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之《击壤歌》传为尧师席公壤父所作。</p><p class="ql-block"> </p> 尧师故里•席村 <p class="ql-block"> 乙巳三月十六,风大,有闲,驱车南行,襄汾邓庄镇一游……</p> <p class="ql-block"> 邓庄镇地处襄汾县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尧师故里”之称。</p> <p class="ql-block"> 席村位于邓庄村北,是个千余人口的不大村子,因席公故里而得名。席公即壤父,是上古知名高士,尧拜其为师,亦称席老师 。</p><p class="ql-block"> 西晋《帝王世纪》云:“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田中。”壤父听闻旁人赞叹帝尧的德行,便悠然唱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p><p class="ql-block"> 《击壤歌》是中国的第一首诗歌,主题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不管是帝王之力,还是天帝之力。这与我们传统“唯上”“感恩”的认知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帝王听了这首歌,第一反应肯定是恼怒:你能过上好日子,竞敢说与我没关系?而尧王不但不恼,反而拜席公为师,所以说尧王是古代贤明的君王。</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先祖尧帝的圣名天下共知,尧帝老师的名字却很少被人所知。今天的山西临汾襄汾县邓庄镇政府所在地席村,被称为“尧师故里”,并存有古代留下来的碑刻。</p><p class="ql-block"> 据康熙年间《平阳府志》记载:“席老师,襄陵人,尧时贤人,失其名。时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老师年八十余,击壤于衢。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老师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闻而喜之,尊为老师。”席老师既是中华民族席姓的得姓始祖,又被尊为尧帝的老师。同时,《击壤歌》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席老师也是中国的第一位诗人。</p><p class="ql-block"> 但今天的中国,知道《击壤歌》作者为谁的人很少,知道尧帝老师是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 《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万姓统谱》亦载:“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师。”</p><p class="ql-block"> </p> 何为击壤? <p class="ql-block"> 何为击壤?</p><p class="ql-block"> 在流传的版本中,有的认为就是“打土坷拉”。壤,本义不就是松软的土,可耕的地嘛,如土壤、沃壤、壤土等。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里,一边挥着木榔头打土坷拉,一边吟唱着歌谣,自在、乐和、悠扬,有诗意。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有点直观和简单了。</p><p class="ql-block"> 古籍中对击壤也是有解释的,明白点说,“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规则是把一块鞋子状(“其形如履节”)的木板(“壤者,以木作”)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板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p> <p class="ql-block"> 席老师因为善击壤而被后世称为“壤父”,他吟唱的歌谣被冠之为《击壤歌》。</p><p class="ql-block"> 《击壤歌》自然朴实,意境高古,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展现出了一幅上古先民幸福生活的图画,吟唱出了一曲生动的田园风景诗篇。</p> 打尜游戏:源于击壤 <p class="ql-block"> 打尜儿是一种传统民间儿童游戏,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以下是游戏的基本玩法:</p><p class="ql-block">器材准备:</p><p class="ql-block"> 尜:用硬木(如枣木)削制,长约10厘米,两头尖中间粗,形似枣核</p><p class="ql-block"> 打尜棒:长约50-70厘米的柳木棍</p><p class="ql-block">基本玩法:</p><p class="ql-block"> 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作为"城"</p><p class="ql-block"> 玩家分为攻守两方</p><p class="ql-block"> 守方先将尜放在"城"边,用棒轻击尜尖使其弹起</p><p class="ql-block"> 在尜腾空时迅速挥棒击打,使其飞远</p><p class="ql-block"> 攻方需从落点将尜投回"城"中</p><p class="ql-block">胜负判定:</p><p class="ql-block"> 攻方成功将尜投进"城"则获胜,转为守方</p><p class="ql-block"> 守方成功防守则继续击打</p><p class="ql-block">技巧要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击力度要适中,使尜弹起约1米高</p><p class="ql-block"> 空中击打要准、狠</p><p class="ql-block"> 团队配合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这个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又能培养团队精神,是过去很受欢迎的户外活动。</p><p class="ql-block"> 不同地区玩法略有差异,但核心规则相似。</p> 邓庄镇•北梁村•灵光寺琉璃塔 <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临汾大地上,田野如绿色的海洋,随风泛起层层波浪。就在这看似平凡的田间,隐匿着一座神秘而独特的建筑——灵光寺琉璃塔。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静伫立,等待着有心人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若不是刻意探寻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或许永远不会留意到它的存在,然而,一旦与之相遇,便会被它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 灵光寺琉璃塔,地点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原建筑群建于金代,属于第七批国保。</p><p class="ql-block"> 灵光寺是寺庙,其主体建筑群消失在1948年战火纷飞的年月,残余着墙体、建筑基础和一座孤塔。渐渐地只有孤塔了,周边多是农田。</p><p class="ql-block"> 琉璃塔为八边形楼阁式,当初是十三级,后来顶部受损,目前只剩七级。所以,见不到塔顶的标配--塔刹。</p> <p class="ql-block"> 灵光寺琉璃塔,又名“西梁砖塔”,创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金熙宗皇统年间重修,距今已有880年。灵光寺琉璃塔是灵光寺为数不多的地上建筑遗存,塔为平面八边形楼阁式仿木构空心琉璃砖塔,原有十三级,现残存七级。古平阳一带多地震,能像灵光寺琉璃塔一样在过去的数百年里经受住多次强震考验而不倒的地面建筑,屈指可数。古人高超的匠造智慧,令人汗颜。</p> <p class="ql-block"> 灵光寺琉璃塔各层檐部均为琉璃斗栱、兰普、垂莲柱。琉璃斗栱为仿木构五铺作重下昂计心造,较好地保存了金代建筑历史原貌,十分珍贵。这座宝塔自建成以来的近千年中命运多舛、屡遭劫难,多次遭受地震损毁,幸而并未倒塌。1948年,灵光寺毁于战火,幸存的灵光寺琉璃塔也似乎被人遗忘。</p> <p class="ql-block"> 2020年,襄汾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灵光寺琉璃塔保护工作缺失,塔顶层严重损坏,塔身部分砖块和琉璃瓦破损,遂敦促文物保护部门加强文物保护。后来,当地投资200多万元对琉璃塔进行了抢修,终成今日所见样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