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乐恺堂是家乡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烧车御史谢振定的故居,属原湘乡44都,现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桃林湾的一座清代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廉政教育意义。乐恺堂离外公家白晃村很近,小时候我就去过,对门前的水磨坊印象深刻。可惜现在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乐恺堂由谢添荫、谢添弦兄弟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名“乐恺”寓意父子兄弟和睦共处,是清代“翰林父子”谢振定、谢兴峣的祖居地,又称“谢家大屋”。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湘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之一。建筑为青砖木结构,采用三进九厅布局,前后四排平房相连。正院设两道门、两座天井,后厅木格上保留着鲜明的金黄色油漆,梁柱雕刻精美,展现了清代湘中民居的工艺水平。中厅悬挂的“太学”匾额据传为嘉庆帝亲题,以表彰谢振定的功绩与师德。</p> <p class="ql-block">谢振定画像</p> <p class="ql-block"> 谢振定(1753—1809)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湘乡第一位进士,是近代湖南人文蔚起的开山之祖。对后来者陶澍、曾国藩影响巨大。他因当街杖责和珅家奴并烧毁其僭越规格的车轿,被称为“烧车御史”。此事彰显其刚正不阿的精神,成为清代廉政典范。嘉庆帝曾为其题写神主,称“祖之臣父之功臣,朕之先生”,足见其地位。谢氏家族以“父子翰林”“祖孙进士”闻名。谢振定长子谢兴峣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次子谢兴峘曾任知县,孙辈谢邦鉴等亦登科入仕,延续了家族的书香传统。</p> <p class="ql-block">乐恺堂作为廉政文化象征,成为涟源市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例如,2024年涟源市委党校在此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烧车御史》故事警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乐恺堂周边有象形地貌、锦石、溶洞等自然景观,结合古建筑与历史传说,具有文旅开发价值。当地政府已将其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推动修缮工作。2017年湖南省人大曾提出保护与利用乐恺堂的议案,强调需加强建筑维护和文化传承。目前,谢氏族人定期修缮,基本保持了建筑原貌。</p> <p class="ql-block">涟源市湘剧《烧车御史》剧照</p> <p class="ql-block"> 乐恺堂的精神内涵通过戏曲、诗歌等形式传播。例如,湘剧《烧车御史》曾赴京演出,展现谢振定的清廉形象;现代诗词亦以乐恺堂为题,赞颂其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乐恺堂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更是廉政文化的历史见证。其建筑艺术、家族传承与精神内核,为当代提供了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鲜活案例。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其成为湘中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2009年“草根红学研究者”娄星区谢志明先生多年考证的《红楼娄湘文化考》一书在红学界和社会各界的争论、争议中正式出版。该书一大重磅论点是《红楼梦》最原始素材的记录者是湘中一个叫谢三曼女子秘密书写的。他考证发现:《红楼梦》中所写的大量排他性的风俗、风情、民俗与娄底当地的风俗、方言、风情相吻合,借此,他认为《红楼梦》与湖南及娄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连。</p><p class="ql-block"> 令谢志明兴奋的是:他从双峰扶洲谢氏的族谱上找到了涟源市金石镇桃林湾谢氏家族的相关记载。从该家族的记载中又找到了与《红楼梦》书中所写的人物相吻合的生活原型,并从桃林湾现存的遗址中找到了与书中所描写的贾府极其相似的地点——乐恺堂。他说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巧合,而这种真实的族谱与景物,是具有惟一性的证据材料。</p><p class="ql-block"> 尽管目前谢先生的考证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对乐恺堂,对谢家这个显赫的书香世家而言,随着更多的考证结果公布,增加的不仅仅再只是一份神秘……</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乐恺堂前,望着那扇古朴的大门,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门楼上挂着的“翰林第”牌匾,见证着谢氏家族的辉煌。走进正院,两道门、两座天井依次映入眼帘,后厅木格上的金黄色油漆依然鲜明,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中厅悬挂的“太学”匾额,虽已褪去光泽,却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乐恺堂前的扇形水塘波光粼粼,远处的稻田随风摇曳,锦石山上的巨石屹立不倒,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卷。乐恺堂不仅是谢氏家族的荣耀,更是湘中地区历史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