秦安)李氏,李广的后人。有人把李白这个名字,读成“李八一”、“李别克”,有点游牧民族的气息。李白作为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出生在美丽的碎叶,成就了他一生的梦想,他游历天山山脉回到中原的漫长历程,为他的浪漫情怀增添无穷的想象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王方翼修筑的碎叶城南中,衙署的西侧。是日本东京帝京大学的考古工地。考古的手段是槽探,长长的探槽。垂直方向和平行方向的的剖面可以把拟挖崛的建筑进行控制。据说是大云寺。大云寺是武周时期佛教寺院,是官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要问,为什么这两个地方都被日本人登记了,别人进不去了。日本人大唐文化的热爱,对西域的关注100多年了。日本友人小岛康誉,对新疆考古的支持非常大。中日尼雅联合考古,民丰博物馆的资助等,有目共睹。中亚也是,他们在碎叶除了以上这两个工地挖掘,还有一个是在碎叶老城边上的一个景教寺院的挖掘工地。在日本有考古爱好者,大多是老人,来做志愿者,不取报酬,只要管吃住就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个工地,没有同行引见。所以考古学家们非常礼貌,但礼貌中透着距离,因此不好多问,拍照只是远拍了。探槽中根据出露情况标记的内容,不适合拍照。你从右边的那位负责人的肢体语言中可以看到,还是不太欢迎我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大云寺,是武周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高宗皇帝驾崩的682一690年是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期;690一705是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武周时期。由于武则天的皇帝合法性焦虑,女人不能进太庙。武则天推崇佛教,让薛怀义组织僧人编纂佛经,《大云经疏》、《宝雨经》都是当时的伪经,但影响力很大。宣扬武皇,通过这些佛经来巩固武则天的统治合法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佛教寺院,大云寺为官寺。只要是发现大云寺一定是武周时期的。直到睿宗在716年去世时,玄宗李隆基才开始清算武周时期的错误。碎叶城在武周时期,是安西四镇,后来隶属北庭都护府管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对我们的到来感到不适应,但是还是给李肖老师和他的学生廖志堂介绍考古发掘的情况,非常认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河古城位于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以东36公里的地方,东距托克马克30公里。东南距碎叶古城约20公里,因为附近的红河村而得名。是中亚楚河流域最大的古代城址。中国古代文献提到的中世纪“新城”就是这里。当年突骑施就是在这里出发帮助石国和费尔干那反抗阿拉伯人的入侵。该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呈长方形分布。外城将内城包在其 中。外城东西长 980、南北宽 750 米;内城南北 长 440、东西宽 360 米。整个遗址区东西最长 1800、南北最宽 1600 米,总占地面积约 2 平方千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侧佛寺遗址位于外城的西南 部,由 3 个土堆构成。在遗址的偏东 部,一条南北向的小沟渠将遗址分为 两部分。小沟渠东侧有两个较小的土 堆,与中心大土堆隔水渠形成一个品 字形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侧佛寺遗址由西安市考古研究所的杨军凯老师团队挖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比什凯克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纯金佛像。粟特人的宗教用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其人物造像风格也是粟特人的形象。如果大云寺是唐朝的中原佛教西传西域,那么碎叶本地人的寺庙可能直接就是西域佛教的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巴拉沙衮位于托克马克东南12公里的楚河附近。它原是粟特人的城市,9世纪被喀喇汗王朝统辖,成为其王庭。约1041年起,喀喇汗王朝分裂,这里成为东喀喇汗王朝的政治、军事都城。1134年,耶律大石占领巴拉沙衮,建立西辽,将其作为首都,改称虎思斡耳朵。1218年,巴拉沙衮被蒙古哲别攻下。此后,其地位逐渐下降,到14世纪后成为一个村庄。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中心,它见证了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千年迁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世纪初,契丹在蒙古高原东部崛起,建立了辽朝。黠戛斯被辽朝征服,成为臣属国。黠戛斯民族的史诗《玛纳斯》说的就是在这一段的历史记忆。可能是他们的英雄玛纳斯与辽的统治者的故事。玛纳斯到了辽的京城,辽有五京:上京、中京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南京在今天的北京;西京在今天的大同;东京在今天的辽阳。玛纳斯到了五京之一,可能是质子。后来回到家乡成为英雄。辽史记载黠戛斯人三次到辽朝贡。12世纪初,耶律大石在辽朝既将被女真人灭亡之际,率领一队人马向西逃跑。北有黠戛斯,南有高昌回鹘,前有葛逻禄,后有女真,围追堵截。先到也密里(今天新疆额敏)定都,后来到中亚定都虎思翰鲁朵(今天吉尔吉斯托克玛克东南),建立了强大的喀拉契丹帝国。中亚当地认认为契丹就是汉人。这期间,耶律大石派军队远征黠戛斯,黠戛斯战败,但并未被征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大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在十三世纪初派长子术赤征服了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蒙古人称吉利吉斯,成吉思汗将这里封给了四子托雷的老婆唆鲁禾贴尼。通过对整个漠北的蒙古化改造,打乱原有的民族结构,以百户、千户、万户的行政军事设置,蒙古人取代了黠戛斯贵族的统领,将黠戛斯民族挷上了蒙古人的战车,征服世界。使黠戛斯民族迁徙到世界各地。但是还是有很多黠戛斯人在叶泥塞河流域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八世纪初,沙俄东扩到了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当时这里的统治者是准葛尔汗国。由于涉及税收等问题,吉利吉斯人与沙俄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准噶尔汗国的大汗策旺阿拉布坦将大部分吉利吉斯人从叶尼塞河上游迁至今天的伊塞克湖和楚河一带驻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汗国,吉尔吉斯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1864年,清潮与沙俄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吉尔吉斯从此就成为沙俄领土。游牧民族的历史命运被改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新生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九一年,吉尔吉斯独立。比什凯克街头,每年与俄罗斯同步的5月九日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因为二战每一个加盟共和国在卫国战争时期都有很多人牺牲。据说今年不随俄罗斯同步进行胜利日游行了。但是首都街头的横幅还是那么有气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能也是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小孩子们参加活动,爱国主义从娃娃抓起。同时也反应了苏联对中亚国家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目前吉尔吉斯的文字还是俄文的西里尔字母。别克说像哈萨克斯坦那样换拉丁字母,政府没有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奥什的三千年历史之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奥什举办的建城三千年的纪念活动,奥什苏莱曼山的一个考古遗址,说明这里三千年前就有早期人类居住的痕迹。奥什的苏莱曼山是他们的圣山。《圣经.旧约》中犹太人的王所罗门曾经到过这里,其生卒年代在公元前1010–931年,是三大一宗教的共同先辈,当然是传说。位于苏莱曼山的山洞博物馆非常有特点,展示了奥什久远的历史。在山的一侧有印度莫卧尔帝国的创立者巴布尔的遗迹。巴布尔在统治印度之前曾经继承祖上贴木尔的遗产,在费尔干纳盆地的起点就是这里的小政权的一个小王。之后巴布尔到阿富汗喀布尔建立第二个政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奥什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东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的中心之一。费尔干纳盆地是位于西天山山脉西段中的山间盆地。东西长350公里,南北宽1 50公里,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南边为阿赖山脉,北边为Cotkal山脉,锡尔河自东向西横穿盆地。是自古以来就丰常富饶的地方。分成三个国家:东端的奥什和东北角的贾拉拉巴德属于吉尔吉斯共和国;西端的苦盏属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中部大部地区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大的城市包括,安集延、浩罕、纳曼干、费尔干纳。费尔干纳区域2014年的总人口约为1600万,是中亚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民族主要是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少量的乌克人。前苏联的行政区划使这里三个国家形成了一些飞地,互相嵌入,管理上非常不方便,甚至为水源等问题发生严重冲突。前苏联在费尔干纳盆地建设了完善的灌溉设施。这里的农产品主要有棉花、小麦、水稻、水果等农作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和2010年奥什相隔20年先后两次暴发了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冲突。奥什孔子学院的孜牙士说,事先周边的牧民(柯尔克孜)人就住在了城市的边缘,要在人数上占优。老城区主要是乌兹别克人,是以农耕为主的人。暴乱异常惨烈,奥什市的边界就是乌吉两国的海关,有乌兹别克人希望回到安集延一例,两国领导还比较冷静,告诉在吉尔吉斯的乌兹别克人,你们是吉尔吉斯的公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千多年前已经有人在此定居,为何到今天还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族群对立,这就是历史问题。历史上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匈奴、厭达、突厥、契丹、蒙古;当然也有西边的波斯、希腊文化 阿拉伯人;还有东边的汉、唐、吐蕃、大清帝国,最后是沙俄,朔造了这里多元文化的背景。今天乌兹别克人和柯尔克孜人,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对前途充满未知。国家主体民族是柯尔克孜人,而奥什的原住民是乌兹别克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主要矛盾还要资源分配的矛盾,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是矛盾突出的根源。需要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并加强理解与包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奥什孔子学院教师孜牙士。我们在乌兹根古城的宣礼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奥什西南往费尔干纳方向到了一个叫阿拉万的地方。在石灰岩山体上刻的一大一小天马母子。据说有2000年历史,因为岩画不好断代,年代难考。这里是石灰岩山体,风化后的土壤上的植被比较适合于马的生长,所以这里是天马的故乡。这幅岩画与我们看到的其它岩画不同,在一块石灰岩山体上画出近10米的巨幅岩画,写实、非常有美感。这与我们看到大多数岩画通过线条写意有大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奥什的黑抓饭,据孜牙士老师介绍,这里的黑抓饭是在淘米的时候,用当地一种红色粘土和水泡一下,然后将粘土洗去,米粒就上色了。不仅好吃,还补充矿物质营养。新疆也有黑抓饭,主要是用酱油调味染色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厨师,在炒五人份(他炒完我跟进歺厅)的抄面,这锅气,反应了饮食文化在这里互相融合。这个维吾尔厨师大哥,一口大金牙。在南疆有实力的人会给自己镶金牙,时不时还要露出来,身份的象征。不过这是上一代人的审美追求,不是现在年轻人的感觉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苏莱曼圣山山洞博物馆,是苏联时期的建筑—山洞歺厅。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前苏联有意在他们的圣山中间掏山洞,建歺厅。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所以独立以后,这里改成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奥什的孔子学院。在当地有影响力,教中国文化,当地年轻人来这里学习进修的不少,而且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随着中吉经贸往来,不断深化的合作。孔子学院是年轻人以后进步的台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住奥什上海城,条件不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奥什有到喀什的班车。历史上奥什与与喀什的关系,既有很深的渊源,又一言难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十世纪上半叶,伊斯兰化喀拉汗王朝与于阗佛国的战争打了四十多年,不分胜负。关键时刻,从布哈拉到费尔干纳盆地,召集了十万信徒发动圣战。最终击败了千年的于阗佛国。使南疆伊斯兰化进程加快了步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古柏判乱。这个浩罕汗国的军伐带五万骑兵,从这里到喀什,建立洪福汗国。使新疆各族人民生灵涂炭十几年,将域外的英国,俄国、奥斯曼帝国引入战略博弈。最后当然是失败了。遗体被刘锦堂放进大炮中发射出去,碎裂暴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交官夫人的回忆》中,英印住喀什噶尔的总领士马葛特尼的夫人凯瑟琳. 马噶特尼要回英国探亲,就是从喀什到伊尔克什坦,到奥什,她笔下的奥什是大城市。从奥什到安集延。就可以搭乘沙俄修到远东的火车了。乘火车可以到圣彼得堡,从波罗的海回英国。从喀什到奥什,在沙俄帝国的领土上,有很多驿站,她们的马车到了每个驿站,她都要记录下来。英俄中亚博弈,戴安娜可能是间谍。她说马车到每个驿站都要换马,山路崎岖,非常危险。刚好有一个俄国人的马车也是同一个方向。于是两辆马车在路上互相比赛。都想抢先进入下一个驿站。因为先到驿站就有优先换马的权利。一路上马车在山间小道上追逐,危险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随着丝绸之路倡议的大环境下,中、吉、乌铁路,喊了二十年。终于要开始修建了。对于内陆亚洲的互联互通,都是利好的事情。中吉双方沿丝绸之路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铁路为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伊塞克湖东岸的卡拉科尔,在前苏联时期称为普尔热瓦尔斯克。沙俄时期为纪念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而命名。苏联解体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卡拉科尔。这个城市是伊塞克湖地区最大的城市,人口约5万多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卡拉科尔市郊,有普尔热瓦尔斯基纪念馆。纪念馆不大,俄罗斯族的大妈讲解员充满了自豪,她用优雅知识女性的气质,来给你讲解他们民族的英雄四次到中国探险的路线和经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有地球仪,还有普氏曾经用过的六分仪,用来侧经纬度。普氏测出罗布泊的纬度与大清的地图差了一个纬度。可能就是1 1 0多公里。震惊了当时整个西方地理学界。李希霍芬说,罗布泊会飘移。这是普尔热瓦尔斯基从一个普通的校级军官到享誉世界的探险家成名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普尔热瓦尔斯基,是19世纪末世界对西域的著名探险家。先后四次来到中国探险。他的专业是动植物,地理为主。他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氏野马,普氏原羚;最早提出新疆的地貌为三山夹两盆的人,我们现在还在用;精确测定罗布泊的地理位置。沙俄政府因为他的功绩,从一个少校升到将军。他的探险是为沙俄扩张提供前期准备的,显然也带有军事情报目的。他强烈建议沙俄将新疆大、小尤尔都斯盆地占为己有,包括美丽的巴音布鲁克。正要准备第五次探险的时候,他在伊塞克湖西岸楚河打猎捕鱼,受到风寒感冒,引起肺炎,1888年去世,享年五十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大清国给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的护照。这是他在中国探险合法并将大量动物标本带回俄国的依据。大清的护照非常有意思,除了派员护送之外,他们带的马、骆驼需要补充,公平买卖,不能为难,还有“切切”字样。说的好,是中国人的善意。说的不好,清朝末年,我们的知识纬度落后与于世界。俄国人学习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文明百年之后,扭转头向东方扩张。那时清、俄的差距就是西方化程度的差距,你不主动走出去,就会有大炮轰开我们的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卡拉科尔的一个中式风格的清真寺。是19世纪七十年代,左宗堂评定陕甘回乱后,又评定新疆的叛乱,并最终将伊犂从沙俄手中夺了回来。从陕西到新疆的喀什,叛乱的头目之一的白彦虎,最终被刘锦堂的军队打败,逃到中亚。到了伊塞克湖歇脚,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在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十几万东干人的前七八代祖先。他们到这里以后建了清真寺。在斯大林时期,大多数清真寺被毁,这个清真寺幸运地得到了保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清真寺是中国中原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点像的佛教寺院。现代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不是这样的。人民大学的硕士张莹同学是研究古代建筑的,据她介绍,当时的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没有传到中原,还是中原风格的清真寺,因为这场战争,把中国的建筑风格传播到了这里。这个清真寺的门楣和斗拱以及装饰纹样就是一个典型中原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到吉尔吉斯托克玛克附近的东干人的村庄吃饭,就是陕西人的口音,为啥叫东干人,就像当年契丹人到中亚一样,你们从哪里来,契丹,噢!奇达依。白彦虎他们到中亚当地人同样问:你们从哪里来?潼关,噢!东干(用陕西话讲“潼关”是很容易转音到“东干”的)。陕甘回乱的起点就是潼关。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50年了,白彦虎他们到了沙俄,沙俄政府安置以后,面对沙俄欺压,他们又与沙俄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都失败了。我们住在托克玛克的酒店,在当地非常好的酒店。老板是东干人,做的产业比较大。老板被关押在监狱中,他的企业运转非常有序。东干人是农业民族,种菜、种粮,还做生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干人对中国来的人,很亲近,他们也很纯朴。怎么看清朝后期造成2000万人的死亡的叛乱,死亡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每遇这类敏感话题反响强烈。他们确实是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人,但是历史上的大逆不能忘却!做为他们的子孙后代,还是应该往前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比什凯克市中心的小蓝色清真寺真寺,据说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个人出钱仿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而建的,只是规模上小了不少。土耳其倡导的突厥语国家联盟,最警惕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害怕政治上的被控制。最近哈萨克斯坦说他们的起源是金帐汗国,那就是蒙古人的后裔。土耳其人的祖先塞尔柱人生活在里海与阿拉湖之间,刚好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可那是1000年之前的事了,现在哪有什么塞尔柱人。还是在政治上与土耳其划清界限。想要当广大内陆亚洲核心中亚的政治领袖的土耳其,对这个20万平方公里,700万人口的吉尔吉斯的影响,也是不遗余力的。原来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表层是伊斯兰教,内核还是萨满的原初宗教。随着游牧民族向定居社会发展,强化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就是自然而然的变化了。当然,据说前苏联时期,柯尔克孜人想要信仰俄罗斯人的东正教,被拒绝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吉尔吉斯是中亚民主化进程其他走的最远的国家,但并不顺利。政治势力的角逐,首都的枪声尤在;民族矛盾的激化,恐怖势力的渗透;与周边边国家,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边境问题,都是在考验着这个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难题,伊塞克湖的湖水仿佛是在静静的诉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说吉尔吉斯成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非常短,相当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历史非常久远,民族需要重朔,找到自信后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奥什到乌兹根路上,西天山丘岭地区的虞美人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哈,吉三国共有的界山,汗腾格里山,6995米。在昭苏是美丽的正三角形,从伊塞克湖东岸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形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伊塞湖北岸的乔尔蓬阿塔,世界著名岩画点思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