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红门到南天门</b></p><p class="ql-block">从红门到南天门徒步登山道,距离约7.2公里,其中,从红门到中天门 4.6 公里左右,约2271级台阶;从中天门到南天门2.6 公里左右, 约3296 级台阶。从红门到南天门,沿途有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万仙楼、革命烈士纪念碑、 风月无边刻石、三官庙、斗母宫、元君庙、经石峪、奉安纪念碑、柏洞、壶天阁、回马岭、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望人松、朝阳洞、十八盘、升仙坊等景点。</p><p class="ql-block"><b>泰山导览图(点击小图看大图)</b></p> <b>关帝庙</b><br>关帝庙位于红门路北首,距岱宗坊1020米。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乾隆、咸丰、光绪、道光年间曾多次拓建、重修。院落东西宽74米、南北长80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东院由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东院主体建筑崇宁殿为硬山式建筑,殿额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所题“神威巨镇”,内祀关公,配祀为关平、周仓。<br> 从关帝庙到一天门 <b>一天门</b><br>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明代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重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br> <b>孔子登临处</b><br>位于一天门坊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始建,坊柱高280厘米,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并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br> 五岳真形图碑 <b>红门宫</b><br>红门宫因西北悬崖上有两块红石,形似门扉而得名。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重修。宫前建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问,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两院间高阁名曰“飞云阁”,阁下为拱门,登山通道穿行其间。整个宫内冬青滴翠,牡丹艳丽,红绿掩映,古意盎然;举首远望,泰安风光尽收眼底,每日晨曦辉映半山,景色极为壮丽,被称之为泰山“红门晓日”胜景。<br> <b>天阶坊</b><br>天阶坊,位于孔子登临处坊北,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泰山自古就被视为天,登山的阶梯就是天阶。<br> <b>辉绿玢岩</b><br>这是地壳深处岩浆侵入形成的一条基性岩脉的露头,岩石称为辉绿玢岩,年龄为17.6亿年。<br> 从红门往万仙楼 <b>植树造林纪念碑</b><br>这组大型现代石浮雕,是为了纪念泰山林场建场50周年而立的植树造林纪念碑。<br> <b>三义柏</b><br>万仙楼东侧有三株300多年的古柏,由南向北,长次分明,并列而生。南者为长,胸围282厘米;中者为次, 胸围253厘米;北者为三,胸围201厘米。三株古柏树姿端庄秀丽,人们将其寓意为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因而取名“三义柏”。<br> <b>万仙楼</b><br>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又名望仙楼,是明朝万历年间(1620年),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原供祀王母,后来祀奉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br>万仙楼为跨道门楼式建筑,楼下层是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2.9米,石额南刻“万仙楼”,北刻 “谢恩处”。整个下层东西宽17.4米,进深13.65米,高4.4米。万仙楼上层有楼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br> 万仙楼门洞之上刻“谢恩处”三字,传说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另一种说法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处叩谢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 <b>革命烈士纪念碑</b><br>万仙楼北,盘道右侧翠柏环抱之中,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第一次解放泰安时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立的。<br> <b>风月无边石刻</b><br>万仙楼北盘山道两侧有多处石刻,其中一处是用“风”、“月”二字的字心组成,意谓此处风月无边,风景美不胜收。<br> 从万仙楼往斗母宫 <b>斗母宫</b><br>斗母宫位于万仙楼北龙泉山下,是泰山景区中最为幽静的所在。斗母宫古名“龙泉观”,它临溪而建,分为北、中、南3院,山门面西。钟鼓二楼直接建于宫门两旁并与山门连在一起。来到斗母宫,北看天门依然高挂,遥遥不可及;南望来路,一些低峰矮山却尽在脚下了。<br>斗母元君,简称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说他是北斗众星的母亲,原来是龙汉年间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许多道教宫观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阁”、“斗母宫”,专门供奉斗母。<br>泰山斗母宫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22年),重建中院大殿;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正殿后建观音殿,中院东侧建配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中院正殿,建听泉山房。<br> <b>三官庙</b><br>三官庙位于斗母宫之上,由山门、钟鼓楼、大殿组成,面积780平方米。三官庙建在主峰半山腰绝壁上,气势宏伟。庙中奉祀民间信仰的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庙创建无考,明毁于兵。清初行僧方於重建殿宇,得到当时勋臣蔡士英家族的资助,庙貌复新。三官庙悬于半空,山门台阶共有53级,俗称五十三参。远远望去石路台阶犹如一道天梯,拾级而上,给人一种渐入仙境的感觉。<br> <b>经石峪</b><br>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br> <b>碧霞灵应宫</b><br>碧霞灵应宫于斗母宫与壶天阁之间,供奉泰山碧霞元君,宫前有水廉洞坊。<br> <b>总理奉安纪念碑</b><br>总理奉安纪念碑位于柏洞与歇马崖之间的盘道东侧。1929年,山东人民为纪念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而建。碑由碑座、碑体和碑首三部分组成:碑座高1.06米;碑体呈五棱台状,高2.03米,下边长1.13米,西面刻隶书总理遗嘱;碑首高4.6米,西面刻隶书“总理奉安纪念碑”。<br> 外国游客 道中古树 <b>壶天阁</b><br>壶天阁位于回马岭下,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阁楼。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br> <b>元君殿</b><br>壶天阁北有元君殿,内置元君铜像。<br> 壶天阁西北是回马岭坊。回马岭古名石关,又名瑞仙岩。此地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至此不能登,故名。石坊后盘路岌岌陡绝,东南上而西北折,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盘。崖壁题“勒马回看岱岭云”。<br><b>回马岭坊</b><br> 马蹄盘 观音殿 <b>中天门</b><br>中天门,又名二天门,是泰山三大天门之一,也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位于黄岘岭脊之上,海拔847米。要想登上中天门,首先要战胜中天门下号称“小十八盘”的陡峭台阶。中天门的岭峻谷幽、景色壮美。游人至此已升“中天”,可以一览此处美景。中天门坊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br><b>中天门坊</b><br> 小十八盘 <b>十八盘</b><br>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br> <b>南天门</b><br>在十八盘之尽处,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上即绝顶。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南天门于元中统五年(1264年)由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1984年重修,并于殿北新辟一处观景台,围以石栏,供游人凭栏欣赏岱阴风光。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 门上有个阁楼,名为“摩空阁”。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br> <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