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下午,我们驱车从诸暨到达绍兴。此时小雨淅淅沥沥,一刻也不停歇。绍兴鲁迅故里整条街上,到处是撑伞的人流。虽然进入景区需要排长长的队伍,但仍阻挡不住人们对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的渴望,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在鲁迅故里广场中央,一幅巨幅图画映入眼帘:鲁迅先生身着长衫,手执烟斗,目光深邃,凝视远方。烟雾袅袅升起,似在诉说着他对时代的沉思与呐喊。这幅画生动地勾勒出先生的沉郁与坚韧,仿佛穿越时空,将他那犀利的目光与不屈的灵魂定格于此。它不仅是故里的标志,更是对先生精神的永恒致敬,让人在瞻仰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与文化的厚重。(以上照片非本人拍摄)</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占地面积50公顷。鲁迅故里有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 ,被誉为中国名人故居保护的范例 。</p> <p class="ql-block">鲁迅,曾用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百草园就在其中。鲁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鲁迅卧室,先生少年时曾住于此,床、书桌等用品还保持着原样。</p> <p class="ql-block">鲁迅出生地新台门是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六进,布局规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是典型的台门式深宅大院。</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原为周家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因父亲生病需外出抓药,有一次迟到被老师责备。他便在书桌右上角刻下“早”字,以此勉励自己不再迟到。这是“早”字的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间为序,在全面反映鲁迅一生业绩,以及思想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反映鲁迅与故乡绍兴的渊源关系,具有鲜明的绍兴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船身狭小、轻盈,两头尖翘,覆盖半圆形的船篷。船篷用竹片编制,中间夹竹箬,外涂桐油黑漆,乌黑透亮。</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绍兴水乡的风景和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茴香豆是浙江绍兴的民间传统小吃,也是当地城乡酒店四季常备的下酒闲食。这道小吃是用干蚕豆,加茴香、桂皮、盐和水,文火慢煮而成。煮成后味道酥软清甜、香味浓郁,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咸鲜适口、回味甘甜。</p> <p class="ql-block"> 谢 谢 观 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