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柴房

古道·西风·瘦马

<p class="ql-block">  过年时回到老家,在旧屋的二楼柴房,看到还堆放着半个房间的柴草。这都是母亲生前存放的柴草,不知不觉母亲离开我们都16年了,这些柴草都还在。有劈好嗮干了的树干柴,有堆放整齐的荔枝枝叶,最多的是一捆捆的“硬骨针草”。看着这一捆捆的柴草,不禁想起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母亲上楼来抱着柴草下厨房生火做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那些时候家里已经用上了石油气,但母亲都是省着用,只是在煲开水或者短暂用火时才用到石油气。家里养着鸡鸭,还有大白猪,每天母亲很早就起床了,先用木柴起火煲满满的一锅番薯,后灶是粥,然后赶着去给村里做鱼炸生意的人打米粉,打米粉是约好每天的事了。等母亲赶回到家时,经常灶里木柴已烧完了,只有一洞通红的木炭。等到粥煲好了,母亲就会盛好粥和蒸热的隔夜菜先凉着,等父亲吃早餐去县城教练场上班。每天早上均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冬交界的时间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她除了要兼顾碾米机工作、农活和家务,还要趁这个时节到野外地头割草。因为这个时候,是“硬骨针草”(年长高过人的一种野草,枝干较硬)一年中长得是最高的时候,再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了霜冻,野草就凋败了。母亲要赶紧在这段时间储存多些“硬骨针草”,来年才够用。那时母亲每天傍晚在村里合伙的碾米机下班后,趁着太阳还没下山,拿着镰刀赶到野外割野草,割了草就地铺在那里凉晒着。等到母亲回到家的时候,月亮都已上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硬骨针草叶上布满密麻锋利的齿子,母亲虽然戴着手套,但手腕处每年都有割出来的一条条血痕口子。</span>野草嗮过几天后,母亲就会捆成两担,先是担着一担草往家走,走到想歇息的时候,把这担草放在路边,往回走,再来担另外一担草,就这样交替着一个人担回两担草。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担草方式叫做“相替担”,可以利用相替的时间肩膀有个歇息。母亲瘦瘦的个子,一担草要比她体重重得多,我想,“相替担”也是要咬牙坚持住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在过冬前储满一房间的柴草,直至她生命离开的2009年。后来,家里全部用上了石油气,柴房每年的忙碌情景也就一去不返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言传身教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兄妹仨。平时母亲对我们是严厉的,教导我们要“大的让小,小的就大”,该做的事情要“事在理非”,也就是要主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用大人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如像扫地、煲饭、劈柴、喂鸡鸭猪等家务活我们都会主动去做。 那时候母亲除了有一台蝴蝶牌衣车,还买了一台缝纫机,村里几个裁缝的布边缝纫活都给母亲承揽了。每天母亲就在碾米机、农活、缝纫活里转。我和妹妹放学了,也帮忙干缝纫活。妹妹当时只有七八岁,坐在椅子上腿不够长,就一只脚站着,一只脚踩脚踏板来缝纫,她工多手熟,我坐着踩都比不上她的速度。生活的琐事</span>也渐渐就养成了我们长大后工作的好习惯,就是自己责任的事情,都会主动去完成。</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柴房,是她一生操劳的浓缩写照。她年轻时做过知青,有过峥嵘的岁月。在那个命运多舛的时代下。她最终追随父亲回到了乡村,在小小的人生舞台,挥洒汗水,燃烧自己,直至生命最后一天。</p><p class="ql-block"> 春天又来了,这已是母亲离开的第16个春天,我想,野外的硬骨针草也该冒出新芽了吧!</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深切怀念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