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加拿大《海外修远文学》刊载了拙作《凌雪》。这是我首次在国外发表作品,请美友们雅正。</p> <p class="ql-block"> 凌 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凌雪是我们京剧团的台柱子,大眼睛,大辫子,大长腿,而且嗓音透亮,无论唱什么都有板有眼有韵有味。</p><p class="ql-block"> 那天,京剧团正在赶拍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所有演员都到位了,唯独不见凌雪身影。凌雪扮演李铁梅。这时,团长接到电话,凌雪正在市革委请愿,发扬革命精神,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市革委会副主任接见了凌雪,批示京剧团全体演员要像凌雪学习,到农民身边去,一边劳动,一边拍戏。</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到了梨树沟。</p><p class="ql-block"> 梨树沟是一条开满梨花的山沟,梨树沟生产队的百十户人家,就分散在这条山沟两侧的坡坎上。生产队长老胡是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汉子,他把我们带到了一间大房子。房子三四十米长,南北大炕,中间被长长的布帘隔开,左边是男,右边是女。</p><p class="ql-block"> 一切按市领导指示的那样办。大家上午跟着村民上工,犁地、间苗、锄草,下午就按部就班地排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开始时,大家对新环境有点莫名的兴奋,夜幕降临时坐在南北大炕上唱唱歌,拉拉琴。凌雪很活跃,经常拉开隔着的布帘组织大家拉歌,南炕唱罢北炕唱,气氛火爆。后来,劳动量逐渐加大,有的演员还被派到采石场抬石头,大家累了就不唱了,那道布帘很少拉开。有的人说,农民不农民,演员不演员的,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有一天,一名女演员半夜里嘤嘤地哭,其他女演员都跟着哭。甩着大辫子的凌雪怒斥哭着的演员,我们应该高高兴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受点哭就哭鼻子,说明我们改造的很不够!其中一个女孩回怼,不是你去请愿,我们也不会跟着你来这梨树沟!</p><p class="ql-block"> 受到了一些人的冷落,傍晚时分,凌雪就独自穿一件红花棉袄,编一根大辫子到打谷场给村民们唱,唱现代京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谁说亲眷永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p><p class="ql-block"> 凌雪唱得好听,人又漂亮,来打谷场听戏的人越来越多。生产队长老胡也去听戏,并且拉着从部队探家的侄子一起来听戏。老胡的侄子胡钢,英俊潇洒,一身军装透着几分刚毅。凌雪一眼就瞄上了他。没想到,梨树沟里也有《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人。接下来的日子,凌雪和胡钢在胡队长家见面了,两人相聊甚欢。胡钢归队时,凌雪陪着胡钢从梨树沟一直走到十几里外的火车站。那天,凌雪边走边唱: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为什么爹爹表叔,不怕担风险,为的是救中国穷人,打败鬼子兵。我想到,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们京剧团所有的人都知道凌雪有了男朋友,胡钢,在中国与苏联的边境线上当排长。凌雪还是上完工、排完戏就到打谷场去,唱《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也唱《龙江颂》《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村民们越来越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市革委通知京剧团所有演员回城,赶拍现代京剧《抗日烽火》。老胡队长和凌雪恳请大家为梨树沟到打谷场进行告别演出。那天,我们又唱了《红灯记》,凌雪依旧扮演李铁梅,她演唱的很动情,这也是她最成功的一次演出。演出结束后,凌雪与很多村民都哭了,只有生产队长老胡拉着凌雪问,你还来吗?</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中国与苏联在珍宝岛打了一仗。那仗还没结束,凌雪没有和任何人告别就急匆匆离开了京剧团,再也没有回来过。有人说胡钢在战场上负伤了,有人说凌雪与胡钢在珍宝岛举办了婚礼,还有人说他们回到了梨树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曾经的京剧团演员们皆接到了凌雪金婚邀请,金婚现场就在梨树沟。那天,昔日的李铁梅变成了李奶奶,不过依旧是大眼睛、大长腿。她和少了一只胳膊的胡钢早早地迎接在村口,见到我们又搂又抱的。金婚仪式在她家的三层小楼前进行,令人我们惊讶的是,宴席中,他们的儿孙为我们唱了几段大戏,先是《定军山》《铡美案》,后是《红灯记》,一招一式,一腔一韵,很有凌雪的影子。再看,伴奏的都是村里的农民,其中打板的居然是八九十岁、白发飘飘的老胡队长。</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加拿大《海外修远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