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侦探揭开清末世态

老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初二,在女儿的操持下,我同家人进影院,观看《唐探19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影片将镜头对准1900年的旧金山唐人街,以一场连环凶案为引,撬动了一段被遗忘的华人血泪史。影片在延续系列喜剧与悬疑基调的同时,试图用宏大叙事包裹家国情怀,既是对“唐探宇宙”的时空拓展,也是一次对历史伤疤的深刻触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0年的旧金山,一白人女子在唐人街被害,而嫌疑人正是一名华人男子,凶案引起社会震荡,民众纷纷要求取缔唐人街。中医秦福(刘昊然饰)和华人阿鬼(王宝强饰)卷入此案,他们与时间赛跑,在斗智斗勇之中,终于找到了凶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剧情设定上,《唐探1900》继承了“唐探”系列的一贯风格,将悬疑、推理、喜剧、动作等类型巧妙融合。 影片通过一场凶杀案展开,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谜题的世界。 在破案过程中,主角们不仅要面对复杂的线索和狡猾的嫌疑人,还要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展现出紧张刺激的悬疑氛围。 同时,影片也不乏幽默搞笑的元素,通过主角们的互动和对话,为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这种喜剧与悬疑的完美结合,使得影片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时刻,充分展现了“唐探”系列的独特魅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角色塑造来看,《唐探1900》延续了前作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阿鬼作为华裔部落猎人,具有独特的身份背景和性格特点。 他勇敢机智,对正义有着坚定的信念,在探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福则是一个留美青年,他的加入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两人性格迥异,却在合作中逐渐默契,形成了一对有趣的搭档。 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精彩的剧情和角色,《唐探1900》还通过影片的背景设置,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20世纪的旧金山唐人街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华人在这里努力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影片以唐人街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华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色,同时也探讨了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文化认同等。 这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陈思诚、戴墨导演最为成功的招牌,如上所述, “唐探”系列电影其艺术风格既有喜剧的精神,又有悬疑的色彩,加之融合了案情推理的侦探剧情,在“唐人街”这一既保留中华文化特色、又充满异域文化风情的时空背景下,凭借精良现代化制作手段,较为精准地锁定E电影时代观众的审美倾向,为观众带来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唐探”系列影片。“唐探”前三部票房的巨大成功,也佐证了陈思诚们在“喜剧加悬疑加荒诞”的电影题材领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探1900》作为一部带有“溯源”性质的前传电影,讲述了100年前留美华人秦福与“河北印第安人”阿鬼,如何在旧金山唐人街侦破一起白人女性谋杀案,从而挫败当地政客企图嫁祸华人的阴谋。王宝强饰演的阿鬼告别唐仁的油腻夸张,一如收养阿鬼的印第安土著,在质朴中透着几分呆萌。刘昊然饰演的秦福告别秦风的木讷书生气,摇身一变成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话痨侦探。这种错位化的人物塑造,在打破观众对二人惯有形象认知的同时,结合岳云鹏饰演的费洋古大人的颟顸无知,影片通过魔法般的移形换位人物塑造和人物彼此的性格对撞,融合魔术师金陵福笑料迭出的“大变活人”魔术表演,体现出“唐探”系列典型性的喜剧特征。就如同高明的厨师抓住吃客口味一样,这部影片紧紧抓挠观众娱乐化的欣赏心理,制造出需求。而在悬疑反转的戏剧冲突营造上,不仅延续了本格推理与社会派推理的一贯基调,出身中医世家的秦福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嵌入破案手段,阿鬼以灵敏的嗅觉尝出城里马粪不一样的捧腹桥段,嘴嚼古柯叶往身上扎针秒变“绿巨人”的打戏,都将“河北印第安人”本能的感官功能发挥到极致,我们看到陈思诚就像古彩戏法魔术师,不断用魔法从“袍子”里变出令人意外的惊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提到魔法,就不得不提影片中的魔术师金陵福,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慈禧太后的御用魔术师朱连魁,他在游历欧美演出过程中大受欢迎,却在名利双收后毅然回国,他在历史中留下的最后一场演出不是魔术,而是在1911年用电影摄像机录下的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真实影像。正如金陵福在片尾踏上归国轮船时发出的感慨,他的魔术是舞台上的戏法,而美利坚的魔术则是高楼、铁路、汽车……如果说“唐探”三部曲始终围绕“荒诞的悬疑喜剧”这样一个核心特质铺展剧情,那么《唐探1900》则在保持“唐探”系列叙事风格的基础上,将历史纵深的沧桑与家国情怀的大义注入影片内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鬼的一首《金山谣》道出了当年数百万华人在美国西部修铁路、在旧金山淘金挖矿的苦难史与血泪史。影片从阿鬼父辈们的悲惨遭遇,到华人入境遭受动物般的检疫过程,无不时刻提示着我们:祖国不强大,华人就逃脱不了被歧视被丑化的命运。影片中提到的“排华法案”则将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提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1882年推出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单独针对某个种族的歧视性法案。直到2011年和2012年,美国参议院与众议院才分别通过了对华人道歉的决议,而这已离该法案推出过去了130多年。《唐探1900》将众多华人命运的刻画置身于这样的时空背景,其目的就在于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漂泊在海外打拼的华人便是无根的浮萍,就连周润发饰演的唐人街协盛堂堂主白轩龄,也难逃儿子被诬陷至死、家产被没收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探1900》是一部春节档喜剧大片,倒不如说是以喜剧为外壳的一部满含华人血泪的史诗片。片尾白轩龄在听证会上大段铿锵有力的英文辩驳,改变不了唐人街华人的命运。阿鬼和秦福精彩的破案陈述,除了让杀害白人女孩的政客父亲饮弹自尽外,也无法改变排华法案对华人赤裸裸的歧视。因此,觉醒成为陈思诚抛出的又一魔法,费洋古临死前喊出“救中国”而不是救大清,白振邦与郑仕良投身辛亥革命,为起义军盗取爱尔兰黑帮的枪支运回祖国。白轩龄的人物原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徒美堂,他和白轩龄一样,14岁便来到美国打拼,尝尽华人被歧视的司徒美堂对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倾囊相助,我有理由相信即将回国的白轩龄也将如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探1900》延续了唐探系列在喜剧、悬疑、荒诞、现实之间穿插迂回的艺术舞步。但该片已经看到“唐探”系列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商业性大IP代名词,它在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唐探”喜剧风格的同时,融入了现实与历史的批判性思考。影片中的排华法案已经丢进历史垃圾堆,但谁敢说当下的世界,还有多少隐藏的、隐形的类排华法案正在不同国家地区上演,这是《唐探1900》在喜剧外壳下,抛给人们的思考。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喜剧是外壳,悲剧是灵魂。但如何拿捏好这之间的分寸,如何在观赏性与思想性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这是喜剧电影从卓别林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的。我们看到陈思诚找到了属于“唐探”系列的平衡点,这得益于五年来陈思诚不断突破超越自我。包括《解密》《误杀3》等,无论是当导演还是监制,观众都看到了陈思诚不去定型类型片的创新与尝试,哪怕遇到挫折依然不改初衷,这才是《唐探1900》能超越前三部的根本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对人物的塑造,除了上述鲜明的性格对比和普遍的喜剧特征外,最引人入胜的是挖掘和展现人性的复杂,予人物于现实根基,展现活生生的世俗世态。在我看来,一直很喜欢唐探系列的原因就是,大部分角色的塑造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他一直热衷于讨论人性的复杂以及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就像他在第一部里出现的太极八卦一样,阴阳相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每次看完他的电影,好像总是有无限探讨和发挥的空间。只有立场,没有对错。还有一个设定我很喜欢,就是他的电影中,最幕后的凶手是永远不会落网的,第一部张子枫饰演的小女孩,第二第三部我有点忘记了,这一部最后的商人威廉先生。 对于这个,我的理解是在第一部里秦福提到的,“完美的犯罪”,是陈思诚从第一部就埋下的伏笔。你看,这就是完美的犯罪。每次秦福和阿鬼好像都能找到凶手,但那又是正真的凶手吗?你看电影里周润发饰演的白堂主,他好似是一个伟岸光正的形象,他为华人辩白,在国会和议员面前据理力争,但是他不做黑帮生意吗?在电影的开始,福顺堂可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你看最后输掉的格兰特先生,你说他是绝对的坏人吗?他最后吞枪自杀认罪是干净利落的,他过失杀人以后剖开他女儿也是干净利落的,在最后工会头头还想狡辩的时候,他说:我们输了就是输了,不要丢美国人的脸。从这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昂撒人,一个美国的爱国主义者。也是这几个画面,然我看到了格兰特人格中偏执的一面。那么如此偏执的一个人想出这么偏执的一个法案,我觉的不难理解。他想拿回唐人街,拿回美国人的主权,他是一个典型的排外的昂撒白人。但因为他的性格使然,再加上威廉在旁边的挑唆,他有了如此偏激的手段。站在他的立场上,套进他的性格里,他的一切行为都开始变的合理化。所以在我看来,他是坏人,但他也不是绝对的坏人。 费扬古自然不必多说,他的立场在大清,作为大清的臣子,作为慈禧的臣子,作为通过儒家文学八股文筛选出来的臣子,他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合理的,抓捕“叛党”,阻挠反清。最后八国联军入侵的消息传来以后,他也毅然决然的和原本合作的爱尔兰人玉石俱焚。站在大清的立场上,套进臣子的身份里,他没错。如果最后大清不是这个结局,他也许也会是一个名流千古的忠臣。再看白振邦和郑士良。白的部分自然不必多说。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前赴后继的先驱者,是光荣伟大的牺牲者。但是客观地说,偷枪的这个行为,真的符合法律强调的公平性吗?是的,我们得承认,就像影片里说的,英国也没少拿我们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杀了人,另一个人也杀回去,那么法律便形同虚设。同理,当我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去看的时候,当我不站在电影叙述主角的角度去看的时候,偷枪也是徘徊在模糊地带的边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了那么多,感觉我好像有点过于冷酷了。毕竟电影是展现艺术和情感的地方,而不是在法庭上把一个个法条列出来理清逻辑的地方。接下来想讨论一下反讽和隐喻:陈思诚一如即往地擅长隐喻,反讽,电影画面蒙太奇画面的切换对比闪回,台词的呼应,镜头的手法依旧是顶级,能顶住电影情感输出的需求,这是影片有深度有看点的根本原因。 电影里兰斯警官,最后把最关键证据交给秦福阿鬼的警官。他说:我只是希望法律维持他应有的公正。可是在五分钟后,他出现在了商人威廉的队伍里。他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讽,太多人打着法律清明和各种正义的旗号去为自己谋得利益了。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伟光正的壳子,但是壳子里空无一物。观众不知道,他们跟着一起喝彩,以为自己找到了先驱者,找到了真正为名请命的领头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刀快还是枪快?”让我来说的话,与其说那些电影结尾高潮的独白和宣言是家国主义的体现,这句话才是整部电影家国主义隐喻的内核。这句话一共出现几次。第一次是在爱尔兰酒吧,那个爱尔兰警官不屑一顾地问费扬古:“刀快还是枪快?”费扬古没有正面回答,他说:在这个距离,刀快。刀和枪的意义不言而喻。一个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一个是先进的火药,是威力巨大的热武器。在这里,刀就是中国,枪就是美英等在科技上暂时领先的西方国家。在小小的酒吧里,刀和枪一开始的对立,代表了费扬古和爱尔兰警官的争锋相对,谁都不可能让半分,到最后,大家收起了刀和枪,也代表了费扬古和爱尔兰警官的合作达成。很有意思,你看刀不够快,但是他足够把那面”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毁掉,变成“华人入内”。这里的刀也代表着中国人民,你看,只要中国人民手里还有最后一把刀,就绝不会放弃追赶和超越。最后费扬古和爱尔兰警官同归于尽的的时候,他问,“刀快还是枪快?”。只要手里有武器,哪怕再落后,可我们的人民有铮铮铁骨,憋着一口气,就算你们的武器先进百倍,我们也会与你们拼上一拼,我们就算不能压倒性的胜利,但也能同归于尽。由此我想到朝鲜战争,志愿军面对着补给丰富武器先进的美国人,想到最绝望的时候,我们用8架落后的飞机去和美国先进的一架飞机同归与尽,8换1,但是没有犹豫。刀不仅仅是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国万万千千前赴后继的人民英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电影关于法律公正性的探讨很有趣。因为从开头到结尾,法律一直形同虚设,不论是对于主角团来说还是美国人来说。(偷枪,帮派,非正常手段居留证,杀人,幕后者逍遥法外。)法律无法捍卫权利,但是权利可以主宰法律。我必须得说,虽然是一部发生在美国背景下的电影,但是关于这部分的讨论我们其实可以延展到各个国家,或者说,讨论这部分的时候,可以忽视国家的概念。突然我想到冯小刚电影《手机》里的一个片段,就是导演和投资人在大巴车里拿着玩具手枪对峙的那一段。导演和投资人之间的博弈,玩具手枪在两者之间不停调换,在导演以为最后自己掌握了主导权,指出那是玩具枪的时候,投资人猝不及防的开枪,呲了导演一脸水。这段的隐喻我当时专门分析过:玩具枪的归属就好像是艺术的归属权。一部电影艺术的归属权应该在导演手上,在最后一回合,投资人手里拿着枪,导演轻松往后一坐,淡定地说:你看那是玩具枪。(你只是投资人,但我是导演,所以这部电影我说了算。)投资人却没有按套路出牌开了枪(哪又怎么样,你看似掌握了主导权,掌握了规则。可资本是规则之外的产物)。这一段和这部电影有种相似性。法律从最开始的不公正,到秦福阿鬼他们用了一整集电影的努力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可最后,案件正真的主导人却在豪华的大厅里和新任市长喝着酒。你看,你们那么努力争取,花了那么大的代价,你们看似赢了,法律的公正公平性看似赢了,法律看似为了群众服务,但那又怎么样,我的权利,我的资本是法律之外的产物。是的没错,“Equal and Justice Under Law”但是“Power and Capital Above Law”。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的故事以美国为基地,反映华人社会与当地文化的交融,文化融合是躲不开的因素。这点不过多赘述,因为陈思诚本身也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去赘述。能看到白堂主大厅里摆放着三种不同教派的神像。能看王宝强饰演的阿鬼作为华人血脉,但也在六手爸爸的养育下,融入了印第安人的文化。能看到威廉流利地中文以及谚语的运用,而不是耶稣的。从这点看,其实这部电影不单单是一部简单的宣扬中国民族主义的电影,更能看出陈思诚真正想要的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相互接纳融入,摒除国家的概念,真正实现大同。 电影的结尾,秦富和阿鬼走的是一条通顺的上坡路,路的尽头是耀眼的阳光。不用过多赘述,那是中国在走的路,是上坡路,也是充满光明的路。是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也符合春节档的基调。 秦福在国会门口撕碎身份证明,既可以理解为他意识到了所有的法律都是废纸碎片,毫无意义形同虚设。也可以理解为他撕碎的是美国法律虚伪的一面。又或者,更深一层,他在捍卫了法律的公正以后,坚定了自己,所以撕碎了这张通过不法手段得来的居留证。从这三点来看,最后白堂主把居留证还给秦福的举动也可以细细评味。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说过了,白堂主不是一个纯正的好人,他也是混黑道的。表面上看,当然也是最主要的一层,他和秦福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我们要不停地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部分,不放弃追赶,也不放弃进步。这一层的立意占90%。剩下的10%就很有意思了。根据上面秦福撕纸的举动,可以说:是的,法律是薄薄的一撕就碎的纸,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生活生活在这层薄薄却看似稳定的纸下,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碎纸片是被拼在另一张白色的纸上的)。也可以说:既然碎纸有空隙,法律也有空隙,所以放过自己为了生活更容易一点,就适当地去找到法律的空子。所以这张非法手段得来的居留证便是法律的空子,留下他,允许灰色地带的存在,是生活本身的需要。 还有一点我很喜欢,就是电影其实也没有强行地把家国情怀强加在每一个人身上。比如说对于白堂主和金陵福来说,确实他们有家国情怀(从金陵福在力所能及地帮助,白堂主给儿子起的名字振邦能看出),但更多的是无奈。对于他们那一辈来说,确实更多的应该是无奈,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当时衰弱的中国来到异国他乡。就像白堂主说的:你们的梦想离我太远了。家国情怀,好像大多数人都觉的国更重要,但其实家在前面。对于白振邦“正邦”的梦想,白堂主他更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危。金陵福、白堂主、白正邦、郑士良和费扬古,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代移民,海外出生长大的华裔,大清的臣子,孙先生的革命党),他们有不同的行为和观念(有的先保证自身安危,有的愿意舍生取义),我们需要允许并包容每一类的存在。 其实这部片子里的每个配角的都有光点,可圈可点。每一个海外劳工的形象,阿鬼的两位爸爸和族人兄弟、妹妹、小孩、格兰特、公会会长、爱尔兰警官、威廉商人、Lance警官……为了家国大义的白振邦……郑士良。还有白堂主和金陵福、愿意为自己自由抗争的爱丽丝,中药馆的父女…….每一个角色都有讨论点,但要是每一个都细细论述,估计能写一篇几百页的论文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想说,有历史背景或者真实事件的片子总是更让人动容一点。这部片子最大的一点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的海外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拘泥于中国。影片中真实的照片,能找到原型的人物。影片结尾海外劳工,海外华人的照片,越来越先进的唐人街,虽然落俗,但是依旧能让我泪目。也让更多人能去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 片尾曲很好,曲调好听,填词也是一流的。 作为电影,唐探1900不论是艺术手法、运镜、剪辑、布景、配乐的运用还是立意,绝对能达到优秀。但是作为推理电影,因为陈思诚的的贪心可能及格线都有点危险。但我还是想说,就我个人来说很喜欢,如果不是唐探系列,而是作为一部独立的系列,我会更喜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一个探案系列的电影,我得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探案以及推理过于薄弱,特别简单,没有特别让人惊喜的转折,不像1和2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以至于从这部电影一开始大概就能猜到凶手是谁。如果说前三部的推理是最终的谜底趁着船从涓涓流水一路顺滑而下,来到观众的眼前。那第三部的推理就像是便秘了很久的人在结尾突然憋出一小坨硬粑粑来。多少还是希望唐探关于推理的部分能回到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水平。再就是陈思诚想放进120分钟的东西太多了,我觉得120分钟的电影撑不起他的野心。他想探讨海外华人的严肃历史,想讨论家国,舍小国为大家的情怀,想讨论法律以及权利的公正性,想讨论美国原住民的历史,想讨论探案和表现推理手法,想讨论过去未来和现在中国的发展变迁,还想搞笑。我承认,这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很吸引人,但是我们都知道,煲汤的时候,可以加调料,可是调料加多了就过犹不及了,以至于到最后每一个元素都觉得不够劲,不够味。总之,还是会期待第五部出现,并能让各种情怀更加饱满丰盈起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