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马上召开家长会,趁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度,联系上一部电影内容和饺子的成长经历,发现对于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好的启迪,于是写一下感受,与家长共同学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魔童闹海》不仅以奇幻的东方美学和热血剧情征服观众,更通过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教育实践,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两部影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接纳与无条件的爱:破除偏见的根基</span></p><p class="ql-block"> 哪吒因魔丸身份被村民视为“灾星”,但李靖夫妇始终以无条件的爱接纳他。殷夫人不顾哪吒的破坏力,坚持陪他踢毽子,即使被毽子砸到吐血仍笑着说“娘没事”,这种身体力行的陪伴让哪吒感受到被爱的安全感。李靖则以行动诠释父爱的深沉:他上天庭求换命符,甘愿替儿赴死,甚至因奔波而两鬓斑白。父母的爱成为哪吒对抗偏见的底气,最终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 </p><p class="ql-block"> 反观敖丙,虽为灵珠转世,却在龙族的重压和申公豹的仇恨教育中迷失自我。两者的对比揭示:唯有接纳才能化解戾气,偏见的高墙终将被爱击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引导与价值观的塑造:在试错中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 李靖夫妇的教育并非放任,而是通过“相机而教”引导哪吒建立正确价值观。当哪吒因村民误解而自暴自弃时,李靖告诉他“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算”,帮助他超越外界标签。面对哪吒的顽劣,太乙真人允许他在山河社稷图中“烧毁”虚拟世界,李靖也默许他去救海夜叉,这种“放手不放纵”的试错权,让哪吒在实战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p><p class="ql-block"> 影片还通过善意的谎言传递正向激励:李靖虚构“灵珠转世”身份,让哪吒相信自己有救世使命。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在此得到印证——被赋予正向期待的孩子,更可能活成理想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严慈相济与规则建立:平衡自由与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 李靖夫妇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宽严并济”的尺度中。哪吒闯祸后,父母从不否定其人格(如避免说“你天生是坏种”),而是就事论事,要求他收拾残局。李靖以换命符为哪吒争取改命机会,却也在关键时刻严厉批评其冲动行为,教导他“用能力守护而非破坏”。这种既有底线又充满温情的教育,帮助哪吒在自由与规则间找到平衡,最终从“破坏者”蜕变为“守护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平等沟通与共同成长:打破代际隔阂</span></p><p class="ql-block"> 在《魔童闹海》中,李靖夫妇从“替儿换命”到“陪儿改命”,展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信任哪吒,允许他直面挑战;而哪吒也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会理解责任。影片通过敖丙父亲龙王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主题:龙王最终承认“父辈经验未必适用”,鼓励敖丙“忠于内心选择”,体现了代际沟通从权威到平等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两部《哪吒》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寓言。李靖夫妇用爱消解偏见,以智慧引导成长,在规则与自由间搭建桥梁,最终让“魔丸”绽放神性之光。正如《家庭教育促进法》所倡导的“严慈相济”“共同成长”,父母的教育不是单向塑造,而是与孩子携手冲破命运桎梏的旅程。当现实中的“魔童”们竖起尖刺时,一个“殷夫人式”的拥抱,或许比任何符咒都更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