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冯孝泉

<p class="ql-block">  老家是一段时光,老家是一种情怀。 </p><p class="ql-block"> 老家是指一个人或一家人的故乡或原籍,可以是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祖上居住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世的早,对祖上的情况知之甚少。我和二哥相约去趟老家,登门拜访老家的长辈,查看宗谱,了解祖上的信息。 </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未,我和二哥来到许镇镇,沿205国道朝芜湖方向步行3华里,到了龙潭行政村西崔冯自然村路口。“西崔冯”的由来无从查考,据村子里一代一代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主姓为西,后来崔姓迁入,再后来冯姓成为主姓,“西崔冯”由此而来。至于是哪一支冯氏祖先何时何因迁入,亦无查考。 </p><p class="ql-block"> 从205国道进冯家村子,村子前面和村子后面各有一条路,我跟随二哥从村子后面的路进村。</p><p class="ql-block"> 村子最后边并排住着两户人家,北边冯昌炎家,南边冯昌全家,都是叔辈。两户之间隔着一块荒废了的空地,二哥说:“这就是我家的老宅基地,我们都出生在这里,三间草屋1954年破圩倒了,父母带着我们逃水荒去了泾县孤峰。”是啊!这就是我们的出生地,我是1951年农历5月18日在这里出生的。离开时我四岁,二哥十四岁,五十多年了,人老了,物变了,世道也变了!我和二哥在我家老宅基地站了许久,头脑里象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翻着!</p><p class="ql-block"> 冯昌炎家门前右边有一口小池塘,我和二哥来到池塘旁边的一块空地,二哥说:“这里原来是二老爹和二奶奶住的地方。”我说:“两间草屋,门从屋散(横)头开的,就象瓜田里看瓜的棚那种。”二哥说:“离开冯家的时候你才四岁,还记得啊?”我说:“不晓得怎么搞的,记得清清楚楚。”我说:“二老爹家里还有一个竹靠椅,夏天放在屋外面的树底下,我睡在上面,二奶奶用大蒲巴扇子给我扇风挡蚊子,热天我颈子长了一个疖子,二老爹背我到许家(跌打损伤土郎中)看的,现在颈子还有疤痕”。二哥说:“老四,你记性真好!”我说:“可是我自家老爹奶奶一点印象都没有。”二哥说:“我家老爹奶奶去世的早,我都没见过,你小时候是二老爹二奶奶带的。”是啊!我小时候是二老爹二奶奶带的,母亲也这样说过。二老爹是我们去孤峰后去逝世的,葬在冯家村子前面的老坟山,坟头立有过去那种最简单的青石板的墓碑。每年清明我去冯家老坟山,总要往二老爹坟前表钱祭祀,表达对二老爹二奶奶的敬仰与追思。二奶奶文革前跟随叔叔去了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居住。二奶奶是旧社会妇女被裹了脚的那种,走路显得很慢。刚去安师大住的平房,门口有一块不大的空地,二奶奶整理成了小菜园,我去看过二奶奶几回。后来叔叔婶婶跟我说,二奶奶头脑和意识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我坐到她的跟前,握着她的手,大着声音喊“奶奶”,她朝我脸上望着,缓缓的抬起手在我的脸上轻轻的抚着,带着浓重的南陵圩里老家的口音,声音弱弱的说“我家小老四”,二奶奶认出了我,我的眼睛潮湿、模糊起来。 </p><p class="ql-block"> 我和二哥登门拜访了冯村辈分最高、年纪最长的冯昌全叔叔,冯昌全叔叔说:“村子里原来是有谱的,文革时破四旧连马灯行头一起烧掉了,四连冯家谱还在。”问起我的太公,他说名字都记不起来了。关于字辈他说出了十个字:文、明、帮、谷、昌、孝、友、承、先、则。经百度网搜索,“冯氏-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字辈:丙富魁斌立仕子廷全良有一希贒圣文明班谷昌孝友承先则鸿图启义方务滋培远大宗祚兆灵长善继名臣志敦伦裕国光”。按照冯昌全叔叔所说的文、明、邦、谷、昌、孝、友、承、先、则十个字,与百度网搜索的字辈排序能够对应吻合来看,可以确认百度网的许镇冯氏字辈信息是正确的。另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其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冯氏族谱并没有统一,各地方都有各自编写的族谱,但起源基本一致。 </p><p class="ql-block"> 没有看到宗谱,太公往上的祖上信息已无法获悉,太公往下的情况记录如下: </p><p class="ql-block"> 太公生有三子,长子冯谷祥、次子冯谷祯、三子早逝无后。 </p><p class="ql-block"> 祖父冯谷祥,奶奶姓滕(名不详)生有四子。 </p><p class="ql-block"> 大伯冯昌荣,解放前给地主帮工,终身未娶,参加地方武装繁昌游击队,在迎接解放军渡江时牺牲,烈士证明等失落。 </p><p class="ql-block"> 父亲冯昌裕,排行第二,种田,生有一女四子,女,冯旗英,四子:冯孝良、冯孝忠、冯孝金、冯孝泉。 </p><p class="ql-block"> 三叔冯昌富,为躲避壮丁过继王名外来逃荒人,改名王钱,1984年逝于贲门癌,生有六女一男,六女:荷英、翠英、巧英、冬梅、桃英(丈夫滕国才系奶奶娘家侄孙,老亲开亲)、六英,一男同我年仿,三岁时爬灶台拿茶壶栽入粥锅烫伤致死。 </p><p class="ql-block"> 四叔冯昌贵(又叫昌德),冯村种田,1964年(42岁)气喘病发作逝世,生有二女一子,大女爱兰、小女爱庆,子随母改嫁宣城文昌。 </p><p class="ql-block"> 二祖父冯谷祯,生有一子一女,子冯英年。据村里老辈说,小时候跟在念私塾的孩子后面学了几个字(没有考证),解放时因为家庭成分好,被解放军招去跑腿帮忙,留在黄墓区政府做事,后转入县公安局,六十年代初调入安徽师范大学,做到人保处长,2010年病逝于芜湖安徽师范大学,享受副厅(冯家最大的官),育有一女、二子,女儿冯丽生,芜湖烟厂财务科退休。长子冯寒生,机电学院美术专业毕业,从事美术装饰设计。三子冯革生(格森),供职于芜湖市公安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安师大叔叔家里</p> <p class="ql-block">我和二哥还看望了张年兰婶婶。这个婶婶也是命苦,八十年代才四十多岁的冯昌炎叔病死了,婶婶撑起这个家,把未成年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拉扯长大。大女儿是个哑巴,但美丽聪明,成了家;小女儿嫁在铜陵,条件挺好;儿子孝伟成了亲,在县粮食局开小车,总算熬出了头。可是,天又塌下了,儿子孝伟刚添宝宝,开车陪上面来的领导去九华山,在三里至烟埻路段不幸车祸死了。当时的粮食局长张厚发,孝伟在南京的叔叔冯昌标特地回来善后, 孝伟的妻子安排在了许镇粮站做合同工,婶婶带着失去儿子的悲痛,再次支撑起破碎的家,劝慰儿媳带养孙子。</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说起过,昌炎叔叔和我家同属一房,由于没有看到族谱,血缘远近不好确定。但是,从我们俩家相处和交往上看,关系确实不同于一般。从我小的时候,跟随哥哥们去老家拜年都要去他家,昌炎叔叔在世时,不论过年还是平日里我们去老家,总是盛情的接我们去他家里吃饭。昌炎叔叔兄弟俩,弟弟冯昌标,在南京军区做到通信处长,转业在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物资供应处做付处长,后改称物资供应总公司付总经理。九十年代初钢材供应紧缺,南陵邮电局做邮电大楼他还帮忙解决了5吨钢材。梁英小婶是黄墓街上人,待人热情小意,我们去南京看望过几次,有一年叔叔婶婶回南陵,我和夫人陪叔叔婶婶玩了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陪昌标叔于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陪婶婶梁英于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  看过张年兰婶婶,应六英子妹妹约请,到她家吃的中午饭。六英子是三叔最小的女儿,三叔生前作主,六英子妹妹在冯家招了亲。 </p><p class="ql-block"> 结束老家之行,我和二哥从村子前面的路出村,我俩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回望着老家。 </p><p class="ql-block"> 老家是我们的根,老家是生我养我们的地方,我们身上流淌着老家的血,老家维系着我们的亲情。老家有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念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