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追寻丹景山(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1991年跟随老潘的班级第一次到丹景山,然后不知道来过多少次丹景山了。</p> <p class="ql-block"> 来得久了,就想创新。于是就有了2017年正月独探丹景山之路,2018年2月3日带妻子探索丹景山,还曾带绵阳鼠哥群穿越丹景山(图九)。</p> <p class="ql-block"> 倘要我说总的感受,那就是丹景山沉寂太久了,彭州应该重新打造丹景山。</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今天所见,丹景山也的确在旧貌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追寻丹景山(之二):今天上山的路当然不是从三昧水过来。那是因为三昧水的中寺到上寺,被打成了水泥梯梯路,实在太难。于是带领大家创新登山。不过掏心窝里说,要是下次的话,我会再创新一条路上山。</p><p class="ql-block"> 真的?当然,而且我早就知道,只不过没有把两者连接起来而已,要是有机会,你跟我去好了。</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 春光无限, 生机勃勃。天气预报的信息,有雨啦,早就被撕碎扔到山坳里去了。天空是打翻的靛青釉罐,蓝得能拧出汁水,云絮被风梳成半透明的蚕丝,一缕缕晾晒在无垠的琉璃穹顶。</p><p class="ql-block"> 蜿蜒的山路如同浸在蓝浆里的青绸,两侧野樱树正吐出雀舌般的嫩芽,淡绿里沁着鹅黄,像是星星燎原的火种,把寒冬锈蚀的枝桠烧成翡翠珊瑚。</p> <p class="ql-block"> 转弯处就是青青翠竹,亭亭玉立,迎接着我们拥入欧阳饭店周边。在欧阳饭店找了个位置,和老板张姐说明借张桌子,她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团团成座,喜气洋洋,把酒临风,觥筹交错。还引来诸多后来的游客也在这里打尖,我们也煮了一些面条。</p><p class="ql-block"> 所以助人为乐,助人也会增运。这仅仅拉开序幕,因为还有最重要的到金花寺望陇台登顶以及穿越到檬子树山岭往下去梅谷。</p> <p class="ql-block">追寻丹景山(之三): 牡丹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牡丹观赏胜地之一。位于丹景山之北,三面环山,形如半莲,炊烟依依,野林相间,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之桃源之中。</p> <p class="ql-block"> 明代新都人杨升庵曾到此写诗赞曰:“鸭绿桥头歌绿水,牡丹坪上眺丹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谷雨之坪间牡丹灿烂如霞,光彩夺目,在苍翠欲滴的峰峦衬托下,更是逸韵自然,野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以前到此,最早带雪雪她们是从鸭绿桥到净水亭右转而来,也曾独自从蜀王故道经大千园过来。吃罢午饭 ,路过尹姐农家乐,直上金华寺。</p> <p class="ql-block"> 金华寺位于丹景山之巅,四周峰峦起伏,居高临下,形如座椅,古人称此:“连井络,为西南巨镇,灵秀所钟,莫胜于此。”历代君王不少在此营造行宫,佛道更是争相之地,也是古代天彭牡丹的观赏中心。</p><p class="ql-block"> 据载,金华寺,汉为金华宫,唐金头陀禅师“沿旧缮新,因行宫以创大乘”名金华寺,金华公主建宫又名金华宫,明清为东岳庙。现复建的金华寺大雄宝殿,面积1100平方米,仿明重檐歇山式,檐牙高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外为明式钩栏,在华表的衬映下,大有皇家宫阙之气派。</p><p class="ql-block"> 殿内雕石装龛,上刻有莲花水禽野兽,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新塑了贴金三身佛巨像和十八岁罗汉像,庄严肃穆,置身其间,有入佛国超脱尘世之感。</p> <p class="ql-block"> 赵朴初、李一氓为寺题了寺名,大殿正门悬挂着著名学者徐天闻书的楹联,李半黎先生题了“丹岳岱宗”,因该山是蜀族先王和明代藩王柴望祭告,为社稷人民祈求生存之所,与吴怀氏封禅泰山相同,所以古人将丹景山比之泰山,故有“丹岳岱宇”之称。寺中古碑云,其功其德,皆与丹岳岱宗之胜并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最高处叫望陇台,可是连问几个寺中居士,都不清楚。只说叫“望乡台”,现在又叫“祭天台”。“你们看,这不是注明叫望陇台么”我喜出望外,曾哥等十分佩服我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最高处叫望陇台,可是连问几个寺中居士,都不清楚。只说叫“望乡台”,现在又叫“祭天台”。“你们看,这不是注明叫望陇台么”我喜出望外,曾哥等十大殿后山巅望陇台,居九陇山之首,为古蜀王祭告天地和古蜀人眷念故土之地,俗称望乡台。王衍皇帝曾在此题字云:“丹台第一”。</p> <p class="ql-block"> 大殿后山巅望陇台,居九陇山之首,为古蜀王祭告天地和古蜀人眷念故土之地,俗称望乡台。王衍皇帝曾在此题字云:“丹台第一”。</p><p class="ql-block"> 望陇台孤峰独立,危乎高哉。现在又已新修,面积十余平方,居士陈大爷等在上面管理。</p><p class="ql-block"> 微风习习,四周之景尽收眼底,天如碧玉,群山如拳,湔江如练,彭州龙门山冰川飘砾群历历在目,云海茫茫,贡嘎如廓。颇有骑兽东奔,宠辱偕忘,飘然欲仙之感。</p> <p class="ql-block">追寻丹景山(四):还是2025年2月5日的时候,在大邑斜源凤山花海看梅花,遇到一对中年夫妇,谈起梅花,我随口说道:“平武平通梅林之外,还有丹景山梅谷。”对方仿佛他乡遇到知音,原来竟是彭州人。颇有《湖心亭看雪》张岱那种偶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当我们从金华寺大路下山往右,直上栅门。这里有根石板路往下,于是我们便随随便便而去。后边的七八个游客迟疑了半天,也跟着下来。我说道:“我们现在要去檬子树,方向右上角,所有的路都要服从这个指向。”友友们是很相信我的,甚至他们现在也以走野路乐,走一些平坦的大路就觉得索然无味,在丹景山他们竟比我还想去一些无名小路深度探索,还弄得我只有招呼他们注意时间把控。但是跟随的那一群游客就不能管他们了,因为看得出他们不是登山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中年女性除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一些大回环,连我都有些陌生了,这条路太荒芜了,荒芜得如同发黑的废纸,连废纸上面的字也认不出来一个。终于,七上八下,峰回路转,从一块山脊石板下去,这就是檬子树,真正的名字叫鹞子崖。</p> <p class="ql-block"> 说它是崖,因为两边到此都异常艰难。从这往三昧水方向还有包括七十多岁的杨大爷在内四户人家居住。我们往圣迹寺方向而下,也非常陡峭。</p> <p class="ql-block"> 沿山路前行,红的粉的白的梅花以及花蕾,构成了“香雪海”的本色。其花枝“疏劲如铁”,刺破冻云残冬,以“孤瘦”之姿立于幽谷,与腊梅的冷香交织,形成“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奇景。正如古人所咏,“红梅不畏寒,偏要寒中开”,其凌寒绽放的魄力,恰似“一枝先著玉,岂待众芳群”的孤高宣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那么早的梅景,但的确“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有“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后边的那群游客珊珊尾随,也到了这里。一问,就是彭州人呢。“丹景山,你们不熟悉?”“经常来,但是的确不熟悉这条山路。”听了彭州姐姐的话,我一笑。想起了2016年,在梅谷口子,看见几个仙女款款而来,一问就是从三昧水过来的,那时我就发愿要经常走梅谷这条路。</p><p class="ql-block"> 走出梅谷,总觉得身上还有梅花香。</p> <p class="ql-block"> 后边的那群游客珊珊尾随,也到了这里。一问,就是彭州人呢。“丹景山,你们不熟悉?”“经常来,但是的确不熟悉这条山路。”听了彭州姐姐的话,我一笑。想起了2016年,在梅谷口子,看见几个仙女款款而来,一问就是从三昧水过来的,那时我就发愿要经常走梅谷这条路。</p><p class="ql-block"> 走出梅谷,总觉得身上还有梅花香。</p> <p class="ql-block">追寻丹景山(五):走出梅谷牌坊不远,便是圣迹寺。它位于丹景山麓普度桥处。圣迹寺始建于唐,为丹景山明清以来十大寺庙之一,原名白衣庵,1986年更名为圣迹寺。彭州第一届佛教协会在此成立。</p> <p class="ql-block">追寻丹景山(五):走出梅谷牌坊不远,便是圣迹寺。它位于丹景山麓普度桥处。圣迹寺始建于唐,为丹景山明清以来十大寺庙之一,原名白衣庵,1986年更名为圣迹寺。彭州第一届佛教协会在此成立。</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流逝,让这路边的偏殿也变成了危房,只有我心中永远铭记1995年前后在这熙熙攘攘的路边,请来了这本《旅游丹景山》。丹景山管理处早已撤销,物是人非。只是当年轰轰烈烈的丹景山景区,一定要恢复和发扬光大啊!</p> <p class="ql-block">对于丹景山普渡桥,还在于这里有美好的回忆。那应该是2018年,那次带着母亲和妻子和路过这,看到一个小朋友,颇为灵性勤快而懂礼,正帮着他的妈妈打理“红梅农家乐”,帮着端碗送菜。他的清澈的眼睛,就像丹溪的流水。所以,走的到时候,心里颇有几分依依不舍。这次走在后边又来到“红梅农家乐”。规模扩大了,两岸都是桌凳,还横跨着一座钢梁,六七盆深绿的兰草,凸显这这家的品味和闲适。问守摊的大姐,“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娃娃都二十多岁了呢。”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这成为美好的回忆吧,如果有机会,再见到那小伙子,能否再谈?</p> <p class="ql-block">在几个姐姐陆游祠照相之际,我在旁边徜徉。这里,我曾经遇到几个“土导游”,不过从这些导游这,我还购买了一本她们的立身之本--《走遍彭州旅游手册》。今天有空翻出来看看,才知道当年的回龙沟才真的是多美的天上人间。</p> <p class="ql-block"> 但这里我的眼睛还是一亮,看到了一个卖酸枣仁的大哥。于是和他攀谈起来,很巧合的的是,他就是在檬子树那一段居住,只是已经搬下山来。顺便买了几斤酸枣子,表示对山民大哥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丹景山,但是还是计划今年再来一次,因为丹景山有牡丹,有陆游、有黄云鹄、有王闿运等好多名人关于丹景山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