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乌苏里船歌诞生地

zmzg骆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年九月,岁月向晚,秋色渐浓,我与妻子自驾游G331边防公路的第十三天,驱车来到隶属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乌苏里船歌诞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乌苏里船歌文化记忆馆》就在这里。我们夫妻意欲追寻前辈们的足迹,探秘唱不尽故乡情深,以其不朽旋律,引领无数歌迷追寻的赫哲族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一波三折,历经十七年才得以正式问世的故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饶河县--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中国最东的边疆,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一条温驯的大河在这里静静流淌,她滋养着远东山林万物,哺育了两岸中俄人民,她就是乌苏里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排赫哲族乡就位于饶河县东部、乌苏里江中游西岸,东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相望。是我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之一,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赫哲”有“东方的人们”之意,亦有“沿江居住的人”之意,而赫哲族更是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繁衍生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过着以捕鱼、狩猎为生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为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作新的作品,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舞剧院,分别指定时年32岁的编曲汪云才和22岁的词作者胡小石,于5月先后来到饶河县西林子公社四排大队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的饶河,江水浩荡,鱼鹰翱翔。赫哲族渔民在乌苏里江撒下幸福网,鱼儿装满仓;在网滩上燃起篝火,唱起豪迈幸福的民歌,赫哲人火热的生活,极大地感染了汪云才、胡小石。他们在四排村吃百家饭,听众人唱。 其中的《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饶河的山,乌苏里江的水,大顶子山下的白桦林,风景优美,云雾缭绕,江水奔腾,渔船点点,让胡小石激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也就有了歌词里的“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四排村大队部的油灯下,胡小石把满腔的激情化作五段美好的歌词,赞山、赞水、赞生活,深情地表达了对赫哲人新生活的赞美, 并把歌曲定名为《乌苏里船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哈尔滨,郭颂、胡小石、汪云才又多次聚在一起,精心打磨这首民歌。几个月后,歌曲终于定稿。至此,一曲歌颂人民,具有赫哲族曲风的民歌诞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郭颂赴日本交流演出,在名古屋艺术家联欢会上,首次演唱了《乌苏里船歌》,一曲完毕,掌声雷动,艺术家们被《乌苏里船歌》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取道香港回国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唱了《乌苏里船歌》,出乎意料的台下反响强烈,香港唱片公司录制了这首歌的第一张唱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文提到的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黑龙江省空前的一次规模盛大的音乐会,当年与羊城音乐花会、上海之春音乐会并称为全国三大音乐盛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在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时期,郭颂受文化部委派与武汉歌剧院共赴日本等地演出,踌躇满志的郭颂将《乌苏里船歌》手稿装入行囊,开始远行,《乌苏里船歌》也因此错过了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乌苏里船歌》被列为禁歌,演唱者和词作者,也因此经历了文革时期跌宕起伏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潜心采风、精心创作、旋律优美的歌曲为他们带来的磨难也由此开始。郭颂、胡小石被送到“黑帮劳改队”接受改造,遭到造反派无休止的批斗和人格侮辱,两位青年在被诬陷、诋毁的至暗日子里,始终不改创作初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粉碎“四人帮”后,全党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各条战线都取得很大胜利。 停办了12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又重获新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冬,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沈阳音乐周、长春音乐会平反;并决定首先举办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仍三省联合举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幕式上由哈尔滨歌剧院以瞿希贤编配的无伴奏版《乌苏里船歌》大合唱登上了大舞台,郭颂也在黑龙江省歌舞团专场演出中,以独唱形式献上了这首歌,至此《乌苏里船歌》创作17年后,首次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见面,终于圆了“哈尔滨之夏”的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七届“哈尔滨之夏" 音乐会共演出25场,观众达11万人次,成为近十多年来黑龙江省空前的一次音乐盛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乌苏里船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中央乐团赴菲律宾参加第一届国际合唱节,《乌苏里船歌》斩获金奖。 此后,又陆续多次获得国际比赛的大奖或金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乌苏里船歌》选为亚太地区国际音乐教材。并且这首歌被亚太地区制成金碟,随卫星发射到太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一首《乌苏里船歌》的问世,竟跨越十七年,也终于让人口较少的民族赫哲族为人所知。他们将历史和生活唱进歌曲,已成为赫哲族的独特旋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实地探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乌苏里船歌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赫哲族人民的艰辛与快乐,记录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段自驾游旅程,也让我们夫妻对赫哲族人民的坚韧、智慧和美丽传统充满敬意,深深地感悟到,必须更加珍视人类多样性中的每一种文化。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乌苏里船歌》的音符中,共同感受那份深沉而美好的情感流淌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图/骆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33323659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