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枝垂,红豆艳;雁正南飞,君把亲情念。千里相间隔不断,寒气袭来,更是招人看。<div> 见沧桑,识衍变;回首乾坤,谁是英雄汉?百万年来身愈健,今日翩跹,看万山红遍!<div><div><div><div><br></div><div> 这首《苏幕遮》,是我写红豆杉的。填这首词,是因为受到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的感动。范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曾激励过无数年轻人的立志,而在这首词里的"黯乡魂,追旅思"却又极易把人带入回忆过往,其结尾处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则是让我想起了一物,即"红豆杉"。<br><br></div></div></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江南芜湖的一个建筑工地工作过几年。当时的江上还没有大桥,每次往返省会合肥都要通过公共交通、江上轮渡及火车几种方式的转换,一个单程就几乎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而这期间,最让人难耐的是候船和等车两个时段。</p><p class="ql-block"> 为使自己免于着急,我通常会在到了车站或码头时买份小报或杂志,以消磨时间。记不起是哪次了,在一本杂志上我看到了首唐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那时节,我涉世尚浅,也不太懂相思,多年以后只有南国的"红豆"方能记起,而包括作者在内的其他什么都模糊了。</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到了九十年代,在一次省级科技图书的展览会上,我注意到了展馆一隅的"红豆杉"。它们被一颗颗地栽在漂亮的紫砂盆中,娴静文雅,青翠而诱人,该是专为书房里配置的。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红豆杉可是种珍贵的植物,它不只是能美化环境,还有改善室内空气和防治癌症的功效,而且养几年后还会结果的。听她这么一讲,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把它与南国的红豆"合二为一"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到了一家金融单位工作。为美化职场环境,我在布置花卉时也买了盆红豆杉,之后便细心照料,且每天都会多看几眼,盼它早日开花结果。只可惜,没到两年它就夭折了。这时,它给我的印象是"体弱"和"娇气"。</p><p class="ql-block"> 然而,多年后我与红豆杉的一次偶遇,却完全改变了我对它的认知。</p> 那是个春季,因为旅游我和家人去了趟东北。东北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尽管我们每到一处都是首次,但我"回家"的感觉还是有的。有一天,我们行程的安排是从长白山的天池至延吉,准备第二天再去中朝边境的图们。车行途中,陪同的朋友问我:"前面不远的地方有棵古树,有兴趣过去看看吗"?我问是什么树,他回答是红豆杉。"红豆杉"?我有点不太相信,北方也有红豆杉吗?从小到大我可一直没听说过。<div> 带着些疑问,也带着惊喜,我们走进了延边的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沿着标牌指引的路径,没多久果然走到了一棵红豆杉的近前。它二十多米高,径约成人的一抱,据称其存活期已达1300多年了,且当地的百姓都视它为神树,每遇重要活动均要来此祭拜,以求护佑。</div><div> 围着这棵古树,我由远及近、由近到远地从不同角度看了好一阵子。它苍劲挺拔,枝叶竞生,像是位从战火中走来的战士,虽功勋在身却还在直立着。北方的寒冷、山野的孤寂都没能够让它倒下。它给我的感觉是在坚守或期待着什么,无论如何我也无法将它与那些盆里的植物联系在一起,但通过它我知道了红豆杉在当地又称是"赤柏松"。难怪我见它第一眼时,就误以为是棵松呢!</div> 其实,红豆杉既不是松也不是杉,它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一种乔木,只是其扁平修长的叶片与杉类树木的叶片高度相似,成熟的果实又为红色的豆形而得到了其名。至于它为何珍贵,我查阅了下资料,归纳起来有三:一是它属地球经历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是妥妥的"植物界的大熊猫",目前在全球还是处于"濒危"的状态,我国正对它进行着一级保护;二是它的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且遇水不腐,是高价值的建筑、家具和装饰物的制作材料,从其树皮中分离出的紫杉醇又是少有的天然抗肿瘤活性物,它的根、茎、叶均可入药,有治病、养生、健体等多种用途;三是它四季深绿,可长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枝叶的形态又富有美感,是非常理想的促进生态和环境提质的树种。<div>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不但消去了对红豆杉原有的印象,还觉得它有股子"英雄气",并对它产生了一种敬意,更希望能有机会看到它挂果的样子。</div> 没承想,这一天竟很快就来了:前年的秋天,我和几位朋友在徽州一带自驾旅行,其中的一个早晨,我们与一位独行的摄影人在一家民宿店里用餐,他见我们也携带着相机,便主动地问:"金岗岭,你们去了吗"? 我们此前并不知道这么个地方,更不知他问话的用意,他接着说:"那里有千年的红豆杉,非常值得一去"。听到这里,我们立刻来了兴趣,随之就向他询问了方位和去的路径,在做了感谢之后我们就动身前往了。<div> 这显然是座历史悠久的村落,它伴山而居,村口向阳,在人员进出必经的道路两旁,不规则地生长着成群的参天大树,有古樟、苦槠等等,郁郁葱葱,出奇地茂盛,我们所找的红豆杉就在其中。 </div> 见了红豆杉,我们自然首先关注的是树上的"红豆"。它圆润饱满,色泽鲜红,一颗颗悠然地挂在凤尾样的枝条上,煞是好看。它们远的似眨眼的星辰,时隐时现;近的则像是泪珠连线,又张开着笑脸;集中在一起的更像是始燃的火焰,仿佛要烧红一片天地,使人愉悦,看之更想再看。 人生漫漫几十年,我也只是在那个时刻才见到了结满硕果的红豆杉,而且还不只是一两棵,难免有些激动。它让我想起了唐诗里的红豆,想起了长白山麓那棵超越千年的赤柏松,当然还有紫砂盆里的一棵棵绿苗。是什么因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呢?当然是"相思"! 回到家后,我把红豆杉的图片做了整理和收藏,可并未将其放下,缘由还是在"相思"这两个字里。<div> 相思是什么?相思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它虽出于无奈却可使亲情得以延续,让友情得到升华,还会叫爱情深入并持久。在中华传统的文化里,慈母的手中线上有相思,春江的长流水里也有相思;雨打芭蕉的声响里有相思,九月九的登高中还有相思;抵万金的家书里有相思,秋夜高悬的明月中更有相思。......至于红豆,唐代有词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而后更有人发了"红豆不堪看,满眼泪相思"之声,可见它所喻是一种既赤诚又深入到骨里,且不忍的相思,被称之是"最相思"看似名副其实了。<div> 但是,古人那所说的红豆,应是又称"相思子"的一种藤本植物,它虽华美在身却肢体细弱且须依攀援才可向上而生,给人一种欠阙之感。</div></div> 我们知道,相思是念情的,它针对的不仅是过去,还有当下、有未来;相思又是无形的,但它有愿景、有温度,还有长度;相思还会是痛苦的,但它不尤人、不外露,还会自行化作一种动能,静待利好。<div> 我们再看看红豆杉:它从远古的严寒中走来,历经磨难却生命犹存、健硕依然。作为生物,它顺应自然的规律,春发夏长,更注重汲取天地之精华,在内敛上下功夫。它是小众但不孤独,它几度濒危却愈发自强,终成为了"植物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深秋时节它红豆满枝,像彩云一般,非常适于入诗或入画,以表达一种对未来的期盼。</div> 时间到了去年的秋天。<div> 这年十一月的下旬,有位享誉中外文坛的世纪老人离开了我们。她的名字,叫叶嘉莹。叶先生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但一生却历经离乱、悲苦不断。尽管如此,她还是深爱着祖国的古诗词文化,并将其传播作为终身己任,被称为是以古诗词为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摆渡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长的王蒙称她是"中华诗教的代表",是"中华诗魂、中华诗韵、中华诗风的感受者、体验者、回应者",并赞"叶先生将中华文化作为立身之本,同时是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使者","她以国际眼光视野、现代的学问理论、自身的独特感受,将中华诗学感染到全世界"。可见,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她对弘扬传统和推动文明互鉴所做的贡献是独特的、巨大的,而她的离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div> </div></div> 在叶嘉莹先生去世之前,我只知道她是位"桃李天下、传承一家"的大学老师,其他方面一概不知,而在得知她不幸消息的前两天,我刚学着作了首词的习作,即本篇开头时的那首《苏幕遮》。读了各种介绍和缅怀叶先生的文章和诗作,我对她的生平才有了些了解,而仅是这些了解,就已让我对她肃然起敬了。我甚至忽然觉得,叶先生就酷似扎根于我们中华几千年文化沃土上的红豆杉。 叶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学中华的古诗词,并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走上社会后又教授、研究、传播古诗词,且不论时事动荡和家境的变故,也不论是身置何处,她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给了祖国的诗词歌赋。而更可贵的是,她在95岁高龄时为使自己钟爱的事业能得到普及,把一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社会,自身却保持着极简的生活。她还以自己非常宝贵的经验告诫我们:"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div> 很显然,在叶先生百年生命的长河里,是有着她那独特而又深深的"相思"的。她一头牵着祖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一头连着祖国文化的未来,而且是不离不弃、坚贞不渝。她无愧于"诗词的女儿"和"风雅的先生"。</div><div> 在叶先生这棵高耸的红豆杉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看到李煜、苏轼、辛弃疾,还能看到他们的来者,看到他们的根基。那一颗颗耀眼的红豆,正是他们用生命和才华写就的诗篇,丰富着当下我们的情感,疗愈着我们的病痛,启迪着我们的前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