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年过八旬的父母身体一直还算硬朗,生活很有规律,一日三餐,每天两人散步喝茶,到时候打打扑克,娘技术不好,但摸的牌好,有时候因输赢还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在一旁看了感到好笑。春节后,我家的亲朋特别多,由于人来客往,交叉感染,父母都感冒了。爸在小门诊输了五天液,娘输了一天,但爸出现反复,发烧了,只好住院,检查后说是甲流。</b></p> <p class="ql-block"><b> 爸先住进县医院,三天后医院有了床位,娘才得以住进去。为了陪护方便,娘住院的第二天,我们找医院把二人调到一个三人间病房。入住同病房的病友是一位马大姐,年龄六十九岁,其实她这个年龄我是不好称呼的,娘让我称阿姨,我就称她阿姨,她称我娘大姨。😂但九岁的年龄差,我认为叫大姐更合适。</b></p><p class="ql-block"><b> 马大姐个子不高,慈眉善目,脸色白皙,双手戴着宽厚的金戒指,耳朵上挂着厚重的金耳坠,她自己说,对首饰一类的饰物很喜欢,女儿们就出钱给她买了。马大姐说话慢声细语,一看性格温柔,心地善良,也很健谈。她和我聊起过往,侃侃而谈。</b></p><p class="ql-block"><b> 因为年轻时受苦受累,她身体极差,很虚弱,腿走路一瘸一拐,一年住院几次,她是上午注射,输液时候她就一直在睡觉。</b></p><p class="ql-block"><b> 她生了五个女儿,说自己当时被家庭和社会裹挟着,想不开,就一心想生儿子。她自己说,如果生五个儿子,盖房娶媳妇,她又没能力,估计活不到现在。接着她笑了,说,在计划生育年代,也不可能生出五个儿子。因为超生,屋里值钱的大件被计生小分队搬走抬走,房子被扒。因为生女儿,后婆婆和丈夫不待见,不伺候。生第二个女儿时,产后三天自己就洗衣做饭 ,丈夫出外干活,她产后一个多月还要去井里挑水,用来洗衣做饭,最后导致关节炎。五个孩子年龄间隔十岁,都是自己看大的,或者有时候大的看小的。</b></p><p class="ql-block"><b> 丈夫和公公做木匠活,她下地干活。一次,因为三轮车上拉着一大车玉米杆,过沟楞时要歪倒,她硬抗着,把腰扭了。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牵扯到腿疼。前两年因为吃止疼药多,导致胃病,也有哮喘。</b></p><p class="ql-block"><b> 亲婆婆在大伯哥六七岁,她丈夫三岁时就去世了。是老婆婆把他们拉扯长大,公公到了四十多岁找了个老伴。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那时候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就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结婚后,老婆婆就一直在她的炕上住,她婚后好几年不生育,第五年终于生了大女儿,她的后婆婆,不帮她带女儿,帮助嫂子带大三岁的侄子。</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用白菜炝锅弄点面古扎(面疙瘩),那是改善生活。男人们出外干活,给他们吃好的,像玉米面、地瓜面、高梁面的窝窝头,女人们则是吃糠咽菜。她吃过谷糠蒸的团子,一吹,那谷糠就都飞了。她喂猪养鸡养羊,照顾孩子,织布做针线,她心灵手巧,会绣花,她说老婆婆的寿鞋上的花是她绣的,两朵白云在飘。实行生产责任之后,还要下地劳动。</b></p><p class="ql-block"><b> 在十七八年前,公公七十多岁,跟着他生活,他发现公公吃东西后打嗝,就逼迫他去查查,公公还说没事。结果查出食道癌,遂去济南医院化疗放疗。大伯哥在照顾父亲时,感觉胃部不适,接着在医院做检查,确诊贲门癌。父子在治疗半年多以后,相继去世,她丈夫在十三年前因肺癌去世,查出病症,在济南肿瘤医院住院治疗,花了十多万,最后越来越严重,只好回家。原来经常在他家打扑克喝酒的亲属邻居,去的很少了。丈夫对她说:这世道,真是没有人啊,想借钱都难,都怕沾上。马大姐劝慰丈夫说:人家来了说啥,怕问起你的病。幸亏闺女们给凑着钱治疗,活了五十七岁。马大姐觉得,老百姓拿出十多万不容易,最后人财两空,还受罪,倒不如留着点钱给我自己养老划算。六年间,爷仨都是死于癌症。</b></p> <p class="ql-block"><b> 她说,现在的她是一个废人,脑梗,耳聋,关节炎,胃痛,腰腿疼,自己说和空心秫秸杆一样 。从两年前,感觉右眼前有一只鸟,红翅膀,黑尾巴,眼珠红,很漂亮,她甚至想伸手去抓住它。去医院看过,上滴眼液也不管用,就不治了。谁知去年,左眼前感觉有飞虫,象苍蝇一样在飞,两只眼都出了毛病。我查到飞蚊症可以买一种眼药水,告诉了她女儿,她女儿赶快记下来,从淘宝搜到了,一瓶一百多元,想给妈妈买来试试。</b></p><p class="ql-block"><b> 五个女儿女婿都很孝敬,她说逢年过节都带孩子去她家,带着吃的喝的,一共有九个孩子,六个外孙,三个外孙女。但她就是怕闹腾,感觉头嗡嗡响,心里难受,受不了。女儿们到了冬天要接她去自己家里住,她也是不愿意去,嫌孩子争执闹腾,感到自己在家里清闲。孩子们都给弄好了烧气的取暖设备,也有空调。夏天她伤热,就是穿着背心打开空调,也不愿意住在孩子们家里,不能给孩子们帮忙。</b></p><p class="ql-block"><b> 因为自己一个人,吃饭就凑付,她说只吃两顿饭,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因为就自己,做少了在锅底鸡糊了,不好弄,上午做两份粥或汤,下午热热继续喝。她也不爱吃水果,不喝奶。从她的面色明显看出,像是缺乏营养。她说孩子们买的东西放坏了,她也不愿意吃,为此,女儿都数落她。每当到了夏秋季,她对某些花粉过敏,就犯哮喘,要吸舒利迭缓解,放古代早就憋死了。</b></p><p class="ql-block"><b> 她也不能做农活或做手工像织网、穿网、针线活等。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我就感到,虽然她有女儿们帮衬,物质生活不用愁,因为丈夫早逝,精神生活太乏味了,孤独无聊,想想这样的老年人也怪可怜的,感觉人生太不容易了。她说,拿少了钱去私人养老院,那儿生活水平很差,做的饭菜还不如家里好吃;拿多了钱又拿不起,老人都不好意思让孩子们每个月拿钱到条件好的养老院,毕竟有老有小,都不容易。</b></p> <p class="ql-block"><b> 我就想,城市里面的独居老人一般有工资,能够衣食无忧,有文化,只要能动,就能处理一些事情,出门就是饭馆小店,锻炼设施多,人员聚集多,就不那么孤独无助,也可以拿出养老金去养老机构,在那儿得到好的服务。</b></p><p class="ql-block"><b> 在农村,一家一户都是独门独院,独居老人文化层次低,有的都不会打电话,更不要说智能手机,有个病灾的倒在炕上,如果子女不打电话,自己和本族人员或邻居交往少,别人还真不知道。如果村委会出面,把这些能自理的子女不在身边的孤寡老人凑一块,适当拿点费用,大家一块做饭吃,拉拉呱,打打扑克,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是不是能消除寂寞孤独之感,也让孩子们放心工作或生活,省去了陪护。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丰富一些,幸福感更强一些。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是摆在全社会和家家户户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