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欧洲之六:浪漫的巧克力博物馆

加州郎中

<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前一天,我们特别安排了参观Lindt巧克力博物馆。太太提前一天幸运地订到了最后两张入场票。瑞士的巧克力闻名于世,瑞士生产巧克力的历史比这个国家的历史还长,现在人均巧克力消费量都保持到第一二位。瑞士巧克力虽然有多个著名品牌,对我来说知名度最高的还是要数Lindt。今天是2月14号,我们对这个行程特别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苏黎世湖畔,2020年9月才建成开放。从苏黎世火车总站坐S8号火车到Kilchberg站下车,沿着湖边走十来分钟就到了。我们的门票入场时间是11点,时候尚早,就在湖边溜达了一会儿。今早才刚下过小雪,寒风瑟瑟,游船泊岸,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惨淡,一点都不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夏季度假胜地的感觉。不过,天鹅野鸭水鸟倒是悠哉悠哉,丝毫没有理会寒意,给灰白的湖景添上一些点缀。</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门前橱窗早就做好了情人节的装饰,好有浪漫的氛围。建筑物的外墙写着“Lindt,巧克力之家”几个金色的大字。进入大厅,一个巨型的巧克力瀑布马上就会抓住你的眼球,男女老少都忍不住拍照留念。大厅的左边是咖啡餐厅,右边是Lindt专卖店。巧克力博物馆的入口在2楼,上楼前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语言的翻译播放器。</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进门就模拟了加纳可可豆原植物的生长种植环境和采集处理过程。可可果是在树干上结出的果实,可可豆是可可果里的种子,果实成熟后,种植人员把可可豆连同果浆一起挖出并堆填在在芭蕉叶下,经过几天的翻转和发酵,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可可豆变成了灰褐色。又经过干燥筛选,就变成了巧克力原料的可可豆了。地球上种植可可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热带潮湿的“可可带”,与咖啡的产地差不多,加纳和象牙海岸两个西非国家的可可豆产量几乎占了世界产量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  虽然非洲的产量第一,但是可可豆的发现和使用最早是南美洲的玛雅人,被研磨后加入花香蜂蜜等调味品做成饮料饮用,用作提高精力的滋补品和有止痛功效的药物。西班牙殖民者最早把可可豆带入欧洲,传到意大利之后又到德国和瑞士。当时欧洲人觉得这种饮料太苦又带酸味并不太喜欢,只是物以稀为贵,只在宫廷贵族中享用。直到工业革命后期,在瑞士的湖区,出现了应用蒸汽机推动研磨可可豆的工厂。瑞士药剂师Henri Nestle 发明了炼乳,并用它制作了第一款幼儿配方食品,他也是现今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集团的创始人,他的邻居Daniel Peter发明了用炼乳加入可可豆粉制成了第一款牛奶巧克力,深受欧洲人欢迎。</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时的这种巧克力又脆又硬,不易成型,口感不好。瑞士人Lindt从小就是巧克力迷,他立下志愿要做出人人都喜欢的巧克力,发明了一种可可豆研磨机,可以把可可豆研磨得非常细腻,但是还是解决不了脆硬和不易成型的问题。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外度假了几天,他的实验工厂研磨机还在不停的研磨运转,到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研磨机里的可可豆粉变成了一种糊状物,气味浓郁芬芳,口感细腻、入口即化。冷却后它又会变成固状体,这就解决了以前的所有问题,带来了巧克力工业的革命。Lindt虽然是这项工艺的发明人,但是并不是现今Lindt公司的持有人,Johann Rudolf以一百五十万瑞士法郎的高昂价格买断了Lindt的专利和公司,相当于现在一亿瑞士法郎!并于1899年成立了Lindt & Sprungli巧克力品牌公司,至今一百多年了依然坐落在苏黎世湖畔的同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介绍完巧克力的历史之后,再往前走就进入了巧克力迷们最喜欢的环节啦!这里介绍了怎样由可可豆制成各式巧克力的过程主要包括:筛选杂质、研磨细粉、烘烤出独特浓郁香味、研磨液化等工序。Lindt三种主要巧克力的配方:“白巧克力”是由可可豆脂、奶粉和糖制成;“牛奶巧克力”在以上配方中加入可可豆浆状体;“黑巧克力”是以可可豆浆状体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可可豆脂和糖而成。最令人垂涎的是:可以用勺子任意品尝这三种巧克力浆!没有限量,直到你觉得不好意思为止!</p> <p class="ql-block">三种巧克力配方</p> <p class="ql-block">  下一个环节介绍了怎样由液状可可讲冷却成型,制成各式巧克力的生产流程,当然也少不了任意品尝各种风味的巧克力块啦!只要你伸手在不同味道的圆桶下,就有半块巧克力板掉下来。同样是没有限量!八个圆桶共有四种口味:纯黑、橘汁、榛子和海盐。当我囫囵吞枣地吃完这四种巧克力块之后,才发现大屏幕上巧克力大师是怎样用手工制作精美巧克力的,他说要用五官去感受巧克力的美妙:先用眼睛看看巧克力块表面是否平整,颜色是否均匀;再用手触摸巧克力块表面是否光滑;然后甚至可以把巧克力块放在耳边听听掰开时清脆的声音;之后用鼻子吸入巧克力的浓郁的芬芳;最后放入口中享受细腻丝滑融化的快感。</p> <p class="ql-block">一个猥琐油腻中年男露出偷吃后得意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五官品赏法</p> <p class="ql-block">  后面进场的人流迫不及待地涌进这两个免费品尝的地方,我无奈只有擦干嘴边的巧克力胡子,依依不舍地走进下一个展览厅。这里展示了瑞士不同时间的品牌和发源地、世界主要可可豆种植生产国和地区、世界主要国家巧克力人均消费的排名和各个时期的巧克力广告等等资讯。瑞士和德国经常交替排在人均消费量的前两位,第三位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爱莎尼亚,爱尔兰第4位,保加利亚第5位,比利时排第15,澳洲第17位,美国第19位,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虽然分别排在第21、26、27位,但是黑巧克力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中国第31位。</p><p class="ql-block"> 下一个环节是情侣和家庭喜欢的在几个Lindt背景前留影自拍,免费下载。还有免费品尝Lindt的标志产品各种风味的Lindor巧克力球。参观者个个都彬彬有礼,浅尝即止,并没有看到胡吃海喝疯狂抓入口袋的。征得同意后,我给一对美丽的金发瑞士女郎和英俊小生服务员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接下来是未来与思考环节,展示了Lindt公司在可可豆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环境保护和提高种植户收入和教育水平的项目等等。介绍了瑞士一所大学的实验室培养的可可豆替代巧克力的研究成果,以及3D打印巧克力的未来工艺。最后还展示了一条真实运转的缩短了1/3的生产流水线。</p><p class="ql-block"> 大人和小朋友们在博物馆参观结束前都有一个小小的惊喜,扫入门票二维码后一个金球通过不同的挂满玩具的金色通道来到你面前,投下一块小巧克力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后,必不可少的项目当然是去一楼的咖啡厅品尝一杯美味的专属热巧克力和精美甜点。在那里可以试着用Lindt巧克力大师的五官欣赏法,品味刚刚拿到的各种赠品。我因为对牛奶敏感,所以只喜欢含奶少的黑巧克力,那种独特的苦味层次丰富、齿颊留香,让人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陪太太在专卖店采购也特别开心,很多 Lindt的品种在美国都不见销售,那种细心布置的情人节粉红色购物环境和气氛,使人情不自禁地把巧克力大把大把地往购物袋里塞!受行李重量限制,我就小小意思,仅表心意了。我们缓步走出Lindt博物馆,就此结束了2.14的浪漫之旅。明天将踏上回家的归程。</p> <p class="ql-block">疯狂采购的快感</p> <p class="ql-block">补充材料: Lindt巧克力博物馆的门票17瑞士法郎,一定要提早很多在网上预订,特别是214、520和各个节假日,这次提早一天订到最后两张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博物馆还有各种自制巧克力体验课程从30-90瑞士法郎不等,更加需要提前预约,十分抢手也非常值得,这次错过了,下次一定先做好功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