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的丰碑 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引 言</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座烈士塔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象征。寿阳县景尚乡张韩河村的烈士塔,正是这样一座承载着革命记忆、寄托着人民哀思与敬仰的丰碑。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本文笔者将围绕我的家乡张韩河村烈士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意义及其保护与利用展开详细叙述,敬请各位读者与粉丝随我一起访古探今,还原这座烈士塔的完整面貌,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张韩河村与烈士塔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家乡张韩河村位于山西省寿阳县东南30里处,地处太行山腹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村庄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但同时也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近代历史上饱受战火的洗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张韩河村曾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烈士塔的建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纷纷修建烈士纪念设施,以缅怀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张韩河村烈士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本村牺牲的烈士,也是为了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据先辈们讲烈士塔是由清代建筑【南阁】改建而成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此看来,其历史背景将更加深厚,文物价值更是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二、烈士塔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烈士塔为砖,石、瓦、木混搭结构,整体造型庄严肃穆,塔高约10米左右,以砖石为基,四四方方稳重而结实,碑亭呈六角形,砖瓦结构,塔顶为攒尖顶,这种结构的顶,等级还在悬山顶之上,多用于厅亭台楼阁,顶尖的黑色琉球流光溢彩,阳光透过薄云洒在上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使得整个烈士塔增添了几分尊贵与庄严。</p><p class="ql-block"> 琉球往下分六个方向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延伸出有六个挑角,恰似一把外翻的雨伞,不仅赋有独特的视觉美感,更寓意着六六大顺的美好愿景,六个挑角分别各有一只兽头守护,威震六方。</p><p class="ql-block"> 烈士塔顶部的建筑材料为灰色陶瓦,自下而上排列整齐、层层相扣,瓦瓦相接,如同一节一节的竹子连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的瓦叫竹节瓦,可以看出每一砖,每一瓦都透着匠人的精湛技艺。 </p><p class="ql-block"> 在基座的砖墙上钉着一块黄色公示牌,上书:寿阳县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牌,建筑物名称为:张韩河烈士纪念碑亭,最右边还有“县级文保单位”等字样,下面是一些负责人、管理员的名字与电话号码等内容,落款为寿阳县文化与旅游局。从公示牌上所标的建筑物名称来看,叫“烈士纪念碑亭“显然更加符合这座古建的外貌特征。</p><p class="ql-block"> 支撑碑亭的是十二根红色木柱,木柱粗壮有力,每两根支撑一个挑角,分六个方位矗立,将纪念碑围在中央,靠近纪念碑的六根柱子之间是用青砖砌成的护墙,它将纪念碑紧紧守护在中间,它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烈士精神的不朽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三、烈士塔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烈士塔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七位先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它是张韩河村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紧密结合,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一座烈士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文化的传承,艺术的展现,它承载着人们对七位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它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财富。</p><p class="ql-block">四、烈士塔的保护与利用</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烈士塔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相关部门就将其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并指定责任人与管理员定期对塔体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结构安全。2024年县文物局又对其进行了复古修缮,从修缮的效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庄重、古朴、典雅,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由此看来,修缮的工匠们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精湛的技艺,这么精细、繁杂的工序,估计也的花费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吧。</p><p class="ql-block"> 这座烈士塔即是历史文物,也是乡愁记忆,感谢政府给了我们家乡这次修缮古建的机会,使得烈士塔再次展现出了昔日的芳华与文明。</p><p class="ql-block"> 烈士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希望家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通过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将烈士塔与周边的革命遗址串联起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烈士塔、文明塔、观音庙、龙王庙、东阁等古建的保护与村庄的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打造集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p> <p class="ql-block">五、烈士塔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烈士塔原名【南阁】,于1952年1月由清代古建筑改建而成。纪念碑最上端镌刻着【万载常昭 】四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永恒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为公祭我编村诸烈士,为了完成伟大的解放事业,争取人民的自由生存,在革命战争中,不幸遭敌被捕残害,壮烈牺牲。动工我全体群众均表万分悲痛,同声哀悼。今特举行肃穆隆重的公祭典礼,以完成极尽哀荣的悼仪,兹将诸烈士遇难事迹分叙如左。</p><p class="ql-block">郭守贞,任教员,于一九三八年在泥河村被敌人扣获残害</p><p class="ql-block">郭炳良,二十八团部队队员,于一九三九年与日寇打仗牺牲</p><p class="ql-block">郭满贵,游击队员,于一九三九年与日寇打仗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郭汝明,曾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被敌扣捕残害</p><p class="ql-block">郭荣德,武工队队员,于一九四七年在五顷垴村袭击敌人被地雷炸死</p><p class="ql-block">郭炳富,武工队事务长,于一九四七年敌人包围花豹岭村时牺牲</p><p class="ql-block">郭永富,四十二团队员,于一九四八年六月七日在太谷县内江前线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公元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七日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镌刻着每一位烈士的姓名和遇难事迹,其背后蕴含着每一位烈士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给我的感受却是相同的,既催人泪下,又振奋人心,我相信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灵将永存人间,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六、结语</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烈士塔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他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辉煌,承载着人民的哀思与敬仰,作为革命精神的象征,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