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如若一场戏,那么六月便是其中最深情的一抹色彩,六月还不算炎热,却已拉开了夏季的帷幕。2024年6月8日,我们疗休养同事小分队一行,踏上了新疆土鲁番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于是吐鲁番的坎儿井便成为了我们旅途中轻松打卡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游览广阔新疆,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上午10点,我们抵达吐鲁番时,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下,空气中弥漫着燥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 “火洲” 的威力。可当我靠近坎儿井,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新疆坎儿井的总长度为5272公里。截至2024年4月,新疆现有坎儿井数量1540条,其中吐鲁番有1108条,占全疆的71.95%。</p> <p class="ql-block">走进坎儿井民俗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的竖井,它们就像大地的眼睛,深邃而神秘。井口呈圆形或长方形,不大,却连接着地下的庞大水系。沿着参观通道缓缓下行,深入地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地下暗渠里,水流潺潺,在幽暗的环境中闪烁着粼粼波光。渠水清澈见底,伸手触摸,那清凉的触感瞬间驱散了身上的暑气。据韩导游介绍,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它巧妙地利用了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的地势,将天山雪水和地下水引入其中,实现了自流灌溉。暗渠的高度和宽度有限,仅能容纳一人弯腰前行,很难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简单的工具,挖掘出如此庞大而精准的地下通道。</p> <p class="ql-block">在地下暗渠中行走,我不禁对土鲁番先辈们的智慧和毅力肃然起敬。当年他们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却能通过木棍定向法和油灯定向法,确保暗渠的挖掘方向准确无误。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沙漠变成了绿洲。</p> <p class="ql-block">走出暗渠,来到地面的明渠旁。明渠里的水奔腾着,流向一片片葡萄园和农田。两旁的葡萄架上,挂满了青涩的葡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坎儿井的故事。不远处的涝坝,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储存着宝贵的水资源,以备不时之需。</p> <p class="ql-block">民俗园内,还有专门的展示区,通过模型、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了坎儿井的历史、构造和挖掘过程。原来,坎儿井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当地的韩导详细给我们讲述了坎儿井劳动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说,坎儿井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世世代代都依靠着坎儿井的水生活、灌溉农田、又养育子孙后代。在过去,每到干旱季节,人们就会齐心协力维护坎儿井,确保水源不断。这种对坎儿井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让我们深受触动。</p> <p class="ql-block">在坎儿井乐园,我们坐在用黄土砖切起来的通风休息亭内,悠扬轻松愉快,体验到了丰富的乐趣。这里有大片的葡萄园,葡萄藤在坎儿井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形成了天然的遮阳棚。漫步在葡萄架下,感受着清凉的微风,再听着关于坎儿井的传说故事,惬意极了。乐园里还有模拟古代劳动人民挖掘坎儿井的场景雕塑,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炎阳高照,行程匆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坎儿井的无限感慨,准备离开这片神奇的地方。坎儿井,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它见证了吐鲁番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次坎儿井之旅,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古代人类的智慧,更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热爱!</p> <p class="ql-block">喜欢户外运动的我,一早从宾馆出来跑步,独自来到吐鲁番的葡萄园,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坎儿井引出天山清澈雪水,灌溉孕育出的葡萄果实味甜。它们汲取着阳光的精华,散发出迷人的香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