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晚年神作《天马赋》惊艳世人

菲特

<p class="ql-block">米芾的书法生涯中,晚年时期的《天马赋》堪称其扛鼎之作。此作笔笔炫技,展现了米芾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董其昌对《天马赋》情有独钟,临摹了多次,有说法是500多遍,也有说法是超过千遍。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董其昌《天马赋》便是此件作品的临摹之作,足见其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启功先生对《天马赋》也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此作融合了晋唐诸家笔法,展现了米芾如何将晋人笔法放大来写,弥补了魏晋无大字墨迹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天马赋》的笔法精妙绝伦,顺锋入纸,行笔中锋而行,骨肉匀称,提按有致,顿挫分明。结字或以纵取势,紧凑纵长;或舒展开张,舒朗宽绰。墨色枯润转变自然,章法疏密有致。</p> <p class="ql-block">《天马赋》不仅受到了董其昌的青睐,更获得了康熙、乾隆等帝王的盛赞。康熙称赞其“前无古人”,乾隆更是在卷首题写“至宝”二字,并认为此帖为“天下书之至美者”,对《天马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也不忘将《天马赋》夹带出宫,足见其对这件书法瑰宝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天马赋》作为米芾的代表作品之一,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既有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以下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 与早期妍美风格作品对比:米芾早期偏妍美作品的代表作《蜀素帖》,整体风格妍丽多姿。而《天马赋》写于米芾晚年,使用“刷字”技法,行笔迅疾舒展、连贯多姿,笔锋的绞转、提按灵活巧妙,行笔多用中锋,即便遇到转折处,以侧锋或尖峰完成后,依然快速换为中锋,同时不断衄错、蓄力,形成波折势态,有时这种变化被藏锋收敛,外观平滑流畅,细品却给人苍劲醇厚之感,搭配几处干涸的墨色,极具古雅质朴的天然风韵 1 ​ 3 ​。</p><p class="ql-block"> ● 与其他作品共性:米芾的书法作品通常都具有纵横捭阖、潇洒自如的特点,《天马赋》也不例外,其笔锋纵横驰骋,肆意挥洒,这与他的其他作品在整体的书写气势上是一脉相承的。并且米芾书法八面出锋、笔笔骨力雄健的特点在《天马赋》以及其他作品中都有体现 1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作技法</p><p class="ql-block"> ● 笔法运用:在书写《天马赋》时,中锋、侧锋交替运用且转换自如,中锋行笔线条圆润饱满、坚韧有力,侧锋则锋芒毕露。这种笔法在米芾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但《天马赋》在晚年书写,技法运用更为老辣成熟,例如转折处的处理更加自然流畅,笔锋的转换更加迅速精准 ​。</p><p class="ql-block"> ● 墨色变化:米芾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天马赋》也不例外,巧妙地运用墨色变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不过,《天马赋》中几处干涸墨色的搭配,使其古雅质朴的感觉更为突出 。</p> <p class="ql-block">内容与主题</p><p class="ql-block">米芾的大部分作品主要展现书法技艺本身,而《天马赋》围绕天马这一主题展开,天马象征着力量、速度和自由,米芾将自己对天马的情感与想象融入笔端,通过书法将天马的雄姿与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内容主题上看具有独特性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米芾的《蜀素帖》与《天马赋》都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从不同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与背景</p><p class="ql-block"> ● 《蜀素帖》:创作于米芾38岁时。传元佑三年(1088年)八月,米芾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林希盛情款待并取出收藏多年的蜀素卷,请米芾在上面题诗以留墨迹 ​。</p><p class="ql-block"> ● 《天马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书法风格推测为米芾晚年作品。</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 笔法</p><p class="ql-block"> ● 《蜀素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中侧锋交替使用,笔画挺拔劲健,爽利中见力量,飘逸中显沉着。例如“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中的“劲”“凌”等字,笔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处理得十分精妙。</p><p class="ql-block"> ● 《天马赋》:使用“刷字”技法,行笔迅疾舒展、连贯多姿,笔锋的绞转、提按灵活巧妙,行笔多用中锋,即便遇到转折处,以侧锋或尖峰完成后,依然快速换为中锋,同时不断衄错、蓄力,形成波折势态,有时这种变化被藏锋收敛,外观平滑流畅,细品却给人苍劲醇厚之感 ​。</p><p class="ql-block"> ● 墨法</p><p class="ql-block"> ● 《蜀素帖》:墨色相对较为均匀,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来体现节奏和韵律。</p><p class="ql-block"> ● 《天马赋》:更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几处干涸的墨色搭配,极具古雅质朴的天然风韵 ​。</p><p class="ql-block"> ● 结体</p><p class="ql-block"> ● 《蜀素帖》:结体欹侧多姿,变幻无穷,常常打破传统的平衡感,却又能在动态中保持稳定。如“拟古”二字,“拟”字左低右高,“古”字则重心偏上,二者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 《天马赋》:结体更加沉稳大气,在遵循传统书法结体规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米芾独特的个性,给人以端庄而不失灵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 章法</p><p class="ql-block"> ● 《蜀素帖》:整体布局疏密得当,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每行字的大小、长短、疏密变化自然,形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 《天马赋》: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更强,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相对较为规整,但又不失灵动。</p><p class="ql-block">作品影响</p><p class="ql-block"> ●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 。</p><p class="ql-block"> ● 《天马赋》:被康熙誉为“前无古人”,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但由于其真迹存在较大争议,在传播和影响力方面相对受到一定限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真伪争议</p><p class="ql-block">米芾的多数作品真伪相对明确,但《天马赋》虽声名远扬,众多书家如董其昌等都对其膜拜不已且多有临写与题跋,但其真迹却始终未能定论,董其昌曾言亲眼见过四种刻本的《天马赋》,这与米芾其他一些作品在真伪判定上有所不同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