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回忆

pretty子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热闹喧嚣已渐渐远去,生活的节奏重新归位,可心底总有一隅,还留着过年的余温,勾起往昔那些年味十足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今年过年,和往常一样,一家人早早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只为能准时看到今年刚申遗成功的春晚。八点一到,春晚的声音便在客厅中流淌。我们快速地吃好饭,各就各位,有去客厅的,有去房间的,一边看春晚,一边刷手机,很快,零点的钟声从电视中传来,霎时,朋友圈,飘起了漫天飞舞的新年祝福,窗外,响起了稀里哗啦震耳的鞭炮声,夜空中,亮起了灿烂的烟花,可我,却觉得这年味儿,似乎淡化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思绪飘回到小时候。那时候的过年就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有的人家从进了腊月门,就开始准备了,腌腊肉、咸鱼,那时的条件差,平时都舍不得买,腌制这些东西可以摆放时间长,吃起来也香,所以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会腌制点,挂在门口的那一串串肉、一条条鱼在暖阳的照射下,散发着让人垂涎的香气。除了腌制,还要准备糯米面、粳米面、小麦面。最难搞的就是糯米面了,那时没有粉面机器,只有人工舂碓。我记得那时我家刚好是夜里轮到舂碓,因为那个碓是长条形的,前面一个石臼,所以最好有2~3个人,两个人踩,一个人蹲着添米舀面,就这样,一脚一脚地踩,一瓢一瓢地舀,一口袋糯米面粉终于碾成。接下来就是要向邻居家借大匾晒,等大半干了,再装在一个白色布袋子里,继续每天搬出来晒,直到干透。说实话,那时候挺喜欢那样的舂碓,好玩,现在几乎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当然让孩子们既开心又要小心的是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后,家家户户都会蒸包子、馒头、米糕,做点米饼,我们一边帮忙一边吃,吃完不能说没有了,要说“满了”,否则大人就会给你一个白眼或者就是被撵走。除夕那天,是年前准备的高潮。一大早,父亲起来点个火把,在家里每个房间绕一圈,寓意一年到头红红火火。那天也刚好是父亲的生日,所以早上必须吃汤圆和面条。吃完早饭后,父亲负责贴春联、门笺,从房屋贴到猪圈鸡圈,什么恭喜发财啊、猪养牛大啊、鸡养鹅大啊,都是吉庆语。妈妈则负责烧饭,当然年夜饭不能少了鱼,最好是鲫鱼(音同吉鱼),寓意年年有余。不过那天要烧纸,给逝去的人送去“钱财”,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富足,并保佑家人平安健康。晚上年夜饭吃好后,就是最激动的时候了,妈妈拿出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一一放在我们床头,然后又拿出果子、大糕给我们,千叮铃万嘱托,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吃糕(意思步步“高”)。总之,要注意的事多呢!</p> <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流转,父母已经老去,我们也已添白发,虽然日子比以前好了百倍,但总觉得过年的热闹劲减少了,然而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醇,越品越有味。</p><p class="ql-block"> 虽然今年的年味已过,但它仍然是我岁月中不可缺失的一段时光,我会永藏心底。也许,这就是过年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团聚的味道,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