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访古之行

寒塘鹤影

<p class="ql-block">世人都知道南京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是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早春季节,慕名梅岗的梅花再访雨花台景区。从景区北门进入后,在其左侧一隅是少为游客的熟知的二泉后山风景区,沿途依稀可见绽放的梅花,清冷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梅香</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间石阶蜿蜒走不远就看到全国独一无二的人马合冢——辛亥革命人马合冢。合冢前方是墓葬的弧形照壁,上面用中文和英文,雕刻着战斗的简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部下方镌刻着高浮雕花圈,供后人瞻仰。</span></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新军江浙联军挥戈金陵,攻打雨花台要塞,与清军张勋部激战,牺牲惨重。革命军遂将雨花台之役阵亡的200多位烈士及战马合葬于此,垒筑成两座土冢,树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走,在一片绿荫环抱中是杨邦乂(1085----1129年)剖心处。</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取建康,杨邦乂不降,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完颜宗弼命人剖腹取心。</p> <p class="ql-block">杨邦乂剖心处原址大致位于雨花台景区北门外的老雨花路位置,存有1932年立的“宋忠臣庐陵杨忠襄公剖心处”碑外,还有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碑和“剖心坊”等建筑。后因城市建设,杨邦乂剖心处几经迁移,最终移至现在位置。另外1975年“杨邦义剖心处迁移记”碑和1976年杨邦义剖心处保护标志碑共四座立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另有石狮两尊</p> <p class="ql-block">据说金庸《射雕英雄传》杨过父亲就是以杨邦乂原型塑造。</p> <p class="ql-block">在此峰回路转,拾级而下,一片盛开的梅园被蜿蜓的曲廊所环绕。自东晋时期就在此开始种植梅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每年初春,这片宁静的山坳增添了一抹优雅与清雅。</p> <p class="ql-block">盛放的梅花在曲廊的花窗、雕檐映衬下,显得格外清雅脱俗、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东晋初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赜带兵抵抗,在此屯营。为了纪念梅赜将军的高风亮节,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p> <p class="ql-block">江南特有的中式禅意意境让游人徜徉其中,倍感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在繁花簇拥中,有一座塑像安静的立于游廊对面,游览碑介绍此处是韩熙载(902年-970年)埋葬之处。韩熙载是南唐宰相,精通音律,善长书画,人称"有元和之风",生前就住在南京戚家山一带,去世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唐后主李煜将其葬在风景秀美的梅岭</span></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是五代十国后唐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主人公,画家顾闳中用其独特的手法描绘出韩府的夜宴的情景,将整幅画面用"借画"的技法巧妙的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春天人们因梅来此,忽略这位文化名人在此赏梅已有千年</p> <p class="ql-block">穿过游廊向上走数十级台阶,是明朝方孝孺之墓。朱棣靖难之役时,方孝孺拒不投降,遭灭十族之刑(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墓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建祠开始,历代均有修葺,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重修方孝孺墓。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墓墓园牌坊,上刻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批“天地正气”。墓园神道两侧设十二块书画碑,二十六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侧。</p> <p class="ql-block">即便身为朱棣的谋臣,姚广孝也评说朱棣灭方家十族是“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p> <p class="ql-block">清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又重修方孝孺,并题词</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留下的警句</p> <p class="ql-block">一通古迹游览结束,返程的途中,在梅园北侧看到一块明代碑刻,“太监义会碑”是明朝宦官丧葬互助团体,为自己立的石碑。太监义会是太监结成互帮互助的组织,在彼此的后事上互相帮助。</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长期俯倒于地面,且背面朝天,奇迹般地躲过历代战乱和“文革”浩劫。碑文字迹清晰,碑首双凤欲衔,云纹作饰,圭首额书竖题阴刻篆书:“皇明”二字,碑身阳面自右向左横书“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十五个字。</p> <p class="ql-block">碑上刽刻有27名太监的具体名字,来自南京司礼监等“单位”</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太监义会碑”的奇特之处,在于没有署上刻碑年代。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自古留传下来的任何碑刻都要署上年代。如果不署年号,则会被认为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可用欺君之罪论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做法,也只能是</span>太监这一特殊群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为。</span></p> <p class="ql-block">初春到梅岗踏春赏梅,未曾想成为一场访古之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