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廿鄱中,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桃李芬芳,誉满四海。值此母校即将迎来百廿华诞之际,作为一名曾经在鄱中求学、如今又回归母校任教的普通学子,心中满是感慨,也想借此机会,书写我与母校的深厚情缘。虽自知才疏学浅、微不足道,唯恐文笔欠佳,贻笑大方,但转念一想,世界既有璀璨耀眼的星辰,也有默默无名的尘埃,从尘埃的视角记录母校,或许能展现出更为真实、质朴的情感。于是,我决定将自己与鄱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此庆祝母校华诞,同时缅怀那已然逝去的青春岁月。文中若有涉及人与事的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谅解。</p> 现在的校容校貌 <p class="ql-block">一、初闻鄱中,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次听闻“鄱阳中学”的校名,是在儿时,从老父亲的口中得知。那时,父亲常给我讲述解放前家族里在鄱阳中学教书的王和仲老先生的事迹。王老先生德高望重,培育出无数优秀人才,在全县享有极高声誉,族人们都以他为傲。那些故事,如同点点星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鄱中的向往。</p> 原化肥厂烟囱和厂房 <p class="ql-block">十来岁时,我乘坐村里的小帆船,沿着鄱阳湖边缘,缓缓驶向鄱阳东门口码头。途经高门坡时,父亲指着那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对我说:“那个地方就是鄱阳中学。”他还提到,文革期间被迫回到村里、住在我家隔壁老房子的王枧田老师,如今也回到了那里工作。王老师下放时与我堂姑奶结为连理,他们的两个小孩曾是我儿时的玩伴,自他们返城后,便断了联系。那时,望着高门坡闸口处一群玩水的小孩,我满心期待能在其中看到他们的身影,渴望与他们重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校庆时与王枧田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时,听闻那有高耸烟囱的地方就是鄱阳中学,我满心疑惑,为何学校里会有如此高的烟囱?后来才知晓,这所始创于1902年、曾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党政要员、专家学者的江西省6所老牌名校之一的鄱阳中学,竟在“文革”期间被迫停办,改建为县化肥厂,长达十七年之久。曾经享誉赣鄱大地的名校,就这样遭受重创。那烟囱,作为化肥厂的标志性建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鄱阳中学那段苦难的历史,以及它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各界知名校友共同倡议在高门原址重新恢复鄱阳中学。这一倡议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界著名人士的大力支持。1985年9月,鄱阳中学终于迎来复校,犹如凤凰涅槃,从此踏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复校后,时任江西省省长的校友吴官正同志回母校看望师生</p> <p class="ql-block">85年复校后,鄱中管理层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初入校园,梦想萌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9年中考,是我初次踏入鄱阳中学校园。那时,我被分到刚建好且投入使用不久的“八七楼”考试。与四周破败的旧厂房、凹凸不平的泥土地相比,这座崭新的四层教学楼显得格外醒目。那一刻,身为乡下学生的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渴望能考入鄱阳中学,在这“八七楼”里读书学习。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想,更是所有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当年学校最漂亮的八七楼和历史悠久的五四楼</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旭楼和操场 </p><p class="ql-block">坑坑洼洼的操场,冬春季泥泞不堪,夏秋季杂草丛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年为了能顺利举行运动会,都会拖许多煤渣铺一下跑道,填一下水坑。</p> <p class="ql-block">同年9月,幸运降临,我和双港乐亭初中的3位同学一同被鄱中录取。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激动与喜悦难以言表。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学生一旦踏入了鄱阳中学校园,就意味着一只脚就踏入了大学之门。”年轻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踌躇满志,对即将开启的高中生活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89年6月参加中考时与同学到鄱阳照相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鄱中求学期间,我得到了诸多关怀与帮助。在鄱中工作的表姐王慧敏、姐夫王乐红(也是同村同辈兄长),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初离家门的我不再感到孤独,帮助我克服了因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顺利度过了生活中的种种难关。</p> 九十年代的操场 现在的操场 曹功先校长 <p class="ql-block">三、师长教诲,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曹功先校长是鄱阳中学85年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同时担任县人大委员会副主任。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充满激情与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鄱中学子奋发图强。曹校长的办公室就在八七楼我们教室旁的小房间里,他为人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同学们遇到物理问题,甚至会直接到他办公室请教。记得有一次,他还专门到班上为同学们讲解几道典型的物理力学试题,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一升高二分文理科时,学校规定期末理化总分超过120分的学生只能读理科,而我那次刚好超过了分数线,虽报了文科班,却还是被分到了理科班(当年全年级总共4理2文6个班)。然而,由于我对政治历史学科的热爱,坚持要选择文科。为此,我鼓起勇气,特意找到了曹校长。曹校长认真地询问了我选择文科的理由,在了解我的真实想法后,他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帮助我圆了学文科的梦想。这份恩情,我一直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我高一的班主任王江贵老师,高二高三的班主任李新人老师,高二高三数学老师杜木生老师与其他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92届高三1班毕业合影 班主任:康火星老师</p> <p class="ql-block">92年高三2班毕业合影 班主任:李新人老师</p><p class="ql-block">我的高一班主任王江贵老师,高二高三的班主任李新人老师,高二高三数学老师杜木生老师,以及语文余白屏老师、政治张晓凤老师、历史黎杰老师、地理施敏老师、体育罗柳根老师等,他们各具特色,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子。李新人老师性格随和谦虚,余白屏老师文学功底深厚,杜木生老师治学严谨,张晓凤老师如母亲般谆谆教诲,黎杰老师知识渊博,施敏老师风趣幽默,罗柳根老师热情豪爽。他们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镌刻在我的心中,令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时光匆匆,岁月无情。余老师、张老师、黎老师竟都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每当想起他们,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悲痛与惋惜。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那些曾经的教诲,依然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92届高三3班毕业合影 班主任:徐玉生老师</p> <p class="ql-block">92届高三4班毕业合影 班主任:曹绍雄老师</p> <p class="ql-block">92届高三5班毕业合影 班主任:王江贵老师</p> <p class="ql-block">92届高三6班毕业合影 班主任:廖勇老师</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鄱中学子最高荣誉“李氏奖学金”的设立者李维桢老先生回母校。</p> <p class="ql-block">91年我荣幸获得“李氏奖学金”,奖金额50元,对当时来说数额不小,每个获奖者都感到无比自豪,无上光荣。</p> 当年与同学的合影 当年与同学的合影 <p class="ql-block">一百年校庆时92届毕业十周年部分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百一十年校庆时92届高三2班毕业二十周年部分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92届高三6班毕业25周年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四、艰苦岁月,青春无悔</p><p class="ql-block">由于鄱阳中学是从原化肥厂复校而来,许多老厂房的残垣断壁尚未完全拆除,新的教学设施也还未完善,那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师们几乎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校长室和副校长室都设在八七楼西边各层的小房间里。学生宿舍更是破败不堪,简直可以用“蜗舍荆扉”来形容。</p><p class="ql-block">我曾和几个班的近30多名同学住在一间原本用来堆化肥的低矮瓦房里,上下铺紧密相连,空间狭窄,几乎难以通行。一到下雨天,屋顶瓦片漏水,门口水沟的水也会倒流进来,地面常常积水半尺深,拖鞋四处漂浮。顽皮的同学们还会在寝室里打水仗,把漂浮的拖鞋当作水上足球踢来踢去。寝室卫生状况极差,住在里面的学生十个有九个都得了疥疮,生活条件可谓苦不堪言。住在一间原来堆化肥的低矮瓦房里,上下铺,床靠床,拥挤得几乎无法走路。一下大雨,上面屋顶瓦漏水,下面门口水沟里的水倒流进来,地面有时有半尺之深的积水,拖鞋漂到四处都是。顽皮的学生常在寝室打水仗,把漂浮的拖鞋当水上足球踢来踢去。寝室卫生极差,住在寝室里面的学生十个就有九个得了疥疮,真是苦不堪言!</p> 当时的校园一角 当年的学生宿舍 当年学校各处室办公点 当年的学生食堂。 <p class="ql-block">当年使用的饭票</p><p class="ql-block">当年读书农村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家里带米来,然后到食堂换成米票,打饭打菜都是用饭票。那时真的很穷,很多同学周末从家里带来咸菜,到食堂仅仅打点饭,连5分钱一份的青菜都舍不得买。在食堂工作的同村亲戚蒋师母常常心疼我,常会偷偷地给我打点菜,让我感动不己,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br></p> 当年的老师宿舍 当年的公厕。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住的宿舍:合子间。毕业之后回到鄱中任教,这里改成了年轻教师宿舍,我又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当年化肥厂遗留的残垣断壁的老厂房</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里乱石成堆,杂草丛生,我们学生经常参与劳动。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高一学生搬走八七楼下的一大堆乱石。曹功先校长亲自为我们开动员会,讲述他下放劳动的经历以及劳动的重要意义。在曹校长的激情动员下,他率先带头搬砖,杨守仁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纷纷加入,同学们见状,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劳动中。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将那一大堆乱石清理干净。那次劳动,同学们没有感到丝毫疲惫,反而从劳动中收获了无尽的快乐,这段经历也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清理乱石杂草,我们还会在学校种树。如今五四楼后的那些高大杨树,便是我们当年亲手栽种的。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开玩笑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要让后人知道是谁栽的。”于是,他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并埋在了树坑中。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小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昔日那些懵懂的少年,也已步入中年。</p> <p class="ql-block"> 尽管条件艰苦,但学校依然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年的秋季运动会、春季毕业文艺汇演,以及春游、秋游等野外活动,都成为了我们校园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每次春游或秋游,同学们都会打着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欢歌笑语地走向目的地风雨山。到达后,大家便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唱歌比赛、跑步比赛、拔河比赛……或是自由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那一刻,大家忘却了学习的压力,尽情释放着青春的活力。</p> 当年的校运会会开幕式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师生秋游时图片</p><p class="ql-block">(高一时班主任王江贵老师和数学老师杨守仁副校长与同学们秋游合影)。</p> 当年的晨会升旗仪式 当年的学校蓝球场 现在的蓝球场 当年的乒乓球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2年,我参加了著名校友彭涛铜像的落成典礼。铜像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题词,时任国家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同志亲自为铜像揭幕。那庄严而隆重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深感作为鄱中学子的自豪与骄傲。</p> <p class="ql-block">彭涛,原名彭定乾,江西鄱阳人。1927年夏考入江西省立第十中学(现鄱阳中学)。“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建国后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首任化工部长。1958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p> <p class="ql-block">杨守仁校长</p><p class="ql-block">九十年校庆是由杨守仁校长领导组织策划的,那年来了许多省、市、县各级领导和各界著名校友,大家济济一堂,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92年我作为学生也积极参加了学校九十年校庆,观看了搭建在操场上的舞台上的文艺汇演。</p> <p class="ql-block">德高望重的曹校长和杨校长三十年后重逢时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1985一1992年:艰苦创业、勤俭建校期</p><p class="ql-block">此段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极其简陋,房屋破败不堪,教师待遇低,生活清贫。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上下一心,以艰苦奋斗为己任,以振兴鄱中为使命,师生经常雄姿英发,伸手搬砖,挥锄平土,积极参与校园建设活动中。这段校史真实记录了师生孜孜以求的身影和怀揣刻苦无私的奋斗精神,正是他们的奋斗与付出开启了鄱阳中学的复兴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92年高三毕业时照片 <p class="ql-block">五、高考之路,梦想与挫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中三年,我始终努力学习,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然而,1992年的高考,我却遭遇了挫折,遗憾落榜。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沮丧与懊恼之中,但在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定重新振作,背着行囊再次迈入鄱中复读。复读的一年里,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然而命运似乎再次与我开了个玩笑,高考依旧未能如我所愿,被调剂到江西师范大学英语教学本科班。1993年夏,我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生活4年的鄱阳中学,开启了新的大学生活。</p> 93年入江西师大时留念照 <p class="ql-block">在高中时期,我从历史老师黎杰老师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黎老师极力推荐给我,书中贫困却自强的孙少平深深吸引了我。他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却始终保持着宽厚仁慈、坚韧不拔的品质,让我感同身受,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平凡的世界》对那时意气风发的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我心中便种下了一个伟大的梦想——渴望考入知名大学,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物,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母校争光。这个梦想,如同灯塔一般,一直激励着读高中和大学的我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母校,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曾经梦想着不平凡的我,最终也如《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不甘平凡,最后依然趋于平凡”。但我深知,世界上的事情并非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然而,人生因为有了梦想,经历了拼搏,便有了不凡与不屈的色彩,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正如路遥所说:“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落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作为鄱中毕业的学子,或许平凡的你我,才构成了这个真实的世界。</p> 2020年元旦晚会 <p class="ql-block">忆峥嵘岁月,踏宏阔新程。建校120周年是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里程碑,更是凝聚共识、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历百廿流金岁月而恰风华正茂的鄱阳中学,正奋进在建设“赣东北领先、江西示范性优质高中”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 为总结120年办学经验成果,共商母校发展良策,共议鄱阳发展大计,汇聚奋进力量,鄱阳中学将于 2022年11月20日上午9点举行以 “凝心聚力、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庆典活动。</p><p class="ql-block"> 热切期盼广大校友重返高门母校,忆青春芳华,叙同窗情谊!诚挚邀请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拨冗莅临,共襄盛举,共创鄱阳中学美好未来。 </p><p class="ql-block">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p><p class="ql-block">江西省鄱阳中学</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15日</p> 现在的校园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