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电话朋友,屡拨不通,占线!及至接上,问忙啥,答:“最近经朋友介绍,为儿子找了一女友,但孩子们不积极,我就每天和对方妈妈通话,交换孩子动态,及打听到的想法,探讨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动和态度。”我问“然后呢?”又答“商量对策呀!想办法让他们约会,或制造他们的偶遇呀,还有教他们应该如何做,教他们应该怎么和对方说话呀......”,我笑喷了“我怎么感觉是你俩位妈妈在谈恋爱呀”。</p><p class="ql-block"> 确实,身边常见朋友为成年子女担忧他们的婚恋问题,现在的青年不少人是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的。面对“三不”青年,父母用尽手段,极力施压,苦心教育而无果。当无计可施时,便陷入焦虑、抑郁,甚至父母倒过来患“社交回避”,不愿出门,不想见人,解释是“无脸见人”。除了婚恋方面,其实,每一位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的某一阶段中,遇到孩子不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或在个体发展规律中滞后的情况。很多父母在焦虑之下,便会揠苗助长,制造孩子的焦虑,也制造自己的焦虑。而我的朋友,她的观点是“我现在不这样做,等他知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时候,就晚了。我不能让我儿子进入悔不当初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三观的建立,行为的中规,都是在自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也就是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只给他们走前人路的机会,且不说这路是否还符合现在的形势,就算是经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验证是康庄之大道,也未必得到每个人的认可和接纳,未必对个人成长有更大的作用。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告诉了我们,有的亏是要自己吃的,有的“后悔药”,是不能不吃的,否则难以明白事理,或许,这就是“人教人不精,事教人才精”吧?这就是所谓的“命”吧。</p><p class="ql-block"> 所以,让孩子走自己的路,看他摔跤,爬起,继续前行,需要时扶他一把,而不是一直拉着他前进,在他的后面,给他力量,然后,静待花开,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如果这一季,花就是不开,那我们也只能期望下一季,或淡然接受“此花不开”的结局,毕竟,事情并不是绝对按照一般规律和我们的愿望来发展的,他有独特的一面,他有不足的一面,这是他的“命”。我们只有知道,此生之“命”,不止一格,东边不亮西边亮,便不会强求“全亮”,便不会要求自己塑造孩子时“无所不能”,而孩子发展成“不败之神”,也便不会让自己和孩子都陷入焦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