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婚嫁

刘永平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1日,我所在的山西省吕梁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鼓励适龄青年结婚和生育,措施主要包括结婚奖励、生育补贴、妇幼健康服务、生育休假制度、普惠托育服务和教育支持保障等,其中提到:</p><p class="ql-block">结婚奖励:为鼓励适龄青年结婚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吕梁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奖励,由结婚双方在婚姻登记窗口领取。</p><p class="ql-block">生育补贴: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政策生育一、二、三孩且新生儿户籍登记在吕梁的家庭,分别补贴2000元、5000元、8000元,在户籍登记窗口领取。</p><p class="ql-block">医保补贴:从生产后次年起,对符合政策生育二、三孩的家庭成员(包括夫妇双方及孩子)5年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分别给予30%、50%的补贴。</p><p class="ql-block">妇幼健康服务:推进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等人才培养,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扩大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面。</p><p class="ql-block">生育休假制度:严格落实婚假、产假、护理假、育儿假、哺乳假等制度。符合政策规定生育的,女方享受国家规定98日和省奖励延长60日产假,男方享受护理假15日。</p><p class="ql-block">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家庭托育点发展,对依法开办的托育机构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p><p class="ql-block">教育支持保障:对2025年1月1日后符合政策出生的二、三孩,免除二孩上公办幼儿园和高中的学费,免除三孩上公办托育机构、幼儿园和高中的学费。</p><p class="ql-block">这些政策旨在通过提供经济激励和优化相关服务,降低婚育成本,提高青年人的婚育意愿,以应对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是水到渠成、顺应自然的事情,但是现如今即使是像我所在的山西吕梁这样的五线城市,30到35岁之间的未婚青年可以说是成千上万。甚至35岁到40岁之间未婚的也大有人在。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大部分人具有高学历,其中的女性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造成这部分人迟迟未婚的原因一是读书时间较长,自从大学扩大招生以后,每年有差不多一千万专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本科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不少学生不得不加入到考研的行列,经过数年的努力和读研的时间,步入社会时已经二十大几接近三十岁了,进入社会后一系列的复习、培训、考公、考编、考事业单位等等,进入体系和编制后,年龄基本都超过了30岁,回过头才发现自己还没来得及考虑恋爱婚姻的事情呢。中国人结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现实是目前女孩的平均学历普遍高于男孩。真正要找到学历相当、门当户对、工作满意、身高、长相都满意并且有车有房的另一半是非常困难的。男孩子一般都不愿意找学历比自己高的女孩,反过来女孩一般也不愿意找比自己学历低的男孩,因为他们担心互相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因为男生平均学历低于女生,他们步入社会的年龄比女生低,所以他们在参加工作、恋爱结婚方面都早于同龄的女生。于是大龄的、高学历的女生很难找到跟自己学历相当,各方面条件都能满足自己要求的男生。这就使得高学历的大龄女生的择偶步入了一个怪圈。学历越高、年龄越大婚姻问题越困难。如果这部分女生不愿意降低择偶标准,她们步入婚姻殿堂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在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一部分女生不得不选择不婚。</p> <p class="ql-block">  寒暑易节、世易时移,岁月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而婚嫁的习俗也随着时代的节奏在不断地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前,男婚女嫁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媒人的作用下,门当户对的两家互换写有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庚帖”,然后择一“良辰吉日”由夫家吹吹打打,男的骑马,女的乘轿,一座八抬大轿把新娘迎进门,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礼成。当夫君掀开新娘的盖头之时,才是夫妻双方第一次见面时刻。是郎才女貌还是歪瓜配裂枣直到此时才见分晓。</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讲究的是革命的新式婚姻。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家庭成分非常重要,结婚对象一般都是贫下中农。像“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家庭的子女,人们一般都是敬而远之。男女双方需要持管属地基层的介绍信去政府部门申领结婚证。当时普通老百姓都是自建房,只有有工作的才能享受单位分配的住房。在婚房用红纸剪几个双囍字,贴付对联,把两个人的铺盖挪在一块就算结婚了。</p> <p class="ql-block">  我父母是在国家最困难的六零年结婚的,我父亲当时是一名学徒工,出生在我们的小县城,我母亲出生在离县城40多里外的一个小山村。当时母亲所在的乡村与县城之间还没有开通公路。经过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农村都实行公社食堂制,本来当年全国农业大丰收,但是由于“超英赶美”全民大炼钢铁,好多庄稼被遗留在田地中,没有及时收割回来,造成了丰产而未丰收,大量粮食没有归仓入库。以至于在面对接下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国家应对无力。全国上下都处于饥饿之中。我的外公因为吃了太多的喂牲口的苜蓿,肚子涨得差点死掉。正好有人说媒,外公说城里北街的刘姓是大族,去逃个活命吧。结果是城里比乡下更挨饿,城外的野草野菜、甚至连树叶都被人们吃光了。听我母亲说,她结婚时我父亲这边给扯了一身衣服,我父亲结婚穿的衣服都是借的。我母亲的村子离城里有40多里路,全部是山路,要翻越四座大山。我母亲于前一天到了城里,被安排在我姑姑家。结婚那天我父亲这边借了两辆半旧的自行车。我姑姑家到我父亲家有四五百米的距离,我母亲说她东倒西歪死活推不了那辆自行车,好不容易在别人的帮助下到了。家里就请了家族的几位长辈吃了一点便饭,但是谁都不敢多吃,因为家家都没有余量。据说我姑父因为吃了一个馒头回家后被我姑姑骂了个狗血喷头。我母亲在那晚都没有人招呼得给吃饭,竟然饿了一晚。</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城里有工作的在结婚时有要求男方家准备“三转一响”的,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但是在我所在的县城,即使是“供应户”家庭也很难做到。能提供一到两样的就是有钱人家了。一是当时这些东西都是凭票供应。比如说买一辆自行车需要40张自行车票,而一个单位一般就下发三四张票,你得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求、去凑票。有了票你还得有钱,一块手表120元左右,自行车150元左右,缝纫机也是150元左右,收音机也得二三十到三四十元不等。那时候我父亲是一名三级钳工,每个月工资是37.5元,要支撑一个八口之家。而农村地区的就更不用说了。那时的婚车就是借几辆尽可能新的自行车,把新娘迎回来。</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城市里已经时兴起“三大件”——电视(黑白)、冰箱、洗衣机,比较富余的农村地区则是“三金一响一冒烟”——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收录机、摩托车。婚车,城里开始租一辆出租车当婚车。农村依然是用自行车迎亲。</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在大城市结婚时的三大件已经变成了:空调、音响、录像机,婚车已经要求有若干辆了。在农村这个要求根本达不到。我是1990年结婚的,当时通过关系请了一辆212吉普车和一辆卡车帮忙。结婚后在家里自建的窑洞住了7天,然后就返回工作地上班了。之后一直在学校附近的村子里租房住。当时我一个月工资97元,租了一间平房,每月租金25元,电费每月5元,一袋白面25元,一罐煤气25元,一小毛驴车煤25元。(冬天生火取暖连带做饭、夏天用煤气灶做饭)。幸运的是在我工作的第三年,我从单位分到了一套82.84平米的家属楼住宅。结束了租房的历史。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婚宴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做的。在自家院子里垒一大灶,请本家亲戚中会在事宴上操持的人做大厨,另外请几个人打下手。中午一般是汤菜油糕或者枣糕。晚上炒几个菜,然后是馒头之类的。所用的桌椅板凳、灶具、餐具都是借来的或者租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两千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社会上开始有了专门的婚庆公司,迎亲要有专门的迎亲车队,婚车要装饰得漂漂亮亮。男方家要给新娘请专门的化妆师做发型和美容。婚宴一般都在饭店进行。双方要在正式婚礼数月前举行订婚仪式、要拍婚纱照、要蜜月旅行等等。现如今,结婚对男方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动不动——小汽车、全额购买的婚房。简言之就是:车子、房子、票子。票子的要求是“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五元的、一千张百元的、一千张五十元的。现如今,什么中式婚礼、西式婚礼花样更是层出不穷。其它的像前面说的那些婚纱照、蜜月旅游、五金、钻戒、婚庆、婚车车队、乐队、伴娘伴郎团队样样不落。这些要求单靠孩子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于是这些沉重的负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父母的肩上。即使是像我所在的五线小城市,要达到上述要求起码需要200万。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压得父母们喘不过气来。</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的宗宗件件都是导致大量大龄青年迟迟不愿结婚的原因。人们说,过去人们想生孩子,国家不让生。现在是国家鼓励结婚生孩子,可年轻人不敢生。许多年轻人处于很大的矛盾中。年轻人调侃说:不生吧,怕老了没人养;生吧,怕生了没钱养。在各种压力下,选择不婚不育和丁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为了鼓励适龄青年结婚和生育,各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许多年轻人却对此反应冷淡。他们认为,相对于目前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来说,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更不用说那些还挣扎在考公、考编的门槛之外的、连自己都养不活的那一部分人了。所以,国家还需要在就业、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等方面出台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年轻人能够早日成家立业。因为正是一个个小小的家才构筑起国家这个“大家”的。</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愿党的政策的光芒能够普照大地,让所有的人生活不再那么艰难,让所有人的付出能够得偿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