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考察湖口某企业之余,游石钟山。</p><p class="ql-block">高中课文《石钟山记》,印象深刻,教语文的陈老师模仿老人咳嗽且大笑的情景,记忆尤新。</p><p class="ql-block">进山门前的广场水帘墙上,全文镌刻《石钟山记》,幅度之阔,大气磅礴,夺人眼目。</p><p class="ql-block">上山的石径系由花岗岩条石铺成,有几百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立于江边,钟覆平地状。山不高,石不奇,树林、楼台、碑亭、石刻、悬崖等不见得有多好,就因为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一文,而声名远播。文以山启,山以文传,文山俱显,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相上下。不过,苏文《石钟山记》中的结论,至今仍争论不断。王文《游褒禅山记》中的结论则令人信服,意境深远。</p><p class="ql-block">说起来,一座山,因为一篇文章而成名胜,在中国比比皆是。人们是因为文吗?非也,是因为写文章的人。文重要,写文章的人更重要。大地上古圣先贤的足迹不被忘却,被后人追怀追随千年,实则是他们的精神不朽,灵魂活在人间。人走远,传说还在,这是人活一生最大的财富。如果不是苏东坡写的《石钟山记》,而是别人,哪怕一字不易,石钟山也未必有今天的名气。</p><p class="ql-block">阴雨天,山上到处都是修葺工地,游人甚少,山径静悄悄的。</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特意走悬崖乱石间的陡峭石阶,下到山脚,站在距离江水很近的地方“目见耳闻”。看到山脚与江水相接的灰白石岩间,确实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洞或石缝,浪涌入涌出,发出响声。目前是枯水季节,这些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洞石缝均裸露,有些洞缝之大,人可进入,内空而阔,成穹顶状。若遇丰水季,崖上水印显示,这些洞缝皆被江水淹没,完全看不出来。公园1084年7月14日,刚离开黄州这个伤心之地的苏东坡,父子来时正值丰水之季,加之在晚上,没看到山石洞缝大而且空的情景,仅凭声响就断定石钟山名的由来,而没有看出其山形似钟覆地的以形赋名之实,故有偏颇。</p><p class="ql-block">原来,石钟山名之由来,说法有三:一主声说,认为水石相击,声似洪钟,故名焉。二主形说,认为全山腹空,山形似钟,故名焉。三主声形合一说,认为山形如钟,浪洞激荡,响如钟声,故名焉。</p><p class="ql-block">显然,石钟山名的由来系形声兼备所致,绝不仅是“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而得名。所以,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是叹早了,也笑早了。苏在《石钟山记》中,对前人之说,事先做功课,表示怀疑,主张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其治学严谨,值得提倡;但考察浅尝辄止,导出片面、草率结论,却不可取。这里,可能有某些心理因素使然:朝廷开始起用苏轼,量移汝州,离开黄州三月余,乌台诗案的阴影消散殆尽,较真本性复萌,技痒,故有此文。</p><p class="ql-block">犹记,当年学《石钟山记》一课,陈老师专门讲了苏东坡的匠心独运:既然是说“石钟”,那就离不开声音。苏文巧合也好特意也罢,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大量形象且巧妙地用了许多形容声音或模拟声音的词,古奥罕见,佶屈聱牙,令文生彩。诸如:“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硿硿焉”;“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噌吰如钟声不绝”;“涵澹澎湃”;“窾坎镗鞳”(老师讲到这四字,笑了)等。整篇文章,大声读来,如石钟山在有节奏地鸣响,如”周景王之无射也“、”魏庄子之歌钟也“。</p><p class="ql-block">还有,石钟山孤立水畔,山不高亦不大,树木多,红梅开,深幽然。但文中说此山有”栖鹘“和”鹳鹤“,有点不信。不知苏东坡来时,这里是不是葱茏叠翠的原生态?根据历史记载,在苏来之前,曾有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颜真卿、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李渤等来过,那就不算太荒野。东坡自己也说”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更说明这山上有庙宇,有僧人生活。因此,夜半乘舟考察,惊动栖鹘、鹳鹤乱叫,貌似不可能。也许如他写《前后赤壁赋》一样,略微想象夸张,使文生动,精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立于江天一览亭,极目四顾,石钟千年,江湖两色,天长水阔,苍茫之际,春潮带雨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