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典绘画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更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描绘出了各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为了让这些传世瑰宝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古典绘画的魅力,中国邮政从1984年至今,共推出19套古典名画邮票。</p><p class="ql-block"> 从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到清代的《姑苏繁华图》,每一套邮票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名画,这些画作跨越千年时空,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风俗等各个领域。在邮票设计上,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原作的神韵与风采;在邮票的印制上,运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工艺,如影写、胶印、胶雕套印等,力求将画作的细节和质感完美呈现。让我们按朝代顺序,走进古典绘画艺术世界,在方寸中感受精品画作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东晋</p> <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图》</p> <p class="ql-block">《洛神赋图》(2005—25)</p><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28日发行,全套10枚,以小版张方式发行。</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内容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伏羲的女儿宓妃过洛河时坠水而死,于是成为洛水之神。因宓妃美丽而又勤劳善良,人们怀念她、祭奠她,洛神也就成了美丽女神的代表和象征。三国时,曹植途经洛河,联想到洛神传说,感念自己身世,以叙写男女之思寄托君臣遇合之感,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抒情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图》绢本设色,为东晋顾恺之所作,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益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展现了人神相恋的浪漫奇幻故事,画面中洛神的飘逸、曹植的深情,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唐代</p> <p class="ql-block"> 1、《簮花仕女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T·89)</p><p class="ql-block">1984年3月24日发行,全套3枚,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唐代原作,流传至今,卷轴完整无损,堪称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难得的璀璨明珠。此画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原画高47厘米,长18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是一幅描写贵族妇女生活的画,以生动的情节、精工艳丽的笔法,对每个仕女的不同性格作了细腻入微的刻画,再现了千余年前唐代上层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3—1《簪花仕女图》卷之一</p> <p class="ql-block">3—2《簪花仕女图》卷之二</p> <p class="ql-block">3—3《簪花仕女图》卷之三</p> <p class="ql-block"> 2、《虢国夫人游春图》</p> <p class="ql-block">《虢国夫人游春图》(1995—8)</p><p class="ql-block">1995年5月23日发行,全套2枚连票。</p><p class="ql-block"> 邮票取材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此画为绢本,着色,长148厘米,宽52.8厘米。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人物疏密有度,线条劲细,色彩浓艳又不失秀雅,人物形象神态怡然,雍荣华贵,准确地塑造出贵族妇女的外表与心态,是唐代人物画的精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3、《步辇图》</p> <p class="ql-block">《步辇图》(2002—5)</p><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16日发行,全套为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步辇图》绢本设色,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画作长129.6厘米,宽38.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反映了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唐王朝典章制度,派禄东赞到长安通聘,希望通过与唐公主和亲而永结和好。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场面:上侧画太宗坐步辇上,前后由众宫女抬护拥随,另一侧画禄东赞在典礼官引到下谒见。成功地刻画了太宗的睿智与喜悦以及禄东赞对太宗的敬仰之情,对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现得真实得体。图卷左有宋初章友直的小篆,记录了历史上汉藏友好关系的盛举。作品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4、《神骏图》</p> <p class="ql-block">《神骏图》(2006—29)</p><p class="ql-block">2006年12月3日发行,全套2枚连票。</p><p class="ql-block"> 作为唐代韩干所绘的一卷历史故事画,形态生动,结构严谨。该画绢本设色纵27.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的主题是晋人支遁爱马的一个场面:岸土石坡,支遁正面坐于石台边,向着迎面踏水而来的骏马;马上坐着披发童子,手执棒状毛刷,似人从水中洗浴后奔驰归来。支遁对坐一人,高冠博带,旁立西域侍者,臂上立一雄鹰,增加了平静中不平静的气氛。此画人、马形神统一,树石钧而不皴,以水纹浪花尤见功夫。此画表现了支遁爱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5、《八十七神仙卷》</p> <p class="ql-block">《八十七神仙卷》(2011—25)</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26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副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庙画。尺幅293厘米×30厘米,绢本水墨。《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表现内容是道教中传说的五方帝君一同朝拜天尊的情景。在褐色绢面上,以遒劲而富有韵律的线条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的仙人。整个行列中人物不同神态、动作以及裙带、旌旗、花等,都和谐统一在庄严愉悦和徐缓优美的旋律中。整个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列的渲染效果。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于香港举办画展时,从一位德籍夫人手中以巨资购得,如获至宝并盖上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此画随徐悲鸿先生颠沛流离,后捐献给国家。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6—1八十七神仙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6—2八十七神仙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6—3八十七神仙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6—4八十七神仙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6—5八十七神仙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6—6八十七神仙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 6、《捣练图》</p> <p class="ql-block">《捣练图》(2013—8)</p><p class="ql-block">2013年4月13日发行,全套3枚,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捣练图》原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现存世最早的版本为宋徽宗摹本。该摹本长145.3厘米,宽3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的捣练、理线、烫平、缝制劳动操作的情景。整个画面的结构安排得十分巧妙,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在《捣练图》中,张萱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出人物形象的端庄丰腴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范。</p> <p class="ql-block">3—1捣练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3—2捣练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3—3捣练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7、《挥扇仕女图》</p> <p class="ql-block">《挥扇仕女图》(2015—5)</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22日发行,全套3枚连票,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挥扇仕女图》是唐代古画,画作长卷、绢本、设色。长204.8厘米,宽33.7厘米,作者周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绘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图上描绘了13位妃嫔和宫女的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和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挥扇仕女图》入清宫后被收贮在御书房,画卷上钤有“御书房鉴藏宝”殿座玺。</p> <p class="ql-block"> 8、《高逸图》</p> <p class="ql-block">《高逸图》(2016—5)</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2日发行,全套3枚连印票,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高逸图》是唐代画家孙位的作品,绢本设色,长168.7厘米,宽45.2厘米。最早见于《宣和画谱》,图前引首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题签“孙位高逸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高逸图》画作中的人物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中,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喻、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逸图》画作以高超的画艺,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气质风度,以娴熟的技巧传写不同的形貌特征,细腻地刻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 9、《五牛图》</p> <p class="ql-block">《五牛图》(2021—4)</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0日发行,全套5枚连票,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五牛图》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牛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传是唐代韩滉存世的孤本。《五牛图》以并列平铺法布局五头各具姿态的牛。五牛既以独立的个体呈现,相互之间又形成呼应关系,是幅构图巧妙的唐画佳作。所展示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技法表现力,无论是塑造正面、侧面、俯首或者回首的牛,均形体比例准确,透视关系合理。该画作表明我国畜兽画到唐代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p> <p class="ql-block"> 《韩熙载晚宴图》</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夜宴图》(T·158)</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20日发行,全套5枚连票。</p><p class="ql-block"> 《韩熙裁夜宴图》是五代南唐大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传南唐李后主曾想重用他的大臣韩熙载,但听说韩“多为声妓,专为夜饮”,生话放荡不羁,便派顾闳中前于宅中窥视。《韩熙载夜宴图》是画家亲临宴会所见情景的艺术再现。顾闳中以长卷形式分为听乐、赏舞、休息、演奏、散宴五段,记叙了夜宴的全过程。邮票采用连续形式印制,文字和面值均放在画外设计,既保持了古画的原貌,又使整个画面完整连贯一体。</p> <p class="ql-block"> 宋代</p> <p class="ql-block"> 1、《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2004—26)</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18日发行,全套9枚连票小版张。</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中国古画,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皇家画院里顶级画师之一。《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描绘了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市貌和汴河两岸的风光,画面分三个部分。开首为汴梁城郊的风光:枯树草桥行旅不绝;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集市的热闹场面:大船两艘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后段则为汴梁都城繁华似锦和市井风貌: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长卷画面通过这些特定季节的生活场面,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城市经济、民情风俗在这幅长卷里,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生动表现。这幅画,无论是长度、内容、技巧,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是罕见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2、《千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2017—3)</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25日发行,全套9枚连票小版张。</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作。绢本、青绿设色,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清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描写了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山石皴法以披麻皴为主,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全幅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陈布有致,衬映精当,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巨制。《千里江山图》以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处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流年忘返。</p> <p class="ql-block"> 3、《四景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四景山水图》(2018—20)</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4日发行,全套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 《四景山水图》卷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绢本设色,长69厘米,宽40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景山水图》卷分为四段,分别绘有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是刘松年将界画与四时山水主题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4—1春景</p><p class="ql-block"> 画堤边庄院。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草树生机,让人顿感春意盎然、心情舒展。</p> <p class="ql-block">4—2夏景</p><p class="ql-block"> 画湖边水阁凉庭。庭前湖石点缀,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颇有西湖白堤“平湖秋月”的神韵。画面中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p> <p class="ql-block">4—3秋景</p><p class="ql-block"> 画老树经霜,朱紫斑斓。庭院树石围墙,小桥通幽。庭中窗明几净,一老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p> <p class="ql-block">4—4冬景</p><p class="ql-block"> 画湖边四合院庭。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一片苍茫。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有侍者导引,似为寻诗觅句,踏雪寻梅,尽显闲适之趣。</p> <p class="ql-block"> 4、《货郎图》</p> <p class="ql-block">《货郎图》(2023—10)</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8日发行,全套2枚,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货郎图》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画。李嵩创作过多幅货郎图,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堪萨斯州阿肯博物馆的尼尔逊美术馆及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的规格是长70.4厘米,宽25.5厘米,其余的均为小幅。全图描绘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画面线条细腻雅致,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货担上的物品、孩童嬉戏打闹玩耍、动植物的配合渲染描绘,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通过画笔记录下来,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堪称我国古代风俗画经典之作,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2—1货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2—2货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元代</p> <p class="ql-block"> 1、《富春山居图》</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2010—7)</p><p class="ql-block">2010年3月20日发行,全套6枚连印。</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创作的一幅名作。该画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峰峦叠翠,怪石苍松,云山烟树,沙汀村舍,渔舟小桥;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本华滋”的境界。《富春山居图》原作长753.3厘米,宽33厘米,是我国艺林中的瑰宝。该画的流传与收藏也较富传奇色彩,在65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经了磨难。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长51.4厘米,宽31.8厘米,重新定名为《剩山图》,浙江博物馆收藏。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636.9厘米,宽33厘米,乾隆时流入清宫,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后两半卷的中间部分,长约65厘米,已被焚毁,成为永久的历史遗憾。</p> <p class="ql-block"> 2、《浴马图》</p> <p class="ql-block">《浴马图》(2014—4)</p><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1日发行,全套3枚连票,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浴马图》出自元代大画家赵孟頫之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长155.5厘米,宽28.1厘米,绢本设色,画分“入池”、“洗浴”、“出池”三个细节展开描绘,共画有9名马官、14匹马,展现了奚官浴马的情景,马匹形态各异,或饮水,或被刷洗,画面充满生活气息,体现出元代绘画对细节与生活情趣的捕捉,该画可谓我国古代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3—1至3—3浴马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明代</p> <p class="ql-block"> 五岳图</p> <p class="ql-block">《五岳图》(2019—16)</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3日发行,全套5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 《五岳图》卷,明代宋旭作,绢本设色,长75.9厘米,宽24.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卷展示了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岳名山的风光,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作品采用浓淡相间、虚实对比的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景物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具有较强的深远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雄浑壮美,每座山都各具特色,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神奇,以及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赞美。</p> <p class="ql-block">5—1日观晴曦</p><p class="ql-block"> 表现的是泰山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致。</p> <p class="ql-block">5—2太华清秋</p><p class="ql-block"> 描绘的是华山悬崖峭壁的险峻山势。</p> <p class="ql-block">5—3融峰雨色</p><p class="ql-block"> 刻画的是衡山祝融峰,烟雨缥缈的江南夏日。</p> <p class="ql-block">5—4恒塞积雪</p><p class="ql-block"> 展现的是恒山白雪皑皑的北方冬季。</p> <p class="ql-block">5—5二室争奇</p><p class="ql-block"> 表现的是嵩山层峦叠嶂的中原山脉及清幽的古寺。</p> <p class="ql-block"> 清代</p> <p class="ql-block"> 《姑苏繁华图》</p> <p class="ql-block">《姑苏繁华图》(2022—8)</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8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该作品绘制历时24年,于1759年完成。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姑苏繁华图》,全长十二米多,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据统计,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整个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作者对于每一个具体人物的表现,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最后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动人画卷,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1姑苏繁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6—2姑苏繁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6—3姑苏繁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6—4姑苏繁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6—5姑苏繁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6—6姑苏繁华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参考邮票发行介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歌曲《古画》</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7日制作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