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389)《敦煌学十八讲》读后感之一

石岩磊

<p class="ql-block">读完《敦煌大历史》,我对敦煌愈加向往,它就像一位轻披长纱的飞天女神,娉婷婀娜的身姿焕发出曼妙的神秘光彩,令人着迷,使人目眩。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定要驱车前去一睹其芳容,可眼下只能先找本书继续隔空解析它,于是网购了《敦煌学十八讲》,认真研读,逐章写下读后感,以慰藉急切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作者荣新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为敦煌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新论》《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唐宋于阗史探研》《满世界寻找敦煌》等多部专著。《敦煌学十八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从敦煌的历史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与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和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阐释了敦煌学。我便急不可耐地从序言和第一讲“中国历史上的敦煌”读起。</p> <p class="ql-block">在序言中,荣新江写道:“从陈寅恪先生《敦煌劫余录序》的上下文来看,他所说的‘敦煌学’,主要是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的研究。以后随着敦煌当地考古工作的进步,特别是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敦煌汉简和吐鲁番文书、西域文书的大量出土,以及海内外所藏敦煌绢纸绘画等美术品的发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敦煌学’的范围应当扩大。”“扩大到敦煌乃至吐鲁番出土或保存的所有文物和文献。”可见,敦煌学的建立源于对藏经洞中海量文物的研究,而备受诟病的道士王圆箓终是有值得肯定之处了。</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讲中,作者简要回顾了敦煌的历史演进过程,由战国时期讲起,直至元明清三朝。敦煌曾长期作为郡所、州治、县城,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尤其是还两次成为国都。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他采取“寓兵于农”之举,使得西凉的经济与军事都得到空前发展。李暠不仅治国有方,而且文采飞扬,在《述志赋》中有言:“超霄吟于崇岭。奇秀木之凌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跨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总奔驷之骇辔,接摧辕于峻峰。”文笔华丽,朗朗上口,流芳百世,难怪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要认李暠为祖。</p> <p class="ql-block">公元906年,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乘唐朝之后的乱局,于敦煌自立为王,建立“金山国”,自称“白衣帝”,听起来就不靠谱。张承奉果然是个志大才疏之人,其穷兵黩武四处征讨,西击鄯善,北伐伊吾,东拒回鹘。结果败多胜少,于911年屈服于回鹘,订立城下之盟,认回鹘可汗为父,当起了“儿天子”,贻笑大方。</p> <p class="ql-block">初读《敦煌学十八讲》,我即感到其是本专业性较强的论著,有些艰涩,好在读它的目的仅是为开阔眼界,便没有多大压力,就犹如海滨拾贝般轻松了。每有收获都倍感欢愉,并连缀成文以记之,自是陶陶然而醉,欣欣然而喜。于陶醉、欣喜间乐而忘“岁”,不徒叹白驹过隙,只珍重静好岁月,让每寸光阴都留下足印,让每个晨昏都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2025.2.22</p>