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四川省档案馆收藏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革前,最后一次颁发的小学毕业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把珍藏了五十九年的小学《毕业证书》,捐赠给了四川省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这张毕业证,有这么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这是文革前颁发的最后一次小学毕业证。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读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所以,这张“小学本科”毕业证货真价实。</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们已经被通知参加中学的升学考试了,临上考场前,被取消了升学考试,从此就在家里自修了近三年的“小学研究生”课程。1969年2月,同低我们一个年级的同学一起,集体就近进入中学。进入中学后,经过工基、农基、学工学农,再加上26个俄语字母学习,就需要腾出位置,让更小的同学入校。所以,稀里糊涂连毕业证都没有发,就到广阔天地练红心去了,从此就和正规校园无缘。</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我们自己在家当“小学研究生”更幸运。如果不幸在1966年考进中学,就会被时代裹挟,那些荒唐的事情就由不得你了。要么“红成”、要么“8.26”,如果你选择当“逍遥派”,那在当时,就是很羞耻的事情。参与武斗、参与打砸抢抄就是大概率事件,只有随波逐流了。</p><p class="ql-block"> 而当我们1969年2月入校时,文*革疾风暴雨的过程,已经开始在降温了,那些“倒霉者”也先我们一步发配乡下。我们虽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是也没有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害,这也是不幸中之万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二、这张毕业证是在文革开始后的1966年6月25日发的,颁发时间耐人寻味。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时候已经比较混乱了,能够把正规毕业证发到我们手中,我估计是老师们忍辱负重,还在一边“革命”、一边工作。特此,向老师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三、我们这所小学,叫“成都市长发街小学”,是从成都市黄瓦街小学划出来的,在当时是非常一般的小学。整个学校,除了教室,就是一块缩小版的篮球场了。校长罗漠君,她的儿子李光永和我同班。罗校长却没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把儿子放到更好的学校去。另外,我们班的向建平同学的父亲是32年的老红军,我们班还有两个从外地转过来的父母亲是大型央企的方丽亚、陈宝琼同学,也没有因为特殊关系,要求上更好的学校,可见当时的学风还是很正的。</p><p class="ql-block"> 四、这张毕业证上,小学的公章盖在骑缝处,“成都市西城区人民委员会文教局”公章加盖在落款处,以示分量。但是行文不够严谨,最后两个字或删去,或改为“特颁此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张小学《毕业证书》,是</span>我这辈子唯一一张正规的学历证书。虽然后来工作后,不脱产带薪学习三年,拿了一个电大文凭和在西南财大不脱产学习两年,拿了个MBA的《结业证书》,但是这些都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正规证书。</p><p class="ql-block"> 比我更悲催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中,不少同学的一生,就只有这一张小学《毕业证书》。而比我们还悲催的是,低我们几个年级的同学,因为文*革的原因,连小学《毕业证书》都没有发,一生可能就从来没有一张正儿八经的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悲催啊悲催!最悲催的是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应该读书的年代,却干了一些徒劳无益的荒唐事情,唯独就是没有好好读过书。</p><p class="ql-block"> 说到我做的徒劳无益的荒唐事情,最典型的就是种橡胶树,我们把最喜水的橡胶树种在荒秃秃的大红山上,然后肩挑背扛,天天辛辛苦苦把水弄上去浇灌。存活率低就不说了,最气人的是,现在全部把橡胶树砍了,用来种植经济作物。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淘神费力种橡胶树呢?</p><p class="ql-block"> 我在西双版纳看见整座山上一片片废弃了的橡胶树林,据网络资料介绍,当年把原始森林的树木砍掉,改种的橡胶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流失。橡胶树需要吸取大量的水分,水源减少,导致热带雨林的破坏,进而影响了区域气候,西双版纳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热。同时橡胶种植使周边环境破碎度加大,橡胶林的台地种植方式和施肥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增加。橡胶林取代森林后,加剧了水分蒸发和地表径流,减弱了热带雨林的保养作用,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大面积连片胶园造成热带雨林孤岛化、片段化,影响与热带雨林相伴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和迁移。</p><p class="ql-block">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另外一名著名作家也说过,历史不经意的一个弯,就是一个人的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当然,比起我们父辈,我们算是幸运的了,我们出生在社会大动荡后,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各种千奇百怪的运动, 只是小时候饿过肚子,上山下乡吃了点苦头。但是,我们最大的悲催就是严重的知识缺陷,虽然经过后来的恶补,但是精力有限,认知总存在着缺陷、遗漏和盲点的。乃至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朋友因此就过早退出了职场。</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们都亲身参与了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虽然个人有诸多不如意,但是还是享受了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也就算弥补了我们些许遗憾。</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要想繁荣昌盛,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以史为鉴,不要折腾。</p><p class="ql-block"> 档案的作用,就是留待后人考证。让后人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中,认真查询、相互印证;明辨真伪、去伪存真,还原历史过程。从而让后人了解历史真相,避免失误。</p><p class="ql-block"> 这张毕业证,在我手里,就是废纸一张。待我百年之后,恐怕就是被付之一炬。所以,留给档案馆,是它的最好归宿。</p><p class="ql-block"> 是为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又记:</b></p><p class="ql-block"><b> </b>我去送毕业证时,省档案馆正好收到了一位老先生捐赠的资料。王处长邀请我一起观看。这位老先生捐赠的资料,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肃然起敬:满满一手推车的文字资料,估计有半个立方米,每一本约100多页,每一页密密麻麻写满千字。总文字起码有几十万字,老先生全部用蝇头小楷,一丝不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他毕生从事的银行工作经历。这些资料,如果不捐出来让别人研究,实在是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手里如果有有用资料的朋友,还是把资料捐给相应的档案馆,让它们发挥社会作用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老先生1962年的读书笔记,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几乎没有错误的地方,实在是太认真了。他的几十本资料都是这样手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四川省档案馆、云南省保山市档案馆收藏的视频。因受美篇视频上传时限限制,只截取了前半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收藏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笔者支边连队,橡胶树全部砍完,只剩下这一棵,静静地叙述过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西双版纳废弃的橡胶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