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

岩石•水

<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古属冀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华人老家”之称。</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1日,游完碛口到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大槐树成为很多家族的根。在中国汉人中有多家族的族谱或碑文中都有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记载。</p> <p class="ql-block">中国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迁徙具体历史背景如下: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和灾荒,山西的人口数量相对其他省份较为庞大。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国家,洪武、永乐两朝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政策。明朝洪武至永乐年近50年的时间里,山西百万百姓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在洪洞的大槐树下集合出发就有18次之多。大槐树成为了移民史实的见证,也是移民心目中永远不能忘记的家乡象征。</p> <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县--天下华人的根。六百年前明朝大移民,812家姓氏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人口迁徙的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走遍天涯 洪洞是家</p> <p class="ql-block">篆体字“杨国赵里”</p><p class="ql-block">‌杨国‌:指的是古杨国,即洪洞县在古代被称为“杨”字的地方。西周初期,周文王的庶子伯侨被封于此,成为杨侯。</p><p class="ql-block">‌赵里‌:指的是赵姓的得姓始祖造父被封的赵城。造父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城,赵姓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赵家地</p> <p class="ql-block">‌<b>解手‌</b>:这个词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当时政府为了防止移民逃散,用绳子将他们的手捆绑在一起。在长途跋涉中,被押解的移民如果有大小便的需求,只能向押解的官兵请求“解手”,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用“解手”来称呼上厕所。因此,“解手”现在常被用来表示上厕所。</p><p class="ql-block"><b>背手‌</b>:这个习惯也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们特有的。在向外地移民时,官兵们为了防止百姓逃跑,将他们的手反绑着走路。久而久之,这些人走路时习惯性地背着手,觉得这样走路还挺舒服的。</p><p class="ql-block"><b>连手‌</b>:在洪洞县,很多人把朋友称为“连手”。这源于移民外迁时,大家的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手连着手,长途跋涉,同甘共苦。后来,“连手”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极其亲热要好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牌位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苑</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它的高度和垮度都是三晋之首,在民间祭祀场所中极为壮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苏三起解这出戏大家也都知道,虽然这不是移民的事,可是却和大槐树有很深的的渊源。</p><p class="ql-block">苏三起解是要从洪洞走到太原,当时正是五六月,又戴着重枷,所以从洪洞城走到大槐树下已经浑身是汗,就在大槐树下休息。从衙门走的时候押韵的崇文公把枷给苏三带上说这是朝廷的王法,不敢不戴。到了大槐树下,看见苏三因为枷很难受就把枷给卸了,苏三又故意问:“这是朝廷的王法怎么能歇呢?”,押运的崇文公说:“出了城就由了咱了,我说能卸就能卸,朝廷现在也管不了咱”。所以从崇文公这里就能看出来洪洞人的侠义豪爽,强悍耿直,同情弱者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1。堂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祭祖”主题‌</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大槐树(仿)</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是“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为五尺,女庹为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p class="ql-block">这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历史见证——石经幢。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p> <p class="ql-block">碑亭,又名古大槐树处,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景点,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故土故乡是家</p> <p class="ql-block">石刻“五百年前是一家”</p> <p class="ql-block">闲云野鹤</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低角度看大槐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