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安徽宏村,品读徽州文化

如梦

<p class="ql-block">3月13日傍晚,我们姐妹三人来到此次出游的第三站安徽宏村。来到提前预订好的柒零柒陆.南湖汉服体验民宿,这是一座久远的老式民居改成的民宿,民宿非常古朴,格局依旧是原来的模样,只是每个房间根据房间大小设置了床位,房间里有地热,睡起来满暖和的,没有老房子潮湿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宏村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黟县东北部,黄山西南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域面积19.11公顷。</span>刚踏入这片土地,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这里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名为弘村,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p><p class="ql-block">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p><p class="ql-block">宏村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建筑,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宏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树、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这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特色,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每一幢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我来到了南湖,南湖位于宏村南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在蓝天白云下,湖面倒映出周围的建筑群,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我站在湖边,微风拂面,心中满是惬意。南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景色,更在于它所承载文化的历史文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宏村的发展与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南湖边漫步,一排徽派建筑临河而建,倒影映照水面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宁静美丽,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江南画卷。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充满了古朴的气息。这里的居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传承着徽州文化。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笑容仿佛在告诉我,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美好。</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即“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南湖书院坐落南湖北岸,是所具有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书院。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我走进南湖书院,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私塾之中。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书院内的学生正在认真地读书,他们的朗朗书声回荡在整个书院之中,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p> <p class="ql-block">我手中拿着宏村旅游地图的手绘插画,它详细标注了各个景点的位置,并以绿色为主色调绘制出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作为引导,非常具有趣味性。按照地图的指引,我来到了月沼。月沼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与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经再次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月沼的水清澈见底,周围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充满了诗意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宏村水圳</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span>宏村营建智慧的体现,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总长1200多米。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水圳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我们沿着水圳漫步,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水圳两旁是古老的建筑,这里的居民们依然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承志堂位</b>于村中上水圳,建成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宏村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有“民间故宫”之称。我走进承志堂,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宫殿之中。承志堂的建筑“尊卑位序”特征明显,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有136根柱,60道门,60扇窗,寓意六六大顺。承志堂有9个天井,7座楼阁,前后两进,以中门、前后正厅堂为中轴线,南北纵深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在这里看到了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徽州三雕艺术,这些雕刻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石雕:位于承德堂总管居住墙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乐叙堂</b>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汪氏宗祠)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建筑面积870平方米。走进乐叙堂,感受到了这里庄严肃穆的氛围。乐叙堂是汪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的建筑充满了对祖先的敬重之情。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雕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汪氏家族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敬德堂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为三进院落,前有庭院,核心为三间张,前后天井。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p> <p class="ql-block">敬德堂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中间拦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称之为“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东西厢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厢房窗子上楼空雕刻铜钱图案,窗下栏板上雕刻的万字图案,意为多财多福。</p> <p class="ql-block">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二楼三开间建筑,内分东、西花园,厅堂前用真棂格扇与庭院相隔,堂前一方水池有暗道与水圳相通,池边设休闲水榭,院内繁花疏木,为徽派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我走进德义堂,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私家园林之中。这里的建筑精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德义堂内的花园里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敬修堂</p><p class="ql-block">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面积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个房子坐北朝南,正厅前为庭院。与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门外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为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坊栏板。</p> <p class="ql-block">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p><p class="ql-block">桃园居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p><p class="ql-block">桃园居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p> <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宏村村口有两个古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这棵银杏有500多年的树龄,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p> <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彩绘壁画</span>:宏村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古民居中的厅堂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阁楼门板以及花厅墙壁、橱柜之上。表达的内容和题材主要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徽州民俗、花鸟虫鱼吉祥物等。绘画所用之矿物颜料,时隔百年以上,仍色彩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徽州楹联</span>:徽州楹联自明代就以兴起,这与徽商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关系。宏村的徽州古民居的门额、厅堂、书房等处正是楹联匾额出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徽州三雕</span>:宏村保存了140多幢集木、砖、石雕为于一体的古居民建筑,与木柱梁结构相融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木雕:</span>主要运用于民宅、祠堂等内部结构,如梁架、隔断、扇门、月梁、栏杆、栏板或桌椅板凳等家具上,木质材料主要以杉树、松树、银杏树为主,要求纹理清晰、易于雕刻,代表性建筑有承志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砖雕:</span>主要运用于建筑结构的门罩、屋脊的人字封檐、墙面的牌坊、庭院的明窗等,在建筑结构的十字交接部位起到点缀作用,雕刻原料用本地的泥土。砖雕的形象较为稚拙,多为浅浮雕,图案多为花、鸟、虫、鱼等,风格粗犷,但又朴素,具有对称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雕</span>:通常运用在建筑中的门、窗、牌坊以及梁柱下部的顶柱石,也会运用于石桌、桌凳、石狮子、石瓶上,雕刻材料以本地的黑色大理石为主。石雕的工艺形式基本为圆雕、透雕和浮雕,图案多为代表吉祥的图案或民间故事、戏文人物。代表建筑为胡文光刺史牌坊、西园明窗、承志堂偏厅《喜鹊登梅图》中的漏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影视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宏村具有皖南古村落特有的景观风貌,是天然影视拍摄基地之一。如由张艺谋、李安导演的经典古装动作片《卧虎藏龙》在宏村南湖取景,以及《武林外传》《小花》《菊豆》《徽州女人》《走出蓝水河》等影视作品,和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村落》在宏村取景拍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方特产</span></p><p class="ql-block">徽茶:徽茶是徽州茶叶的简称,是以徽州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徽茶代表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休宁松萝、顶谷大方、金山时雨等。24</p><p class="ql-block">食桃:黟县方言称“食桃模”,是一种形状固定的米粿,因为用模具拍打而成,故曰“打食桃”。它一般用桃木或者枣木雕刻而成,形状多为桃子、无宝的样式,凹默里面的图案有牡丹祈福、莲花祝寿、麒麟送子,或者福禄寿“三星”,以及双线、凤凰、鲤鱼等有吉祥含义的花纹。作为一种民俗,黟县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会打食桃。每到春节及重大喜庆之日,打食桃成为民间必备之事,民间谜语称“坐在深山叶飘飘,来到人间木刀雕。娘娘手中高高举,白云朵朵落九霄。”</p><p class="ql-block">卤鳜鱼:当地特色美食,由安庆、贵池等地起运时,用盐水腌浸鳜鱼(俗称“臭桂鱼”),挑运到此地,已有卤味,经过烹调即鲜美可口。</p><p class="ql-block">酱油豆腐干:村中家家豆腐店都制作此豆干,有“切干”、“包干”两种。</p><p class="ql-block">石鸭(棘胸蛙):生长栖息荫凉深山沟,喜蹲伏溪水边石头上,形似癞哈蟆,肉极细嫩,红烧、清炖,味鲜美可口。</p><p class="ql-block">腊八豆腐:腊月,先把豆腐做成圆形,上部中间凹进一宕,放进食盐适量,经太阳爆晒,盐逐渐渗入,豆腐日渐变黄变硬,即成腊八豆腐。切成薄片食用,鲜美爽口。</p><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汪思齐,明朝永历年间人,曾任山西运粟主簿,敕登仕郎,递修职郎等职。其学识渊博,对建筑、水利、地理、堪舆之说精通,为避圳建月沼筹划运作,为宏村历史上重要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胡重,思齐妻,自幼攻读诗书,为建月沼水利出力不浅,为宏村历史上的巾帼人物。</p><p class="ql-block">汪大燮(1860~1929年),黟县宏村镇宏村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援例为内阁中书,升侍读、户部郎中。后又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以明敏谨慎著称。晚年热心教育,创办北京平民大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并致力于红十字会等慈善事业。编有《英国宪政丛书》《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p><p class="ql-block">汪积学,明嘉靖名士,由郡痒生读书国子监,与姜丝庄园罗洪先为同窗至友。</p><p class="ql-block">汪日章,清乾隆举人,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工诗善画,擅长书法、篆刻、并著有《东湖诗文集》。</p><p class="ql-block">汪士通子,少年聪敏,12岁作《松烟缘萼梅赋》,有文集8卷存世。</p><p class="ql-block">溪冈,自纯章,号铁生,清乾嘉年间宏村对河际村人,少年曾在南湖书院读书,后随父居杭州,毕生专攻篆刻、书法、以汉文为经,博采众长,开创浙江篆刻阳刚之势,与丁敬、黄易、蒋仁被誉为“西泠四家”,为印坛一代杰出大师。</p><p class="ql-block">汪四七(1225~1296年),字从先宋太学士,精于医学,治病施药数十年不辍。有年大疫,自制“辟瘟丹”救治病人,当时乡人称他为“天医星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