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朝后朱元璋后代的去向</p><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朱家皇族人口迅速增长,据史书记载,洪武(1368至1398年)年间明朝皇家档案馆上能够查到的皇族人口为58人,到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增到19611人,到1604年则暴增到超过8万。根据一些学者推算,到1644年,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已经达到数百万之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对明朝皇室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下达了对皇室朱姓后代LS命令,无条件、零容忍地进行SH,起义军所到之处,明朝王族几乎无一幸免,明朝皇族后裔因此遭受重大减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朝建立后,对明朝皇室后裔进行一定的打压和限制,虽没有像明末农民起义那样对明朝皇室后裔进行大规模的SH,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削爵、圈禁等,使得明朝皇族后裔的势力逐渐衰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结起来,明朝皇族后代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局:</p><p class="ql-block">[一R]大部分在明末农民起义中被S,尤其是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所害。</p><p class="ql-block">[二R]一部分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三R]一部分下落不明,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㸄,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兵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的皇族生死下落不明,成了历史疑案。</p><p class="ql-block">[四R]一部分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启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朱姓。</p><p class="ql-block">[五R]另一部分则是逃到台湾,后又投降清朝而得以延续下来。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1661至1663年间,大批明朝皇族宗室成员渡海逃去台湾。如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泸溪郡王朱慈𤏸、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爌、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熺、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湅。1683年康熙派施琅攻陷台湾后,这些明朝宗室大都投降接受满清统治被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投降清朝的那一部分朱家皇族后代有几支加入满族,如朱之琏在雍正二年(1724年)被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春秋祀事,这部分明宗室后裔结束逃亡生活,恢复平民身份。</p> <p class="ql-block">1915年,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最后一任“延恩侯”朱煜勋的真实照片,据说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后人,其实在清朝入关之后,朱家的后裔已经几乎被清廷赶尽杀绝了,直到江山稳固之后,才开始寻找朱家的后人,这就找到了据说简王的后裔,封为了延恩侯,享受朝廷的俸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来延恩侯传到了朱煜勋身上,不过清末朝廷自顾不暇,他已经是穷困潦倒,溥仪退后之后有一天听说了他,于是召他入宫一见,他连进宫的官服都是借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当局给了他一个明十三陵保管委员的身份,每个月有一定的月薪,但是他身为明朝皇室后裔,后来却与盗墓贼沟壑一气,参与了对雀山妃陵墓的盗掘,最终被严肃处理。#历史人物 #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南明诸帝</p><p class="ql-block">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身亡,清军入关,不甘失败的明朝文臣武将在淮河以南拥戴明朝皇室宗亲为皇帝建立了诸多政权进行抵抗和复国运动。</p><p class="ql-block">1、弘光政权: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拥立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孙子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弘光朝廷推行“借虏平寇”的政策,但内部党争激化,统治集团腐败昏庸、争权夺利、横征暴敛、意图偏安、军阀割据内讧等使内外矛盾进一步加深,加速了明朝势力的瓦解。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弘光帝被押往北京并于第二年被处死。</p><p class="ql-block">2、潞王监国: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兵所俘后,颇有贤王之名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监国。清军占领南京后迅速进军。朱常淓贪生怕死,最终决定降清。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朱常淓短暂的监国宣告结束。1646年5月,清朝将朱常淓等明朝藩王处死。</p><p class="ql-block">3、鲁王监国:清军陷南京,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拥立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与在福建称帝的唐王政权相倾轧。 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攻取浙东,朱以海流亡海上,依附张名振。永历七年(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永历十六年(1662年),病故于金门。</p><p class="ql-block">4、隆武政权:潞王朱常淓决意降清后,当时身处杭州的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王朱聿键不胜愤慨,在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收编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多次出兵北伐,曾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但主要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队,郑芝龙拥兵自保,无心抗清,北伐最终失败。浙江鲁王朱以海政权为了争明的正统,和隆武政权互相倾轧,也消耗了北伐的实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进攻福建,郑芝龙降清,同年八月,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死。朱聿键是一位胸怀恢复大志的君主,具有精史事、洞达古今、好读书、俭朴爱民等许多优良品德。</p><p class="ql-block">5、永历政权:隆武二年,隆武帝在福建遇难的消息传到了广东,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孙子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监国并称帝,年号永历。永历政权依靠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军余部在西南、东南等地区坚持与清军斗争,曾数次掀起抗清高潮,曾一度迫使清朝打算放弃东南西南七省,与永历朝廷划江而治,是南明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但最终因为内部不团结,导致抵抗失败。1661年,永历帝逃亡缅甸。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杀,永历政权败亡。</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子孙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取名哲学</p><p class="ql-block">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为子孙后代取名上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与深思熟虑。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历经磨难,深知名字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他成年前的名字叫做朱重八,这个名字来源于他出生时的日期(八月初八),这种以数字命名的方式在元朝时期十分普遍,尤其是对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汉人。因此,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后,决心为子孙后代取一个既文雅又有寓意的名字,以彰显皇族的尊贵与威严。</p><p class="ql-block">朱元璋为子孙取名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姓氏固定:子孙后代均姓“朱”,这是不可更改的。</p><p class="ql-block">辈分字:朱元璋为每一个儿子都制定了二十个字的辈分序列,如太子朱标的后代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等。这些辈分字被用作子孙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以区分辈分和支系。</p><p class="ql-block">五行偏旁:子孙名字的第三个字则必须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来取,且必须带有相应的偏旁部首。这一规则体现了朱元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在朱元璋的子孙中,这一取名规则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例如,朱元璋的儿子们名字中都带有“木”字旁,如朱标、朱棣等;孙子辈则带有“火”字旁,如朱允炆、朱高炽等;曾孙辈则带有“土”字旁,以此类推。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使得朱氏子孙的名字具有鲜明的特色,还便于后人辨认和记忆。</p><p class="ql-block">随着子孙后代的不断繁衍,取名问题逐渐变得棘手起来。由于明朝皇族成员众多,而汉字的数量有限,很快就出现了名字重复或难以取字的情况。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朱氏后人开始使用一些生僻字甚至自己造字来取名。这些新造的字大多带有五行偏旁部首,以满足取名规则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朱元璋的这一取名规则在几百年后竟然对中国的化学事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清代化学家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从明朝皇族的名字中找到了许多合适的汉字来对应化学元素的名称。这些原本只是皇族成员名字的生僻字因此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含义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随后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p><p class="ql-block">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采取了联寇抗清政策,黄道周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p><p class="ql-block">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后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与大西军余部联合起来。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加大进攻,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p><p class="ql-block">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清军。次年,永历帝在昆明被杀,南明政权最终灭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p> <p class="ql-block">[火R]南明 (1644年—1662年)是明朝崇祯帝自缢身亡后,清军入关,明朝宗室为了反清复明,相继在中国南方建立起的明朝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p><p class="ql-block">[种草R]南明主要势力包括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监国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及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等皇族,以及明郑、夔东十三家等军阀。作为明朝残余势力的南明各政权之间联系松散,互不统属。</p><p class="ql-block">👑弘光政权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但因内忧外患,弘光政权很快被清军攻破,朱由崧被俘并最终被处死。</p><p class="ql-block">👑隆武政权由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试图发动北伐,但因内斗和清军攻势而失败,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死。</p><p class="ql-block">👑在隆武政权时期,鲁王朱以海在绍兴被部分官员拥立为监国,建立了鲁监国政权。鲁监国政权主要在浙东地区活动,但同样面临清军的压力和内部的分歧。</p><p class="ql-block">👑在隆武帝死后,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但绍武政权仅维持了40多天便被清军攻陷,绍武帝自缢而死。</p><p class="ql-block">👑永历政权由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在云南地区得到一定维持,并得到部分抗清将领的支持,但最终在1662年灭亡,南明政权彻底结束。</p> <p class="ql-block">南明弘光朝的补谥运动为何会加速政权覆灭?</p><p class="ql-block">1644年的南京城,当李自成的铁骑还在北京街头肆虐,清军已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可南明弘光朝廷的衮衮诸公,却在忙着给死人"翻案"——短短八个月,三百多个谥号如雪片般飞出,从开国功臣到靖难罪臣,从建文遗孤到阉党余孽,统统在追谥名单上。这场荒唐的补谥运动,最终演变成自毁长城的魔幻大戏。</p><p class="ql-block">🎭【皇位争夺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北京城破的消息传到南京时,东林党人表面痛哭流涕,暗地里却连夜炮制《福藩七不可立》,把"不孝、虐下"等罪名扣在福王朱由崧头上,转头热捧潞王朱常淓。直到江北四镇的刀剑架在脖子上,才不情不愿地拥立朱由崧为帝。这场皇位之争,早已为后来的补谥闹剧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补谥运动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新帝登基,第一把火烧向了崇祯朝的忠烈名录。太仆寺少卿万元吉上奏追谥倪元璐等21位殉国官员,本是为新朝贴金,却意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明智的决定,竟引发了一场波及两百年的历史翻案风潮。</p><p class="ql-block">💥【打脸永乐大帝】</p><p class="ql-block">礼部突然提议恢复懿文太子朱标的皇帝尊号,追谥"兴宗孝康皇帝"。这等于承认建文帝的正统地位,直接打脸永乐大帝。御史黄澍当场发作:"今日追尊建文,置成祖于何地?"可马士英轻飘飘一句"凝聚江南人心",就把靖难血案变成了政治筹码。</p><p class="ql-block">🌀【谥号雪球越滚越大】</p><p class="ql-block">补谥的名单越来越离谱:</p><p class="ql-block">• 洪武朝被朱元璋处决的李善长获谥"襄愍"</p><p class="ql-block">• 靖难时被诛十族的方孝孺追封"文正"</p><p class="ql-block">• 永乐帝钦定的奸党陈瑛追加"丑厉"谥号</p><p class="ql-block">最讽刺的是,当清廷给崇祯上庙号"怀宗"时,南京城还在为"思宗"还是"毅宗"吵得不可开交。</p><p class="ql-block">👿【阉党余孽的复出】</p><p class="ql-block">阉党余孽杨维垣的复出,让补谥运动走向更黑暗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天启朝迫害东林党的刘廷元获赠兵部尚书衔</p><p class="ql-block">• 魏忠贤编纂的《三朝要典》被重新提起</p><p class="ql-block">• 崇祯钦定的逆案要犯集体"秽土转生"</p><p class="ql-block">史可法在扬州城头血书求援时,南京的官员们还在为"建文帝该用几个字的谥号"吵得面红耳赤。</p><p class="ql-block">💔【补谥运动的结局】</p><p class="ql-block">弘光朝想靠几个谥号来彰显正统,却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 给建文旧臣平反得罪北方世族</p><p class="ql-block">• 替阉党翻案寒了江南士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否定朱棣正统动摇自身统治根基</p><p class="ql-block">那些精心拟定的谥号文书,最终在清军的铁蹄下化为废纸。礼部仓库里堆着的《惠宗实录》,终究没能写进正史。</p><p class="ql-block">这场补谥运动,不仅没能挽救南明,反而加速了它的覆灭。当多铎大军饮马淮河时,南京城里的衮衮诸公还在为死人争名分,全然不知自己即将成为历史的笑柄。这出荒唐闹剧告诉我们:在生死存亡之际,沉迷于虚名只会自取灭亡。</p> <p class="ql-block">南明18年如何走向灭亡</p><p class="ql-block">#历史知识 #大明王朝 #清朝 #南明史 #李自成 #崇祯 #多尔衮 #郑成功</p><p class="ql-block">[一R]短命的弘光政权</p><p class="ql-block">1644年,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宣告灭亡。此时,北方被李自成占据,四川被张献忠割据,还有东南半壁还掌握在明朝宗室、官僚的手中。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凭借东南的财富,是足以建立一个偏安王朝的。1941年5月15日,福王在大臣的拥立下,正式称帝。不过从一开始,他就成为了傀儡。</p><p class="ql-block">弘光政权建立后,采取了“连清灭顺”的政策,和清朝讲和,答应将山海关以外之地割让给清朝,并每年给清朝10万岁币。不过清朝的多尔衮根本没有搭理弘光政权的使团。1645年,清朝就消灭了李自成的势力,其军事重心开始转向南明,其和硕豫亲王多铎开始调军南下。</p><p class="ql-block">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弘光政权内部却爆发了火拼。1645年,驻睢州总兵许定国在酒宴上诱杀了高杰,而高杰的部将又起兵攻入睢州,大肆屠杀,许定国投降了清朝。清军则趁机南下,当年四月,清军就攻破了扬州。五月十五,南京不战而降,不久朱由崧也被俘虏,弘光政权也就这样在灭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R]流亡的永历政权</p><p class="ql-block">此后,南明的残余势力势力开始和郑氏海盗集团、李自成残余势力、张献忠残余势力结合,形成了几大势力集团。</p><p class="ql-block">1646年8月,隆武政权被灭。于是桂王朱由榔(永历政权)和唐王朱聿鐭自立,纷纷称帝。清军则趁机进攻,占据了广东,唐王政权仅仅存在40天就灭亡了,而朱由榔则疯狂逃到广西。实际上,朱由榔一生中都在逃跑。</p><p class="ql-block">1658年,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永历政权。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实际上,南明政权也就在这一年宣告灭亡了。1661年,缅甸国王迫于清朝的压力,将永历帝交给了清朝处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R]郑氏集团的抗清</p><p class="ql-block">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建立了隆武政权。这个朱聿键虽然想有一番作为,但却是个傀儡。1646年6月,浙东鲁王失败,清军追杀到了福建。郑芝龙二话不说,直接投降给了清朝。但是郑芝龙没有考虑这些,离开了自己的老窝,被清朝软禁。此后,郑成功开始领导福建的抗清势力。和郑芝龙一样,郑成功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干着消灭南明的事情。1647年,为了获得粮草,郑成功向唐王政权开刀,派遣大军进攻潮州,以夺取此地。此时清军看到郑氏、唐王、永历三大政权乱斗,于是趁机派遣大军南下,广东就全部落入了清朝之手。</p> <p class="ql-block">从《南明史》到抗日战争胜利:不复南明旧事</p><p class="ql-block">📚都说开卷有益、读史启智,读完《南明史》才明白,它讲述的是一场三百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失败了的“抗日战争”;是一场用血淋淋的教训为差点亡国灭种的后人提供前车之鉴的“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南明史》开篇,就明确指出了书中核心观点:促成南明悲剧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推翻明朝的起义者忽视外部威胁的存在专注于内部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士绅地主阶级为了在阶级斗争中获胜选择与入侵异族合流,妄想通过与入侵者进行利益勾兑的方式,保住自己的阶级利益。这样站在南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便引出了两个问题:是联虏平寇(阶级矛盾)还是联寇平虏(民族矛盾)。无论是弘光政权冀希于“联虏平寇”,还是永历政权采取“联寇平虏”的方针,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站在人民的角度来考虑这场战争。</p><p class="ql-block">📚满清的统治阶级利用腐化精英集团获得统治权后,很快便暴露出其作为异族入侵者和民族压迫者的本质心态。无论是前期的圈地、投充以及逃人法所展现的掠夺性本质,还是“剃发易服”的削弱民族认同感的文化政策,使得当时所有怀有朴素华夏(《春秋左传正义》有云: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文化认同的中国人民被动的认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这是捍卫华夏正统的抗争,是民族战争。</p><p class="ql-block">📚江阴、嘉定,原本是明末奴仆运动激烈的地区,听闻崇祯上吊大明覆灭,奴仆们纷纷殴打士绅,焚烧身契,弹冠相庆。然而面对撕下伪装的满清,曾经仇深似海的士绅和奴仆却史无前例团结起来。在民间光是江阴,短短八十一日就有几十万士绅百姓联合起来,为了捍卫本民族的衣冠即民族文化的生存而战。所以1937年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新华日报》刊发文章,标题就是“不复南明旧事”。</p><p class="ql-block">📚在基于对南明悲剧的普遍反思和警醒下,为了完成国家统一,团结民族内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广泛建立起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能打赢人民战争。</p><p class="ql-block">📚忽视外来侵略的威胁,把阶级置于民族之上,乃至对侵略者抱有一丝幻想,最终注定既摆脱不了阶级矛盾的魔咒,还要民族整体性地承受新的民族压迫。我想这才是读懂南明史后真正应该明白的道理,也是这部鸿篇巨著想要告诉我们的历史真相。</p> <p class="ql-block">开局一个盆,结局一根绳</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南宋能撑150年,而南明18年就亡国了</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p><p class="ql-block">李自成攻破北京,</p><p class="ql-block">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种草R]消息传到南京朝廷,大臣和宗室一阵慌乱,</p><p class="ql-block">但最终还是拥立福王朱由崧,</p><p class="ql-block">开启了南明的新章。</p><p class="ql-block">新朝并没有新气象,</p><p class="ql-block">他们不是骄奢淫逸榨取民脂民膏,</p><p class="ql-block">就是跟被下降头一样沉迷于内斗,</p><p class="ql-block">武将跟武将斗,武将跟文臣斗,臣子跟皇帝斗,</p><p class="ql-block">短短18年,</p><p class="ql-block">南明就因为内部斗争而一步一步地走向失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种草R]寡人有疾,寡人好色</p><p class="ql-block">朱由崧刚登上皇位就以“大婚”为名,</p><p class="ql-block">在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挑选美女</p><p class="ql-block">“八月,选民女入宫,征教坊妓六十四人”</p><p class="ql-block">派内官捕捉蟾蜍,配置chun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种草R]权臣醉生梦死,中饱私囊</p><p class="ql-block">马士英卖官鬻爵,贿赂公行</p><p class="ql-block">阮大铖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秒方</p><p class="ql-block">其他官绅亦追欢逐乐,寻花问柳</p><p class="ql-block">戏台之上,演彻夜之剧,怪诞淫亵,错出争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种草R]弘光朝廷的苟且偷安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一旦清兵南下立刻土崩瓦解</p> <p class="ql-block">古代皇帝庙号褒贬含义🔥朱棣原本是太宗?</p><p class="ql-block">💡古代皇帝的庙号有哪些含义呢?哪些是褒?哪些是贬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中,“太宗”庙号是给王朝第二位有大作为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庙号意义非凡,像明成祖朱棣,就很渴望这个庙号,因为这能说明他的皇位是顺位继承,是合法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棣逝世后,朱高炽也确实给他上了“明太宗”这个庙号,但没想到,到了嘉靖皇帝这里,他因为自己的某些私心,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乍一看含金量似乎是提升了,但朱棣估计是不会喜欢这个庙号的。</p> <p class="ql-block">南明——荒谬绝伦</p><p class="ql-block">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打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放弃南渡自缢于煤山,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中原的战乱频仍使满洲贵族认识到入主中原的机会已经到来。</p><p class="ql-block">四月七日,多尔衮率领清军倾巢出动,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开始席卷中原。然而,此时的清朝想要吞下汉地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其根本原因是清军人丁太少,但敌手太多,包括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张献忠在内的汉人政权却是人数众多,强大无比。但清军还是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攻入北京,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李自成只得率大顺军退走山西。</p><p class="ql-block">北京沦陷后,逃亡南京的明朝势力展开了一场拥立新帝的斗争。最终,福王朱由崧在权臣的拥护下登基称帝,即弘光帝,弘光帝以消灭大顺军为第一要务,企图联合清军平息叛军。</p><p class="ql-block">1645年三月,李自成身死,大顺军溃败,多尔衮命清军南征,弘光政权内部还在进行着激烈的党争,内部军队为争权夺利火拼不断,清军一路势如破竹,五月,弘光帝被俘送往北京斩首。</p><p class="ql-block">南京失陷后,明朝宗室以及南方士族仍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自立为王各自为政。</p><p class="ql-block">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即隆武帝。鲁王朱以海也在绍兴宣布监国,两人都是被地方势力拥护实力相当,恰好清军因后方汉人动乱无力南顾,因而开始为争夺正统地位而战,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灭。</p><p class="ql-block">1646年,唐王朱聿鐭自立于广州,改元绍武。桂王朱由榔自立于肇庆,改元永历。双方再次为争正统互相攻伐,再次先后被清军各个击破,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p><p class="ql-block">眼看着明朝宗室只顾争权夺利接连覆灭,残余的大顺军意识到了危机,开始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p><p class="ql-block">1647年,大顺军部拥护朱由榔并出击桂林,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1648年,大顺军余部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一连串的胜利震慑了清廷,也吸引了更多的反清势力加入,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南方各地,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p><p class="ql-block">然而,大顺军终究是农民军,为士族宗室所不容,内部斗争再次兴起,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直到另一支叛军大西军的加入,才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p><p class="ql-block">1652年,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南方各地纷纷收复,出现了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p><p class="ql-block">1656年,随着战果的逐步扩大,南明内部斗争再次兴起,大西军将领孙可望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p><p class="ql-block">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p><p class="ql-block">1661年,缅王将朱由榔送交清朝,被吴三桂绞杀。</p><p class="ql-block">此后,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继续沿用永历年号,直到1683年被康熙皇帝消灭。</p> <p class="ql-block">用《南明史》“治治”低血压</p><p class="ql-block">顾诚老师的《南明史》是一部有名的专治“低血压”的书。</p><p class="ql-block">南明并非没有机会维持局势,甚至多次有过翻盘的可能,但遗憾的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机会总是因为内部矛盾而白白错失。江北四镇与左良玉的拥兵自重,南明多个皇帝(以及鲁监国)之间的互相倾轧,郑成功围攻金陵时的私心自用,李自成余部“忠贞营”与衮衮诸公间的门户之见,孙可望在李定国两蹶名王后的背刺……虽然也有一些忠诚良将,但孤勇难救大局,终究是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个系统能每次在应有转机的时刻出问题(按小约翰可汗老师的话说,是不出意外的出意外),最终灭亡,必然有深层次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外部力量只是崩溃的契机。可惜总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p> <p class="ql-block">南明史:治疗低血压的一剂良药</p><p class="ql-block">大敌当前,生死关头,此刻退居南方的明朝文官们选择疯狂内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看了会不自觉血压升高的书</p><p class="ql-block">充分诠释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南明弘光政权的一段描述</p><p class="ql-block">崇祯帝煤山自缢后,流亡的文官集团扶持了他的堂弟朱由崧为新君,年号弘光。</p><p class="ql-block">但大臣们的观点并不统一,尤其是几位东林魁首,他们反对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因为他的祖母是万历朝玩弄权势的郑贵妃,清流们担心他得势之后会岁月史书,给自己家人洗白。</p><p class="ql-block">即使到了朱由崧已经继承帝位之后,反对的文官们依然各种搞事,包括但不限于给其他政见不合的人下绊子,造一些皇帝是替身的谣等等</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我真是读得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虽然弘光帝也很难说是个扶的上墙的皇帝,但摊上这一帮队友真的很难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作者顾诚的文风夹叙夹议,既重考证,也有恨铁不成钢的点评,这让本书读起来的感觉非常鲜活。</p> <p class="ql-block">明亡在宗室,如蛀虫般寄宿在孱弱帝国之上</p><p class="ql-block">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一共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级,给这些爵位的禄米分别是:10000石、2000石、1000石、800石、600石、400石、300石、200石。即使是爵位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也能领到200石粮食(合2400斤)。奉国中尉的禄米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足够一个六口之家吃上一整年还富余。况且每季爵位对应的收入除了禄米之外还有银钱田地。</p><p class="ql-block">除了亲王,有明朝一朝郡王就册封了924个,郡王之下的各级都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公元1595年明朝宗人府户籍人口档案记载:朱氏皇族共有人数157000多人。</p><p class="ql-block">比如洪武山西省有一位晋王,到嘉靖时山西有封爵的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的河南省只有一位周王,到万历时已有5000多个后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明朝为供养庞大的宗室把大量土地划为皇室直营皇庄,比如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以福王为首的九位宗室藩王占有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这其中福王就拥有田地3万顷,而且还获得了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p><p class="ql-block">明朝每年供给宗室的钱粮超过了全国田赋收入的总和,这意味着财政收入光拿来供养这些宗室都已相当勉强,更不要说这时内忧外患,还要救济饥民、充当军费。崇祯曾向自己那些皇亲国戚们募集资金,却一个个哭穷不给。最终只得通过加征辽饷、练饷、剿饷的方式筹措军费,然而激起民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它们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盘剥,强占田地。万历时年间成都府十一州县中,王府占地十分之七、军屯占地十分之二、民田仅有十分之一。如此剧烈的土地兼并现象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失去土地后生计无着而只能造反的农民,一是拿不出钱来镇压或安抚起义的朝廷。这种现象实际上注定了明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历代明朝皇帝可能将一些地区的商税赐诸王,在水陆要津私设税关向过往商贾征税,开设店铺经营各种垄断商品。搞乱了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也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直到农民军抵达河南时福王依然不肯捐出一分钱给朝廷筹备军费。当李自成攻陷洛阳后福王被烹杀。蜀王和楚王家里钱财如山,却不肯为国家出半分力,最终全都落入了张献忠手里。</p><p class="ql-block">这些皇帝即使感觉到国家财政的压力,因为只要这种压力没影响到他们游玩、修仙、做木工的兴趣爱好就行了。这些人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只管自己眼前的享乐。等到崇祯皇帝在位时这个问题终于拖不下去了,而崇祯比起他之前的几位皇帝也确实勤于国家政事,只不过这时的他面对早已积重难返的局面又能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一个口诀,记住明朝十六帝顺序和国力变化</p><p class="ql-block">明朝十六帝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就是从【快速兴盛】到【漫长衰亡】的历史[偷笑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果把国力变化看成滑滑梯[暗中观察R]</p><p class="ql-block">一下子就记住十六个皇帝顺序和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个口诀</p><p class="ql-block">“574”——谐音“我气死”</p><p class="ql-block">[一R]五个皇帝快速将大明带向巅峰</p><p class="ql-block">[二R]七个皇帝各有各的麻烦,国力逐渐走下坡路</p><p class="ql-block">[三R]四个皇帝迎来明朝的灭亡:直到明亡,都在给万历收拾烂摊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