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见(建)福爱闽南游(十四)2024.11.4~12.2

王沪军

<p class="ql-block">一早去龙岩古田会议旧址,龙岩俗称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是中国唯一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龙岩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是红军的故乡和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享有“20年红旗不倒”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峦起伏,田野广阔,一股独特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里的人们弘扬着革命的传统,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同时也热情拥抱着现代文明,让我们在领略美景,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塑像座落在半山腰的毛主席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去古田会议旧址,做一天红军。古田会议会址位于古田镇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改名为曙光小学。1929年12月,毛主席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p> <p class="ql-block">红军军旗下致敬。</p> <p class="ql-block">庄严宣誓。</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在1929年的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顺利召开。当时参会的代表有120多人,由于会场比较小,大家在这周围的地板上席地而坐。屋外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屋内气氛热烈,一决中国命运。</p> <p class="ql-block">会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四军中的领袖地位。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会议之一。《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到如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田会议会址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草坪后方云雾缭绕的黛山和古朴幽静的建筑群以及那边上的一抹红色,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红区山水情》。</p> <p class="ql-block">大草坪是当年红四军的阅兵场,设有检阅红军操练的司令台。古田会议结束后,红四军将士和古田当地群众曾在大草坪上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p> <p class="ql-block">墙上当年红军的纪律:公买公卖,让人不由想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是靠着这些,共产党打下江山,建设起新中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啊!</p> <p class="ql-block">笃厚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该房屋为单层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属典型的客家围拢屋建筑。当年红军总务科、军械处、卫生所等后勤工作部门均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客家围拢屋,就是客家人生活的“安乐窝”,庇护着客家人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延续。客家围拢屋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站在笃厚堂门前半圆形的池塘边,感受着这座距今二百多年,兴盛于明清古民居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红军哨所旧址一一文光阁,建于清嘉庆年间,文光阁是红军在古田开展军事整训期间的主要站岗执勤点,当地人称其为红军哨所。</p> <p class="ql-block">五龙湖,是个隐藏在红色旅游圣地古田会址背后的宝藏景点,是秋日赏枫叶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五龙湖原名五指湖,因湖面形状像人的手指而得名,后来因山庄建设而改名为五龙湖。湖面形如蟠龙蛰伏,又似五蛟腾空,从高空鸟瞰尤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五龙湖秋意渐浓,湖边“枫”情万种,寒风吹红了枫叶,鲜红、粉红、暗红……红黄绿相间,五彩斑斓的色彩点燃了古田秋色,湖水碧绿,天空湛蓝,仿佛置身于一幅童话般的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湖边栈道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和身边五彩斑斓的枫树相伴,脚下是软软的枫叶,发出轻柔的沙沙声响。微风吹来,枫叶纷纷扬扬地飘落,此情此景,如梦似幻,美得让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常年保持在15,000/立方厘米。山水相依,蕴藏着灵气,拍出的风景与人造景点不可相比,实乃风水宝地也!</p> <p class="ql-block">古田,这里是红色圣地,也是绿色福地,是一个让人去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培田村位于福建连城县宣和乡,三面环山,一水中流,风景如画。培田村始建于南宋末年,最早来定居的是文天祥的部将傅正先及其后代。到了元至正四年(1344年),吴姓开基始祖吴八四郎为躲避战乱,由浙江辗转来到宣和培田。开创了闽西客家吴姓一族,现在村子里基本上都是吴姓后代。</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培田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同时又是闽西一带水路的中转站。这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拥有31栋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与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并称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三大瑰宝",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有“民间故宫”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恩荣牌坊位于培田村南村口,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据传,那时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要在此驻足,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一律步行通过,以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培田古村落”石刻,2009年5月国民党原主席吴伯雄敬题。</p> <p class="ql-block">大水车将河源溪水导入水渠,供村边农田灌溉和村内生活用水所需。</p> <p class="ql-block">继述堂也称大夫第,屋主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又称大夫第。始建于1884年,历时11年,是培田村中规模最大的9厅18井合院建筑,其规模宏大远不止9厅18井,而是有18个厅堂,24个天井,72个房间,共占地69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走在厅堂的地面上,这里大块的地面显得精细和光滑,曾经有位外国专家来过培田三次,第三次的时候他问到:“你们客家是先做房子还是先做地板?”村里人回答:“当然先做房子”。他大吃一惊,“那你们这个铺地板的大石块是怎么扛进来的?”原来他把脚下地面当成石板做成的。“这厅堂的地面不是大理石,是三合土,就是用黄泥、石灰、沙子加上红糖、糯米浆、蛋清混合在一起,经过充分发酵,短的要三个月,长的要六个月,然后经过反复夯打而成,整个过程历时半年或者一年。”那个外国人嘀咕着“三种有机物和三种无机物发酵、夯打半年搞成人造大理石,中国人建筑技艺真神奇啊。大自然沉积岩一般需要6000年,你们六个月就能造出这种防潮、防滑、防冻、还没有辐射的大理石,真是太了不起了。”</p> <p class="ql-block">跨过一道门,迎面挂的是“登科”匾额,可见主人祖先曾经的辉煌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一缕彩虹横挂“碧苔芳菲”云墙。碧绿的琉璃漏窗,有莲蓬和古钱两种图案,各有十个相同花格,莲蓬多子,十个古钱,主人的寓意就是多子多福,十全十美啊!</p> <p class="ql-block">继述堂门楼上“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门联石刻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抒发了主人耕读传家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准洲的率领下,由瑞金南下,在培田大夫第官厅召开战略决策军事会议,之后在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护送下,红七军团高举中央苏区抗日先遣队义旗北上抗日。</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八年,福建乡试中,有15名考生中榜,其中4人都出自培田村。这引起了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好奇,在担任福建提督学政时,他决定亲自前往培田村一探究竟,来到培田的纪晓岚,清晨很早便被读书声唤醒,当他参观过培田各处书院(十户一书院),见过当地劝善、劝学的匾额,读过村中流传的祖训之后,感受到文教之风的兴盛,便理解了培田人才辈出的原因。于是欣然留下“渤水蜚英”四个大字:渤水,指吴氏族人的先祖自北方而来;蜚英,指人才众多。</p> <p class="ql-block">敦朴堂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堂名意取敦厚朴实,勤劳节俭。其后人皆善好书画,多才多艺。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乡苏农会会址。1934年六、七月,刘少奇代福建省军委书记,此地为刘少奇同志住处,也是扩红办公室。敦朴堂前是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内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就像个聚宝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p> <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原名“灼其堂”,是清末民初的古民居改造成的一座民宿。院子古色古香,是客家特色建筑“九厅十八井”的经典之作,在这里可以感受百年历史的厚重,体味“诗礼传家”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古村街道边有水渠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民间故宫”红灯笼,在清朝时,培田迎来全盛时期,呈现出“十家一书院、五户一祖祠、三家一店铺、一人一丈街”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都阃府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名世德堂。都阃府是培田唯一一所按朝廷“府”建制的官邸,是吴拔祯府第,都阃在清朝是正四品都司官衔,指吴拔祯外任四品武官一一青州守备(都司衔)时所建。都阃府火毁于1994年,现存门楼额饰双凤朝阳,联传圣赠,门刻慈禧太后亲赐联文:“秉义飞声闽峤,教忠翼卫神亰”,亰字中间多了一笔,寓意围绕皇帝一个中心。</p> <p class="ql-block">1994年毁于大火的都阃府遗址,令人扼腕痛惜。据培田吴氏宗谱记载:都阃府是培田最为华丽的建筑。培田被称为“民间故宫”,都阃府被称为“圆明园”,足见其华美,可惜今天不复见其原貌。</p> <p class="ql-block">都阃府旁双斗龙纹旌表,它严格遵守朝廷礼制建造,上笔中虎下狮五爪龙纹,威武挺拔,是主人文武竞秀和功名成就的体现,是皇帝对吴拔祯护驾有功御赐的最高奖励。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他护送皇帝出逃,就在马车遇险脱离车队的瞬间,翻身越上马,稳定马车后赶上了队伍……。双斗龙纹旌表是史料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双斗龙纹旌表的顶部笔锋,表明文举人出身文星出头;中间刻双虎,是参与军机要务虎符的标志;底部护双狮,表明是武进士功名;双斗是进士出身;斗树纹饰“九五之尊”五爪金龙,是皇帝对吴拔祯护驾有功御赐的最高奖励。</p> <p class="ql-block">“绮里玑联”是一座工房门楼,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原为建造“继述堂”(大夫第)工场,当时承建“继述堂”的能工巧匠,为显示其独特的建筑创意,精妙的设计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建造了此门,楼门灰塑装饰精致,依地势而建,传承古村落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客家建筑风格,形成培田最有特色的门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院内的古戏台,设有侧台和后台,有小楼梯直通上下,舞台左右各设“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p> <p class="ql-block">如松堂建于光绪年间,主人吴震涛,废科举后,将村中南山书院改成荆州八县首个新制学堂,任校长,其次子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p> <p class="ql-block">村民在做着木薯粉。</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去过土楼,土楼是以防御功能为主的,它的建筑模式是向空中发展,是坚固封闭的碉堡;而培田的九厅十八井尽管与土楼一样是大家族聚族而居,却是开放优雅的庄园,更注重文化上的追求和艺术上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中复村自唐代开基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称“钟屋村”,后改为“中复村”。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岭阻击战。当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中复村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告别群众,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的石碑赫然耸立在村口,静静地诉说着9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戴上红军帽,站在红旗下,在红军桥上,高约1.5米的征兵线依然清晰。这一条线是步枪加刺刀的高度,它还有另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是当年红军征兵的严格标准与人民热情响应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那一段段红色记忆犹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高高的飘扬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