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的故事

青岛老张

<p class="ql-block">  “大染坊”位于周村古商城银子市街90号。大染坊是清朝道光年间东来升绸布庄的旧址,也是电视剧《大染坊》的真实故事发生地。踏入“大染坊”,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以手工艺术为生的年代。这里在染坊旧址的基础之上加以提升改造,还原了周村丝绸的织染发展的历程,展现出缫丝、纺线、织造、染布、晾晒等过程,使人们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地体验大染坊的故事与传统的印染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村与丝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淄博周村最早设置城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600余年,古称於陵邑。当时於陵城位于齐国的腹心地区,是齐国丝织业的重要生产区域。当时的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产量巨大,质量上乘,为东周各国所仰慕,成为各国经商、效仿和利用的对象。由於陵为主生产的艳丽丝绸通商于东周列国之间,其中,有一部分向东越海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西经秦国而进入漠北和西域以至中亚欧洲大陆。可以说,自东周时期开始,於陵就已经奠定了在古丝绸之路的商品生产源头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初,大量波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涌入中国,遗址在千佛阁南侧的摩尼教寺就是波斯人在中国的早期寺庙建筑。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在用“皇都陆海应无数”、“於陵论价重如金”来称颂於陵丝绸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来,在於陵遗址上又诞生了周村这样一座以传承丝绸文明为己任的商业重镇,历经明清两代发展俨然成为长江以北的丝绸织造交易中心,“旱码头”、“天下第一村”声名鹊起,产品销售网络已翻江过海,遍布全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染织步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染织步骤包括以下主要工序: </p><p class="ql-block"> 采桑:从桑树上采摘桑叶,作为养蚕的饲料。 </p><p class="ql-block"> 养蚕:将桑叶喂给蚕宝宝,让它们生长和发育。 </p><p class="ql-block"> 收获:收集成熟的蚕茧,准备进行下一步处理。 </p><p class="ql-block"> 缫丝:将蚕茧放入热水中,使蚕丝溶解出来,然后进行缫丝操作,得到连续的长丝。 </p><p class="ql-block"> 整经:将缫好的丝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整齐,以便后续的织造过程。 </p><p class="ql-block"> 卷纬:将整经后的丝线缠绕在纬轴上,形成纬线。 </p><p class="ql-block"> 织造:使用经纬交织的方法,将经线和纬线交叉编织成布料。 </p><p class="ql-block"> 鸿练:对织好的布料进行预处理,如漂白、清洗等,以去除杂质和提高质量。 </p><p class="ql-block"> 染色:将处理好的布料放入染料中进行染色,使其获得所需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缫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称为缫丝。一根生丝一般由七、八粒茧合成,一个蚕茧能抽出1千多米丝。缫丝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元代《王祯农书》记载:脚踏缫丝车出现在宋代,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缫丝机具的新成就。缫丝时,煮茧温度非常重要,控制在80摄氏度左右,温度过高,容易使茧子煮的过熟,丝胶溶解过多,不利于集丝时的抱合。温度过低,舒解太慢,影响缫丝的产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纺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是织布的第一道工序,过去纺线用到的工具就是纺线车,纺线时先将棉花搓成 20*5 公分粗细长短的棉条。棉条放在纺线人的左手方,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纺线人,纺线人先将棉条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朝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梃子上,顺钢丝直其尖,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一短一长……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染料提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秦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其采集、制备和使用方法,值得称道之处极多。与矿物染料不同的是,染色时,其色素分子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其颜色,日晒水洗均不易褪色,故谓之染料,而非颜料。植物染料有单色、间色和复色之分。单色即为原色;间色为正色混合之结果;复色是以染过色的织物再用另一染料套染之。间色与复色不是直接从植物中染得,而是通过配色获得。我国古代的染色技法主要有:浸染、套染、浸染多次、媒染以及直接印花。我国古代使用植物染料之普遍,可以从以下史实得到佐证。《齐民要术》记载种植蓝草的经验和技术,可知当时华北地区已大量种植蓝草。《齐民要术》还专门叙述了从蓝草中提取蓝靛的方法,卷七“造靛”第十二说:“凡种获蓝,十收一色。”说明蓝草收获量中十分之一用于制作染料。《齐民要术》又记载了用蓝草制蓝淀(即蓝色沉淀染料)的技术:先制泥,后蓄水,以木耙尽量搅之,去水后,量其浓薄,配以米泔并食醋,再以耙子反复搅之,七日后完全成为青色浓汁,此即蓝淀。用蓝淀染色,色泽鲜艳。北魏时,河北地区生产的蓝淀质量很高,名扬全国,行销南北。隋唐以后,植物染料的品种更加丰富,以蓝草制蓝淀的方法更加普及。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有五种蓝草可作染料:“蓼蓝、大蓝、马蓝、吴蓝等,而吴地尤多。”这些蓝草许多都是栽培植物。随着棉织品的广泛流行,对于染料的需求日渐增加。明清时期,有关植物染料的著作也出现了一些,如康熙二十七年成书的《布经》,书中关于植物染料的应用方法,如“调泛浅深”等的记载,明显比前代更为详细准确。此外,在《天工开物》、《野语笺》等著作中也有记述。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植物染料的需求更加大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去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染布前首先需要高温水煮去除坯布上的浆,然后通过冷、热两种方式染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热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热染即煮染,有的天然染料不是先加工提炼,而是与布料同时入水,必须加热方能使植物中的颜色尽快析出,再由布料吸收。化学染料投放市场以后,基本全是用煮染的方法,着色快,染色牢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洗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洗布,将布面上没有上染的浮色去除。</p> <p class="ql-block">  陈杰,1956年6月出生于济南,祖籍桓台县,只读过三年小学,16岁参加工作,到济南市邮政局做火车邮件押运工,凭借天资与勤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成为钱钟书先生的高足。受钱钟书先生邀请任《十三经注释》特约编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省内报刊发表一批中短篇小说、散文。其《飘零》、《小站》、《在旅途上》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并获奖。1987年山东文学院院长耿建华以《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为题撰文评介其小说。1992年退职,成立当代艺术广告公司,后受聘于泛亚(国际)文化传媒公司任首席艺术总监</p><p class="ql-block"> 2002年创作电视剧《大染坊》。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并一举成名。2005年创作电视剧《旱码头》,于2006年8月10日在周村封镜,拟于年底在央视播出。2006年7月6日,陈杰先生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旱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村原是鲁中的一个小镇,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榆林三边总督李化熙,迫于时局的压力,忍辱负重,他归降满清。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人,梁启超曾评价其“通彻”。他一边降清,一边把大批的军饷运回周村。不久,他便抛弃高管,隐归乡里。他有感于《管予》“国多财则客远来,地辟举则留民处。”。于是就用当初明代的军饷代缴清朝的市税,认为的在周村制造出一个免税区。短短十年,周村规模聚起,交易鼎沸,成为闻名全国的“旱码头”。</p><p class="ql-block"> 当时周村主要的交易物品为丝瓷制品,全由代表仕宦势力的王家把持,形成了所谓“奉旨专营”的局面。本剧主人公杨瑞清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物,他不甘于此境,趁父外出之际,与另一位饱受王家盘剥的商人破规收茧,从而形成了冲突。杨瑞清的父亲是个老实人,身体不佳,他闻讯大惊,急忙赶回王家道款。尽管如此,王家依然不肯放过瑞清,于是乘风雪之夜,纵火烧毁了瑞清的机房,不仅烧尽蚕茧,还殃及整个周村——烧去了半条街。瑞清之父受惊吓去世。瑞清本人走投无路,就在当地牧师的介绍下,只身出走上海,投身洋行,就此正式踏入商界。</p><p class="ql-block"> 庚子之后,清政府进行最后一次自救,即所谓的“慈禧新政”。全国各地开放,周村济南潍县三地主动开埠,自由经商。杨瑞清本是一个商业奇才,加之在洋行的从业经历,及至周村开埠已然羽丰满,于是携款杀回周村。他的处世为人完全遵从以退为进之策,先派助手杨立俊回来,与王家等原有商官进行较量。王家虽是旧力雄厚,但面对新式的商业模式及机器文明屡战屡败,激情演绎一场新旧大战。</p><p class="ql-block"> 王家见固有的东西跟不上时代,就改弦更张,主动与杨瑞清亲近,用最快的速度汇入了开埠之后的商业大潮。杨瑞清也不记杀父之仇,抛弃前嫌,视同伙伴。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儒学最核心的精神“忠、恕、礼、智、信”发展至此,已经摆脱了原有的传统束缚。而作为一种减少内讧,降低成本的发展面目出现。大家齐心合力,同创办了电厂及新式的缫丝厂及瓷厂,发展极快,并把产品运销到了海外。无意识地完成着民族自强过程。但好景不长,清帝逊位,袁世凯窃国,军阀胡作非为,作为商业运行的前提条件——稳定也不复存在。刚刚萌芽的中国工商业就这样惨叫着死于襁褓之中。从而留下了太多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旱码头》一剧,故事曲折,人物众多,观赏性与思想性相互关联,意在让观众感受人物悲欢的同时,展现中国文化的美丽,从而增强自信与自豪,对今天的改革开放亦不乏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绛光生与古商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走完了她的百年文化人生。心中一直装着一个杨绛先生和周村的故事,现在先生走了,讲出来,先生也不会“平添烦累”了。</p><p class="ql-block"> 让周村蜚声海内外的《大染坊》,书名就是杨绛先生题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杰著《大染坊》,后记中关于书名题写有如是记述“我最为景仰的前辈泰斗也破例奖掖,赐题书名,我十分感动,老人家高龄九秩,当以清净为主,就不犯讳颂谢了---以免他人效法,平添烦累。但作为人生的纪念我将永志不忘。”陈杰在周村期间,曾对朋友们说起“不犯讳颂谢”的就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电视剧《大染坊》播出后,周村,因电视剧效应而名声远播。2004年,编剧陈杰老师受地方政府邀请来到周村,着于创作以周村商埠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星码头》。由于工作原因、与陈杰老师相处甚多,由此有幸了解到了很多陈杰老师创作,生活方面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济南邮政局火车货物押运员陈杰创作的小说《小站》发表在了丁玲主办的期刊《中国》上。文学青年的梦想让他独自到了北京,期望在文学殿堂更进一步。有一天,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他礼貌地给一位老者让座,老者就此与他交谈起来:小伙子,来北京办事啊?陈杰说:我想到这些学校里找个老师。他指了指车窗外掠过的中国顶尖高校。老者问:学习什么。陈杰说:文学创作。老者看了看他说:你跟我走吧……这位老者就是钱钟书先生。从此,陈杰走进了钱钟书、杨绛先生的课堂、家中,也由此开启了他文学人生的脚步。杨绛先生说:“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儒雅谦逊,给老者让座的陈杰,一定是让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年轻人澄澈的文学心灵,抑或从杨绛先生关于命运的议题中我们姑且这样做出论断:《大染坊》是从北京公交车上的这段文学佳话起步的。踏上周村古商城的石板路,心中就会有岁月的回响。每次去古商城都要到陈杰老师纪念馆静静地摆放几支香烟。那天,在陈杰老师的遗像前我默默地说:陈老师,您和杨绛先生又相聚了,她又可以给您题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年,《旱码头》剧本出护。有幸随陈杰老师赴国家影视管理部门对接商定《旱码头》立项拍摄事宜。在京的一个傍晚,我开车陪陈杰老师到杨绛先生寓所,为《旱码头》求赠了题字。我虽未能与杨绛先生谋面,现在回首往事,却依旧记得;北京的星空下,那幸福的月光。拍摄《旱码头》之前,周村古商城总让人感觉少点什么。剧组进驻之后因剧情场景需要,开始悬挂各类复古商幌,从此留存下来,整条街更加厚重圆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染坊》与《旱码头》行文睿智、洒脱,看得出《围城》的风格烙印,足以窥见陈杰作为入室弟子师从钱钟书先生所获心得颇丰;而剧中人物性格的从容,淡定想必是杨绛先生的传承了。《大染坊》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影视剧词汇“民族工业”,在编剧陈杰老师的心灵深处,周村的这条古街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旱码头》以周村商埠文化为主题,再现了一百多年前周村开埠车马辐辏,大道儒商从容厚重的情怀。2006年,陈杰在京治病期间,最后一次去看望杨绛先生,并高兴地告诉先生电视剧《旱码头》已开机拍摄。人与世间事物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因工作、或因生活,或因文化。书写周村民族工业,儒商文化的的两部鸿篇巨制皆出自陈杰之手,在两位先贤大师的指点下,几十年来陈杰向他的文学高地“大染坊”阔步走来,是宿命,亦是义无反顾的人生追求。在这场中国大师文人精神的薪火相传中,周村古商城独得眷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大家都在纪念杨绛先生。读先生的文章,体会、仰慕大师的高洁风骨,从容淡定。大师的人生态度,我想又如周村这条岁月沧桑的古街,经历过繁华富庶,遭遇过落叶凋零,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几代决策者的辛勤付出,好客周村人民的悉心呵护,周村古商城在踏实的脚步里,渐渐被世人熟知。踏上古商城的石板路,属于每个人的历史就在你的心底。古街深处,遍洒古城的阳光里,一位世纪老人坐在芙蓉树下,纤细的手中握着铅笔静静地写下“大染坊”,“旱码头”这是大师的题赠,更是文化永生的流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感念杨绛先生之于周村古商城的文化眷顾,并纪念离开我们10周年的陈杰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 刚</p> <p class="ql-block">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手工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些珍贵的技艺,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参观“大染坊”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对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将不断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努力成为一名传播者和实践者,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传承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